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5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1.
石垟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主要种群的种间联结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2×2联列表,应用种间共同出百分率(C)和联结系数(D)等公式测定了浙江省石垟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16种主要乔木和23种主要灌木种群的种间联结性.结合已有的生态位研究结果,共同探讨植物种群之间的联结状况.结果表明:乔木层中木荷Schima superba,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马银花Rhododendron ovatum和麂角杜鹃Rhododendron latoucheae与其他多数种群间的联结性较高,而雷公鹅耳枥Carpinus viminea,老鼠矢Symplocos stellaris,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浙江新木姜子Neolitsea aurata和构栲Castanopsis tibetana等与其他种群间的联结性相对较弱.整个群落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态势;灌木层253个种对中,C<10%的种对数占总种对数的83.4%,D<-30%的种对数占59.3%,绝大多数种对表现为弱联结性或无联结性.种间联结性越强,其生态位重叠值越大,种间联结性越弱,其生态位重叠值越小.  相似文献   
2.
黄腹角雉栖息地恢复重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栖息地丧失及片断化是黄腹角雉面临的主要威胁。在乌岩岭自然保护区选取3块典型的针叶林样地,对其进行择伐和补植以加快其向常绿阔叶林的演替,改善黄腹角雉的栖息地状况。结果表明,择伐及补植以后群落更新加快,生物多样性大幅提高,黄腹角雉在试验区活动频率增加。说明采用人工林分改造促进自然更新的方式可以加快针叶林向常绿阔叶林植被的演替,有利于黄腹角雉栖息地恢复重建,是人工保护黄腹角雉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泰顺县野生果树资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本文报道了沙漠泰顺县野生果树资源植物186种(包括种下分类等级),隶属于29科46属,其中包括可直接作果品食用、加工成各种果品制成品食用和可作栽培果树育种材料3大类型,文中按果树学的分类方法,将它分为仁果类(17种)、核果类(32种)、坚果类(20种)、浆果类(94种)、柑果类(3种)、聚复果类(10种)和柿枣类及其他(10种)7类。每类分别以种为单位作了描述,内容包括中名、学名、科名、生境、果熟  相似文献   
4.
选用3种林源药材铁皮石斛、黄精、三叶青进行林下复合种植,并与大棚栽培的3种药材进行产量、品质及效益比较。结果显示,大棚种植药材的产量显著高于林下栽培药材,其中大棚铁皮石斛的产量约为林下种植的6倍,大棚多花黄精的产量是林下黄精产量的1.5倍。而林下栽培药材的品质显著高于大棚种植药材,铁皮石斛多糖和黄精多糖分别达39.54%和9.80%。3种药材复合经营的667 m2年均效益达39 228元,经济效益好。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浙江省泰顺县野生果树资源植物186种(包括种下分类等级),隶属于29科46属,其中包括可直接作果品食用、加工成各种果品制成品食用和可作栽培果树育种材料3大类型。文中按果树学的分类方法,将它们分为仁果类(17种)、核果类(32种)、坚果类(20种)、浆果类(94种)、柑果类(3种)、聚复果类(10种)和柿枣类及其他(10种)7类。每类分别以种为单位作了描述,内容包括中名、学名、科名、生境、果熟期和利用价值6部分。文末对全县野生果树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2020年2月10日在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双坑口保护站(119°40′23″E,27°42′37″N,海拔695 m)发现1只红翅绿鸠(Treron sieboldii)雄鸟尸体。该鸟腹部近白色,腹部两侧及尾下覆羽具灰斑,翼覆羽绛红色,上背偏灰,头顶橘黄,脚红色。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确定红翅绿鸠为浙江省鸟类分布新纪录。凭证标本保存在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明确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当前的种群分布范围,为评估保护工作效果及制定保护计划提供帮助。  方法  于2019—2020年,采用样线调查法、红外相机调查法对该保护区所有保护站黄腹角雉野外分布进行调查;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ArcGIS图像判读,综合分析分布点周边的森林植被类型、海拔高度及地形地貌等相关因素,判定黄腹角雉分布范围。  结果  共发现黄腹角雉分布点69个,涉及双坑口、碑排、黄桥、垟溪等4个保护站,分布面积依次为24.9、15.2、10.7 和4.5 km2;黄腹角雉分布点主要在针阔混交林与阔叶林内,其他植被类型则较少;分布海拔为670~1 550 m,比之前报道的800~1 400 m的海拔范围要广;相比核心区域,黄腹角雉在阔叶林边缘区域的分布较多,种群分布表现出边缘效应;在低海拔分布地带及垟溪分布区未发现黄腹角雉的依赖性植物交让木Daphniphyllum macropodum,说明当前种群分布与交让木不具有完全的相关性;在4个分布区中,双坑口、碑排、黄桥3个分布区在地域上相连,其黄腹角雉种群有可能是乌岩岭原有种群繁衍与扩散的结果,而垟溪分布区与乌岩岭相距遥远,其种群则可以确定为独立存在的种群。  结论  经过长期保护,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栖息地环境已在很大空间尺度上得到了恢复,栖息地片段化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种群分布范围得到了较大扩展,说明该保护区长期以来所采取的保护措施已取得积极效果。而对于边缘效应等现象要进一步跟进研究,并在今后工作中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表2参23  相似文献   
8.
探究浙江不同产地多花黄精农艺性状和药用有效成分的差异,为多花黄精品种选育提供基础资料。对红杆种质和绿杆种质多花黄精农艺性状比较后进行根茎LC-MS检测,并结合NIST 11数据库检索和PCA绘图分析代谢物差异。红杆种质多花黄精的株高、茎粗、叶宽和叶面积等农艺性状及根茎多糖含量均显著高于绿杆种质;12个多花黄精样本中共鉴定出22个化合物,两种质多花黄精化学成分的组分和代谢产物VIP值差异显著。推测两种质的产地区域和环境影响多花黄精植株表观性状,对根茎有效成分生成和积累也有一定影响。研究显示红杆多花黄精农艺性状及药用有效成分均优于常规绿杆多花黄精,可为浙产多花黄精品种选育和产业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