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5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84篇
林业   160篇
农学   132篇
基础科学   94篇
  144篇
综合类   958篇
农作物   149篇
水产渔业   82篇
畜牧兽医   498篇
园艺   210篇
植物保护   6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116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64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评估四川省兽医系统实验室检测能力和水平,2018—2020年四川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全省21个地市(州)级兽医实验室开展了检测能力比对。结果显示:2018—2020年全省整体平均正确率分别为95.59%、97.09%和97.88%,说明四川省地市(州)级兽医实验室检测能力处于较高水平,能满足非洲猪瘟、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检测需要。同时,部分实验室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如设备差、检测水平不高、检测报告不规范等。建议加大兽医实验室建设力度,更新完善检测设施设备;加强实验室技术人员培训,提升其检测能力和水平;同时继续推进兽医系统实验室考核工作,加强比对考核。  相似文献   
2.
旨在对制备的甘露糖修饰的壳聚糖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 (D,L-lactide-co-glycolide),PLGA]纳米微球作为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核酸疫苗递送载体进行评价。采用西佛碱反应和元素分析制备具有一定取代度的甘露糖修饰的壳聚糖衍生物(mannose modified chitosan,MCS),然后,经双重乳化挥发法制备得到甘露糖修饰的壳聚糖PLGA纳米微球(MCS-PLGA-NPs)。采用纳米粒径仪检测MCS-PLGA-NPs粒径分布和表面电势(zeta)、扫描电镜考察其形态、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其对质粒的吸附和吸附质粒后抵抗核酸酶降解能力、CCK-8法检测MCS-PLGA-NPs的细胞毒性、激光共聚焦观察巨噬细胞对MCS-PLGA-NPs-质粒DNA复合物的摄取、荧光显微镜和Western blot验证MCS-PLGA-NPs加载质粒DNA在细胞中的表达。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取代度为5%~10%的MCS。纳米粒径测定和扫描电镜结果表明,MCS-PLGA-NPs的zeta为正值、粒径分布均匀且形态规则呈球形。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MCS-PLGA-NPs吸附质粒的能力随着其质量的增加而增强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抗核酸酶降解质粒DNA。在细胞毒性试验中,不同浓度的MCS-PLGA-NPs与RAW264.7细胞共孵育24 h后,细胞存活率仍在85%以上。在细胞摄取试验中,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可以明显观察到质粒DNA结合到纳米微球表面被RAW264.7细胞摄取。荧光显微镜和Western blot试验证明MCS-PLGA-NPs加载质粒DNA可以在细胞中进行表达。综上表明,本研究成功制备了MCS以及具有递送核酸疫苗能力的MCS-PLGA-NPs,为FMDV核酸疫苗的递送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见解,也为该递送载体携带特定抗原靶向抗原递呈细胞表面甘露糖受体以及应用于动物免疫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农业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基础。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由于传统农业种植结构过于依赖地域环境、天气条件,很容易造成供应不足、土地退化的现象,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因此,要根据当地农村实际,引导农民转变种植观念,调整种植结构,这不仅会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而且对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结合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款庄镇的实际情况,就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菌肥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研究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采用安全有效的生物防治手段来防治病虫害。微生物菌肥作为现阶段应用比较广泛的新型肥料,其本质上属于多元素性肥料,含有较多活性微生物。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相关产物改善生长环境与营养条件,进一步刺激农作物发育生长,防治常见农业病虫害,最大程度上发挥土壤的潜在肥力,实现农作物品质与产量的双向提高。本文主要分析了微生物菌肥的原理、作用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微生物菌肥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日光温室秋茬芸豆绿色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减小夏季高温对芸豆栽培产生的不利影响,在多年保护地栽培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日光温室芸豆秋茬遮阳栽培管理技术。通过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NPK均衡复合肥作基肥,保证芸豆的播种质量与成苗;高温闷棚+氰氨化钙颗粒剂降低土传病害的发生;禁施高钾型复合肥料,避免嫩荚豆粒的快速膨大;杜绝铜制剂和有机磷农药的施用,防止药害发生;及早打顶,促进侧芽生长,确保前后期产量的均衡稳定等措施,使得在应用永盛先锋和永盛理想2个优良芸豆品种进行栽培生产时,普通年份每667 m~2产量均达到了7500 kg。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西藏地区牦牛代乳粉哺育犊牛的适宜蛋白质水平,本试验以藏区高山牦牛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蛋白水平对哺乳期牦犊牛的体重和血清学指标的影响,以筛选出蛋白质水平最佳的代乳粉。选取40头新生当雄县牦犊牛,随机分为4组(n=10):对照组犊牛随母牦牛哺乳(CON),试验组犊牛分别饲喂蛋白水平为21.95%低蛋白组(LP)、24.28%中蛋白组(MP)和26.11%高蛋白组(HP)3种牦牛代乳品。饲喂时间为犊牛30~90d日龄,期间跟踪测定犊牛体重,并分别在30、60和90d日龄采集血清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饲喂3种代乳粉的犊牛体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120d日龄时HP组犊牛体重达到最高值;3种代乳粉对犊牛血清抗氧化指标和免疫指标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HP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有高于LP组的趋势(0.05P0.1),且HP组丙二醛含量及肿瘤坏死因子a较其他3组低,而免疫球蛋白(IgG、IgM)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均较其他3组高。综合分析显示在西藏地区蛋白水平为26%的牦牛代乳粉饲喂哺乳期牦犊牛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加单8号是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以内自N36为母本、内自268为父本组配的强优势组合,该组合于2017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川审玉20170007。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植株矮壮、抗倒性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半胱胺(CS)对配种季节雄性藏绵羊部分生殖激素和精子活力的影响,选择50只雄性健康藏绵羊,随机分成5组,补饲基础日粮的同时,隔日分别添加不同剂量的CS[0、5、10、15、20mg/(kg·BW)]一次。定期空腹颈静脉采集血液和精液,检测试验羊血清FSH、LH、E(雌激素)、T(睾酮)水平,鲜精和维生素B12做4倍稀释后于4℃保存8 h后测定精子的活力。结果表明:随着CS添加量的增加,血清中FSH和LH分泌水平逐渐降低,而E和T分泌水平逐步提高,当CS添加量为10mg/(kg·BW)时,分泌水平达到峰值,之后随着添加量的增加分泌水平下降;配种季节雄性藏绵羊鲜精和鲜精经维生素B12稀释后的精子活力均以CS 10 mg/(kg·BW)添加量组为最高。结论:配种季节雄性藏绵羊补饲日粮中添加CS可抑制FSH和LH的分泌水平,提高E和T的分泌水平,以及精子活力,且以CS 10 mg/(kg·BW)添加量为最佳。此结果可为CS在配种季节雄性藏绵羊补饲日粮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四川是油菜第一大省,川东南浅丘区是四川油菜主产区,接茬油菜的夏玉米生产对于粮食安全战略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川东南浅丘区夏玉米生产现状,对该地区今后油菜—玉米轮作模式进行夏玉米生产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以2年田间定位试验为依托,研究小麦秸秆及其生物炭连续施用对植烟土壤理化性状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为烟区土壤质量提升提供依据。  【方法】  田间试验在山东省诸城市潮褐土烟田上进行。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常规施肥且秸秆不还田(CK),常规施肥+小麦秸秆还田(FS),常规施肥+小麦秸秆生物炭2.25 t/hm2 (FB1)和4.50 t/hm2 (FB2)。在烟叶收获后,采集0—20 cm耕层土样,测定了土壤基础理化指标和总有机碳(T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热水溶性有机碳(HWC)、活性有机碳(LOC)及轻组有机碳(LFOC)含量,并计算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  【结果】  连续施用小麦秸秆或其生物炭2年后,FB1和FB2处理TOC含量显著高于CK,增幅分别为74.9%和116.0%,而FS与CK处理间差异不显著。LFOC含量的变化趋势与TOC类似,FB1和FB2处理LFOC含量分别较CK处理显著增加154%和326%。FS处理HWC含量显著高于CK和FB1处理,而与FB2处理差异不显著。与CK相比,FS处理HWC含量增加了107%。FS和FB2处理MBC含量较CK分别增加了252%和144%,而FB1处理与CK相比差异不显著。FS处理LOC含量较CK显著增加了68.9%,而FB1、FB2处理LOC含量与CK相比差异不显著。FS处理还能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含水量及有效磷含量,其对部分土壤理化特性的改良效果优于生物炭处理(FB1和FB2)。此外,CPMI也以FS处理最高,较CK显著增加了73.5%,而FB1、FB2处理与CK处理差异不显著。  【结论】  连续秸秆还田有利于提升烟田土壤活性有机碳(MBC、HWC和LOC)含量,降低土壤容重,提高有效磷含量,提高土壤CPMI。而同量秸秆转化为生物炭后连续还田能够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含量,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长期固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