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6篇
园艺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从韭菜大小孢子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胚囊和花粉的发育过程、胚胎发育和种子的形成、无融合生殖性状的遗传等方面对韭菜无融合生殖种子的形成机制进行综述,同时对韭菜无融合生殖特性的研究方向和在韭菜育种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今后韭菜无融合生殖机制的阐明和韭菜遗传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四尾栅藻对重金属镉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不同浓度镉(0、0.5、1、3、5、7 mg·L-1)胁迫实验,对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的生长、色素、过氧化氢、超氧化物阴离子、可溶性蛋白含量进行分析,研究四尾栅藻对重金属镉胁迫的响应情况。实验显示:镉胁迫使四尾栅藻的生长受到抑制,在较高镉浓度(3~7 mg·L-1)下四尾栅藻的生长受到强烈抑制;随着镉浓度的上升,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逐渐减少,过氧化氢、超氧化物阴离子含量增加,过氧化氢含量在镉浓度为5~7 mg·L-1时显著增多,超氧化物阴离子含量在镉浓度为7mg·L-1时显著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先增加,并在镉浓度为1 mg·L-1时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镉浓度的上升而逐渐减小。研究结果表明,四尾栅藻对重金属镉有较好的耐受性(可以耐受1 mg·L-1的镉)。  相似文献   
3.
程金凤  肖婉露  尹文珂  邱洪臣 《安徽农业科学》2013,(26):10584-10585,10591
DNA条形码技术是用一个短的DNA片段对物种进行快速的鉴定和识别.以往的研究主要选取线粒体、质体和核糖体的部分片段来进行分析,但藻的种类不同,DNA片段不同,结果也不同.文中主要介绍了藻类DAN条形码的研究状况,并总结了用于藻类DNAbarcoding研究的基因片段的特点及所存在的问题,为藻类DNA条形码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出适宜豫西南地区栽培的优质厚皮甜瓜品种,从植株长势、生育期、单果重、含糖量、果实品质等方面,对引进的4个厚皮甜瓜品种和7个自选品种进行品比试验。结果表明:酥蜜06、酥蜜12、酥蜜16果实商品性好,综合表现突出,翠玉-2和翠佳-2产量高,果实成熟后瓜香味浓郁,均适宜在本地区早春栽培种植;酥小妹果个小,口感酸甜,风味独特,可小规模种植。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不同初始p H值(3、4、5、6、7)和不同初始金属镉浓度(0.5、5、10、20 mg·L~(-1))条件下,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干藻粉对重金属镉吸附效率的变化,并采用伪一阶动力学方程、伪二阶动力学方程和Elovich动力学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初始镉离子浓度和不同的初始p H值条件下,随着时间推移,吸附效率均呈现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在约60 min时吸附达到平衡;随着初始p H值的升高,平衡时刻四尾栅藻对镉的吸附效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初始p H值为6时最大;随着初始镉浓度从0.5 mg·L~(-1)上升到20 mg·L~(-1),平衡时刻吸附效率也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10 mg·L~(-1)吸附效率达到最大值72.93%。四尾栅藻干藻粉对镉的吸附动力学符合伪二阶动力学方程,表明四尾栅藻的吸附过程是表面的、持续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根据文献报道和GenBank 已登录序列设计引物建立了马铃薯Y 病毒(potato virus Y,PVY)实时荧光定量RT-PCR 检测技术体系。该技术标准曲线循环阈值与模板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 为0.991 2,可特异性检测PVY,灵 敏度达常规RT-PCR 的1 000 倍,重复性好。利用建立的检测方法对山东省、青海省、贵州省、黑龙江省和河北省5 个地区 马铃薯植株中的PVY 进行检测,检出率较常规RT-PCR 技术分别高16.00、33.33、25.00、14.29、20.00 百分点。因此,建 立的PVY 实时荧光定量RT-PCR 检测体系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马铃薯带病种薯和植株 中PVY 的含量,为马铃薯Y 病毒的早期监测和有效防治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7.
植物小孢子培养技术是获得单倍体的一种高效的方法,已成为现代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综述了影响小孢子胚状体诱导及植株再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该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期为今后植物小孢子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更广泛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