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1篇
综合类   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阐明玉米-大豆带状间作下大豆植株冠层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光环境变化规律,明确种植密度对间作大豆叶片光合特性、产量形成及茎秆抗倒的影响,为构建寡日照地区间作大豆合理群体密度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本研究以大豆(川豆-16)和玉米(正红-505)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主因素为种植方式,设玉米-大豆带状间作和大豆带状单作2个水平,副因素为大豆的3个种植密度(PD1=17株/m2,PD2=20株/m2,PD3=25株/m2),研究种植密度对间作大豆冠层内部光环境变化、叶片光合特性、植株生长动态、田间倒伏率及产量构成等的影响。【结果】2年结果表明,在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系统中,大豆生长中后期受高位作物玉米遮荫和自荫性增加的影响,其植株群体冠层内部的光合有效辐射(PAR)、叶面积指数(LAI)、叶片光合能力、分枝数及产量显著降低,但受玉米影响的程度因大豆种植密度的不同而不同。在间作模式下,PD1和PD2处理的大豆植株群体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比PD3处理分别增加了45.4%和24.8%,净光合速率分别增加了46.1%和12.3%,单株有效荚数分别增加了53.2%和27.2%,单株分枝数分别增加了270.4%和140.9%,田间倒伏率分别降低了50.3%和19.3%。相关性分析发现,间作大豆的田间倒伏率与冠层内部光合有效辐射、叶片净光合速率、茎秆抗折力、茎叶干物质比、单株分枝数及单株有效荚数呈显著负相关,与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单株无效荚数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模式下,20株/m2的大豆密度(PD2)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群体冠层内部光环境,降低植株田间大豆倒伏率,增加光合产物积累,从而提高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2.
玉米/大豆套作可显著提高粮食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研究间套作作物根茬分解、养分释放规律及其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对阐释该系统中作物养分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室内培养方式,控制根茬总量为2%(2 g根茬+98 g土壤),分别设置单独的大豆根茬(S)和玉米根茬(M)及两种根茬按3∶1、1∶1和1∶3混合(分别表示为SM 3∶1、SM 1∶1和SM 1∶3)共5个不同根茬配比处理和1个不加根茬处理(CK),动态测定根茬矿化速率,碳、氮含量和土壤微生物量碳等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前9 d,根茬矿化速率最快,而后矿化速率逐渐降低,到培养60 d后所有处理根茬矿化速率趋于稳定。整个培养周期内玉米根茬CO_2累积释放量显著高于大豆根茬处理,但SM 1∶3处理的CO_2累积释放量始终高于其他处理。培养结束后,SM 1∶3处理的有机碳矿化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根茬总碳含量在前10 d无显著变化,10~60 d时显著降低,后趋于平稳。培养结束后SM 1∶3处理的根茬碳含量相比初始值降低最多,降幅达到24.8%,其次是玉米根茬(M)处理,降幅为21.4%,大豆根茬(S)处理碳含量降低最少,为9.7%。根茬总氮含量在前10 d显著降低,10~100 d总氮含量显著增加。培养结束后大豆根茬(S)总氮含量最高,SM 1∶3处理总氮含量最低。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在培养周期内呈先增加后降低而后趋于平稳的变化规律。培养结束后与CK相比,SM 1∶3、SM 1∶1、M、S和SM 3∶1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增加89.4%、58.8%、47.1%、41.2%和37.5%。因此,玉米、大豆根茬混合后在土壤中的矿化速率、养分释放速率明显高于单一根茬处理,且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在本试验所选的3种配比中,SM 1∶3的配置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茶业是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现有茶园近1.3万hm2,茶园建在平均海拔518 m的山地坡地,园地基础较差,管理粗放,低产茶园改造成为该县提升茶叶产业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基于此,从三江县的实际出发,论述低产茶园的形成原因和对三江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提出一些可行的改造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优化桂林毛尖茶园的耕作农艺配套技术,通过对试验地的相关改造,以不中耕为对照,研究不同中耕方式的效果、效率、成本的差异及其对茶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中耕、手扶微耕机中耕、履带拖拉机中耕均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具体表现在耕作后土壤相对含水量均较对照略低但保水效果较好,土壤容重、硬度值均显著低于对照,土壤孔隙度均显著高于对照,但随着耕作后时间的推移,耕作后土壤容重、硬度值会不同程度地逐渐上升,土壤孔隙度则会不同程度地逐渐下降;而不同耕作方式的效果、效率、成本之间有较大的区别,其中履带拖拉机耕作效果最好且最稳定,同时作业效率是人工耕作的10倍而成本只是人工耕作的0.39倍。表明采用手扶微耕机或履带式拖拉机对桂林毛尖茶园进行机械耕作作业均是可行的,同时为机械耕作在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上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有利于桂林毛尖茶园机械耕作的普及和茶园机械化进程的加快。对于拟开展机械化耕作的茶园,除了机械及技术人员配置到位外,茶园的立地条件、种植方式、机械道的预留等方面要相应做好规划,建议选择平地或缓坡进行开垦,优先选择无性系茶树优良品种,采用180 cm以上大行距种植,同时主干道建设为3.0 m以上,支道2.0 m以上且茶园与四周山林、农田应设置隔离沟及排水沟为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