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31篇
  2018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农业实践中“人”的发现在殷代和西周初年,宗教神学的灵光笼罩一切,人还屈伏在至上种的阴影中。殷代所有重大的农事活动都要祭祀和问卜。这是和当时生产力低下,人类在大自然面前还显得软弱无力有关。但这种情况逐渐发生变化。西周的农业虽然还比较粗放,保留了一些原始农业时代带来的痕迹,如木石工具的广泛使用,从原始采猎演化而来的“虞衡”仍在经济生活中占居重要地位等;但进步也是明显的。不但在相当程度上、越来越多地使用青铜农具,休闲耕作制基本上代替了撂荒耕作制,而且,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亦已萌芽。人们在向江湖沿岸的低…  相似文献   
2.
我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山地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农业的起源地,有一种颇为流行的传统观点,认为它最早产生于河流两岸的低平地区,或者迳称之为“沼地农业”。近二、三十年来世界考古学的新发现推翻这种旧说。无论西亚、东北非、东南欧,或者是美洲新大陆,农业的发生最早都在山地或高地边缘,而不在河流平原或三角洲地带。从我国目前考古发掘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原始农业文化遗址是在河流两岸比较低平的地区发现的。例如著名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距今约6700年)在渭河支流(氵产)河右岸的阶地上。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距今约6900年)则在杭州湾南岸一条狭长的河谷平原上。是否我国的情况不同于世界其他农业文化的发祥地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3.
独龙族现今有四千二百人(解放前夕大约二千人左右),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西北的独龙江两岸坡地上,地处祖国西陲,西邻缅甸,北靠西藏察瓦隆地区,东面主要是怒族居住区。独龙江西岸是海拔四千多公尺的担当力卡山,东岸为海拔五千公尺的高黎贡山,从山底到山巅分别呈现热、温、寒三带气候特点,独龙江夹流其间。由于受印度洋海风的影响,年降雨量二千五百毫米以上。多样化的地形与气候、丰沛的雨量,使得这里的植物种类繁多,茂密的原始森林和灌木丛中又栖息着各种各样的野生动  相似文献   
4.
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三位不同辈份的学者一次特殊"合作"的记录。2005年3、4月间,浙江大学的游修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李根蟠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曾雄生,围绕着苏东坡《酬刘紫桑》诗中的"红薯"为何物,以及如何栽培、如何储藏、如何食用等问题,在"中国经济史论坛"和"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网站进行公开的交流和辩难。这三位学者不但年龄和辈份不同,而且有着师生和朋友关系,但是,他们并不因此掩盖彼此之间认识的分歧,既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也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为了获得正确的认识,他们以完全平等的态度坦诚地、认真地交换意见,以至进行尖锐的争论。他们这种超越庸俗的师生关系的公开交锋,形成了一道罕见的"风景线",引起学术界的注目。现在由曾雄生、李根蟠辑集整理有关资料,按上网时间的先后排列,刊登于兹,供关心这次讨论和有兴趣的学者参考。整理的文稿完全忠实于原文,仅作某些技术性的处理。我们从中不但可以加深对有关问题的认识,而且可以在如何培育良好的学风方面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油脂在加工、贮藏条件不当或时间太久,就会引起酸败。感观鉴别会有刺激性气味和异昧,检测得知,这种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含量和过氧化值增高,其它指标沉淀物、透明度、色泽气味都与原来不同。油脂的这种劣变现象称为酸败。引起油脂酸败的因素很多,例如加工时的原料及贮藏当中徽生物、光、热、水、金属、空气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精耕细作、天人关系和农业现代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精耕细作不但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征,而且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基因”。应该从天人关系的高度分析它的成因、内涵和价值。精耕细作产生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各族人民“应对”既定的自然条件、广度和深度空前的农业实践。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支撑了中华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发展,促进了封建地主制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增长提供了动力和基础。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仍然要继承发扬精耕细作传统。精耕细作的精神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农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一、土地利用与农田水利(续) 葑田的起源葑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水面发展种植业的一种方式。陈旉《农书·地势之宜篇》载: “若深水薮泽,则有葑田,以木缚为田坵,浮系水面,以葑泥附木架上而种艺之。其木架田坵,随水高下浮泛,自不掩溺。”“葑田”又称“架田”,但葑田最初并不搭架,而是直接在浮泛于水面上的菰草根系与浮土的盘结层上种植作物。苏颂《图经本草》说:“二浙下泽处菰草最多,其根相结而生,久则并土浮于水上,被人谓之菰葑,割去其叶,便可种莳,俗名葑田。”《淮南子·天文训》有“丙子干戊子,大旱,苽封熯”的说法,高诱注:苽,蒋草也。生水上,相连特大如薄者也,名葑。旱,  相似文献   
8.
我没有正式在游修龄先生门下受业,但游修龄先生确实是我的老师,在农史界的前辈中,先生对我的帮助和影响最大,我对先生景仰和感激之情,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我196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被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工作,从此伏结了我与农史界的不解缘。赴京前我拜访了梁方仲老师,梁老师要我认真读几本农书,学习一些必要的农业知识,指示我找他的老朋友万国鼎先生求教,并随手写了一封简短的介绍信。我到京后很快就下乡劳动实习,接着是参加四清抗旱、“文革”爆发,一切都顾不上;而万国鼎先生和梁方仲先生亦相继谢世。“文革…  相似文献   
9.
圈养蛋鸭又称关棚养鸭或蛋鸭密集型舍饲。在距离水源较远以及放牧条件较差的地区,都可以在圈合内饲养蛋鸭。圈养蛋鸭的好处是:提高劳动效率;蛋鸭受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减少;缩小了鸭的活动范围,减少了鸭的运动量和体力消耗;四季均可产蛋,饲料报酬高。圈养蛋鸭还能减少农药中毒和传染病的发生,有利于鸭群的防疫,也减少了由放牧带来的伤亡、散失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业历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