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病毒性疣常见,疗法甚多,但迄今顽固的多发性疣之治疗尚未解决。不少研究者认为,现用方法不少是无效的,甚至是危险的,因而正致力寻找一理想疗法。针炎治疣国内曾有零星报道,但疗效欠佳,机理不明。作者自1978年9月至1983年10月改良其针刺法,取得96:7%的治愈率及满意美容效果,并对其作用原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病为一发疹性皮肢病,以肤端再发性分批出现直径1~2mm,激烈瘙痒的水脓疱为特征。1976年Kahn先在美国小儿皮肤科年会上报告,1979年正式发表。同年Jarratt等收集10例,并命名为“婴儿肢端脓疱病”(Infantile Acropustulosis)  相似文献   
3.
皮肌炎首先由Wagner氏1863年称为多发性肌炎,其后Unrerricht氏1891年命名为皮肌炎。它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遗传、感染以及免疫因素曾被提出,但以免疫性因素的证据为多。本病主要损害皮肤和肌肉,  相似文献   
4.
皮肤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以下简称基癌和鳞癌)的治疗方法,由于肿瘤复发率高及某些发生部位治愈后涉及美容问题而有不同看法。我科1975年5月至1982年6月采用软X线治疗40例,疗效显著,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用改良石蜡切片直接荧光法检查红斑狼疮82例、天疱疮33例、大疱性类天疤疮11例、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症(EPP)两例、结果在SLE 皮损及三角肌区“正常”皮肤的表皮真皮交界处大部份见有绿色荧光带,即 LBT 阳性.研究表明 SLE 的 LBT 有较高特异性,但阳性率高低与病人抗核抗体是否阳性及病情活动与否并无明显关系。天疱疮细胞间荧光、类天疱疮基底膜带荧光、EPP 的表皮真皮交界处荧光,均有较高的阳性率和特异性。本文认为本法简便易行,适用于基层医疗单位,图象清晰,观察方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Bloom 氏综合征又名先天性毛细血管扩张性红斑、侏儒—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Bloom-Torre-Machache 氏综合征、蝴蝶状红斑综合征等,为一常染色体隐性遗  相似文献   
7.
1963年Burnlam等首次报告沿盘状红斑狼疮(DLE)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皮肤损害的表皮真皮交界处,有免疫球蛋白沉积。一年后Cozmane在SLE患者的正常皮肤表皮真皮交界处,亦发现有类似的Ig沉积。此后很多作者证实了这些发现,并  相似文献   
8.
尽管国内仅个别地区报道疥疮流行,但作者的调查资料显示自1973年前后疥疮已在我国普遍流行,且由南向北继续发展。因而我国皮肤及防疫工作者面临如何有效防治疥疮,迅速终止我国疥疮再流行的问题。为此作者将1979和1982年先后二次对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侵犯全身结缔组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青年女性。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发病率高,死亡率亦高,故应引起重视。现将我院123例临床资料收集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疥疮的世界性再流行提供了观察其皮肤反应类型的机会,国外学者对此已有新的研究,但国内尚缺有关资料。作者为探讨疥疮炎症损害组织学的共同特点及诊断价值,对其五种典型皮损的组织学改变作了初步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