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0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学者对中国古农书的研究,当前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即(一)农学史及农业技术史、(二)社会经济史、(三)民俗学、(四)与文人趣味有关的四个领域,现分别加以介绍。 (一) 就农学史及农业技术史方面来说,由西山武一和熊代幸雄共同完成的《齐民要术》译注工作,堪称划时代的业绩。众所周知,《齐民要术》对华北地区旱地农业技术的系统记叙,以及这一技术体系在生产实践中的形成,即使在世界农业史上也都占有屈指可数的重要地位。而成书时间竟早在公元六世纪时,就更不能不使人为之赞叹。《齐民要术》译成日文的过程,据熊代所说大致如下:早在一九四○年,在当时日本占领下的北京,由北京大学所附设的农村经济研究所,组成中国古农书研究会,着手进行《齐民  相似文献   
2.
大约在一万年前,人类在逐步学会驯化植物和动物之后,开始摆脱完全依靠采集和猎取现成天然产品而开始了农业生产。此后在漫长的年代里,由于生产工具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进,农业生产大体上经历过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经济生活以及对待自然环境的能力也都有所改变。当然这是就整个人类的发展过程来说的,因为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具体条件不同,其发展水平也不会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3.
从世界看我国传统农业的历史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我国的传统农业历史悠久,成就优异。近年河北武安磁山和浙江余姚河姆渡的发掘证明,早在七、八千年之前,就已分别在黄河和长江下游的一些地区种植粟、稷和水稻了。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已有稻、麦、粟、稷等农作物的名称,和田、圃、囿、畎等有关土地利用的文字。进入春秋战国之后,农业生产技术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提高。在长年生产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的优良技术传统。尽管近一百多年来,有些方面比西方国家落后了一些。但凭借传统农业技术的潜在力量,既使在今天也还能够以不到世界总耕地7%的土地,养活着近1/4的人口。在世界上许多曾繁荣一时的文明古国已相继衰落下去的强烈对比  相似文献   
4.
一、日本农业现在仍处于年富力强的壮年期。 很久以来就有人说日本农业已是“夕阳产业”。最近,甚至还可以听到不出十年就会老死的说法。日本农业真的是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吗? 我认为衡量农业发展程度的标准可以举出两个:一是单位面积产量的高低,另一个是对自然的控制能力的大小。这十来年里,我曾到过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农业国家考察,即使依据上述标准,日本农业也在其中处于领先地位,这一点是丝毫不容置疑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别依据成书于18世纪中英两国的具有代表性农书《知本提纲》(zhiben ti gang)与《马力中耕农法》(The Horse-hoing Husbandry),加以较为详尽的论述对比,来说明当时中英两国农业生产的情况及特点。并证实其前期的水平,是以劳动集约为主侧重种植业的中国,在总体成就上高于英国。而英国的农业在此之前虽已呈现变革的肇端,但尚未完成;至于工业革命是在本世纪后期方始启动仍在进行之中。如仅就农艺学角度来看,18世纪的中国似更先进,实际上英国粮作单产与畜产品供应却都有所增加,其原因则可归之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此之后的发展变革趋势,侧重工程技术的英国随即超过仍沿袭精耕细作仅以生物技术为主的中国,而先于中国实现了农业的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6.
董恺忱 《农业考古》2008,(1):269-271
这本文集得以出版,是有赖于柯文武和王秀清等同志的倡议与支持。所收的文章大部分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已发表的文章中,选出与本书标题直接或间接有关的一些;另外在刊印之前我又赶写了几篇而一并付印。严格说来,所收文章的先后完稿成篇相隔较久历时稍长,其行文体例与水平不齐而有欠规范与严谨处,自在意料中,因而在仓促定稿付印之前,我虽又通校了一遍,但仍心存不安。受我学识与条件之限,其有负于时代要求及读者期望处,仍在所难免。但本书的责任编辑穆祥桐同志,以抱病之身不仅审阅了全稿,指出一些不足与行文上的错误。遂使我在感谢之余,进而引发了更深一层的反思,这就是我想趁此机会多说几句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董恺忱 《农业考古》2001,(3):206-207
由山西省农科院高恩广与胡辅华两位研究员标点、校注并语释的本书,在1991年初版后,未 及十载,又经修订于1999年再版,而印数竟多达6000,这在古农书的整理出版工作中,是为 数不多的。究其原因,除了本书的学术成就与实用价值外,也和整理者的认真负责,从而使 本书达到了应有的水平,既便于一般读者的学习,也有助于研究者的参考有关。该书对了解 山西中部地区19世纪上半叶的农业生产成就及当地的社会经济概况与习俗,当大有助益;就 北方旱农生产经验的理解与应用,也会随之深化与推广。有关本书内容及作者经历,可…  相似文献   
8.
李比希的农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做为农业化学创始人,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 1803—1873)的名字虽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对他还是一个有影响的农学思想家,在德国国内长期以来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原因除了在对李比希的学说评价上一直有分歧,也和李比希的著作没有系统完整的介绍过来有些关系。在粮食和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对李  相似文献   
9.
西欧的英、法、德等国,从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农业生产在技术和经营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个变化较为具体的是体现在土地利用方式的演变上。中世纪的西欧实行的是三圃式农业,农田很少施肥,播种时多采用撒播,一般不进行中耕。由于管理粗放,所以产量很低。英国在圈地运动兴起后,在十七至十八世纪间废除休闲,改种豆科牧草,如红三叶草等,结果不仅增产了饲料,同时使地力也有所改进,结果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农业史的研究概况中国农业史做为历史学的研究对象为期不久,只是近廿多年来的事。在清代的考证学者中虽然有像程瑶田那样,曾倾注精力从事于《周礼》沟洫制的研究,并注释“九谷”即对古代的主要谷类作物加以厘定的学者,但也只是限于对古代典籍的考据,而没有接触到中国农业的实际,各个历史时期的农业是如何经营的,以及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发展都还没有成为研究的课题。甚至在历史学的领域里,当中国史的一些问题已经开展了细微深入的研究,社会经济史这一部门已经相当活跃的时候,农业史的研究仍是迟迟未能做为问题提到日程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