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3篇
综合类   10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当前随着气温回升,我县蔬菜生产进入关键时期。为抓好我县蔬菜生产管理,提高蔬菜总体生产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好基础,现制定春季蔬菜生产管理技术意见。一、设施蔬菜管理技术1、日光温室冬春蔬菜日光温室冬春蔬菜以黄瓜、番茄、茄子、西葫芦等果菜为主。随着春季气温回升,蔬菜植株进入生长发育中后期,在管理上应加强温度、光照、水肥等调控,及时防治病虫害,延长果实采收期,  相似文献   
2.
3.
籽粒大小影响小麦粒重,进而影响产量。目前,对小麦籽粒大小相关基因的研究已有报道,但其潜在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同源克隆的方法从普通小麦中克隆了小麦籽粒大小相关基因TaGS2,并对其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烟草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 TaGS2定位在细胞核和细胞质内。不同组织材料qRT-PCR分析表明, TaGS2基因在小麦籽粒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量最高。构建TaGS2-PLGY-02-RNAi表达载体,转化小麦。研究结果表明, TaGS2基因在RNAi转基因小麦中表达量显著降低。RNAi转基因小麦的籽粒长度变短,籽粒宽度变窄,千粒重也降低。因此推测TaGS2基因可能参与小麦籽粒大小或者千粒重的调控。本研究初步揭示了TaGS2基因功能,并为小麦高产育种中千粒重的提高提供重要的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4.
聚合色素和单宁是葡萄和葡萄酒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葡萄与葡萄酒中的单宁和聚合色素通常采用蛋白质沉淀法(A-H法)测定,而糖是该测定方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葡萄酒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果糖和蔗糖,然后测定葡萄酒中单宁和聚合色素的含量,结果表明葡萄糖、果糖和蔗糖都能显著地影响葡萄酒中非蛋白质沉淀的小分子聚合色素(Small polymeric pigment,SPP)和总聚合色素(Total polymeric pigment,TPP)的含量。而且,蔗糖的影响比葡萄糖和果糖大。葡萄糖和蔗糖对酒中蛋白质沉淀的大分子聚合色素(Large polymeric pigment,LPP)的含量有一定的影响,但没有规律性,很多处理差异不显著,果糖对酒中LPP的含量没有影响。同时,葡萄糖、果糖和蔗糖也能显著地减少葡萄酒中单宁含量的测定结果。因此,在糖含量较高的葡萄酒中,应用A-H法测定葡萄酒中单宁、聚合色素时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王沙沙 《河北农业》2019,(11):28-29
<正>为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曲周县推动了龙头企业带动,发展订单农业,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乡村振兴的步伐。作为农业龙头企业的晨光生物集团发展了甜叶菊订单生产,2018年全县甜叶菊种植面积近万亩,2019年发展到3万余亩,现将甜叶菊的高产、高效种植技术总结如下,供参考。一、整地施肥进入4月份开始整地,每亩施硫酸钾复合肥50千克、农家肥(鸡、牛、羊粪)2方深翻入土,平整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东营市盐碱地水稻的适宜插秧期,以优质香稻品种津原U99为试验材料,比较5月29日、6月10日、6月30日共3个不同插秧期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插秧期之间产量差异显著,随着插秧期的延迟,产量依次降低;不同插秧期处理中以5月29日插秧水稻产量、食味值最高,综合考虑水稻产量与品质,东营地区盐碱地水稻在5月底前插秧有利于保障产量,提升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7.
 对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3 年的黄瓜转gfp 基因毛状根进行gfp 和rol 位点系列基因的PCR 扩增、gfp 的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 杂交以及荧光观察分析。结果显示,由组成型启动子35S 驱动的gfp 在转录水平上能正常表达,而且能够翻译出编码蛋白;此外,培养3 年后的毛状根,能扩增出与毛状根形态构成有关的rol 系列基因。本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培养的毛状根能保持其遗传稳定性,这为利用毛状根长期工厂化生产外源基因表达的蛋白产物和药用植物的活性成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前期研究表明中药联合益生菌对致病性大肠杆菌所致小鼠腹泻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中药联合益生菌对致病性大肠杆菌致小鼠腹泻的保护机制。【方法】选取小鼠60只,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益生菌组及中药联合益生菌组,每组12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小鼠通过腹腔注射1×107CFU/kg大肠杆菌分离株菌悬液建立小鼠腹泻模型,空白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中药组灌胃给予中药液(2.5 g/kg蒲公英提取物、0.5 g/kg黄芪总黄酮及0.5 g/kg黄芪多糖),益生菌组灌胃给予枯草芽孢杆菌悬液(2×108CFU/kg),中药联合益生菌组灌胃给予中药液(2.5 g/kg蒲公英提取物、0.5 g/kg黄芪总黄酮及0.5 g/kg黄芪多糖)与枯草芽孢杆菌悬液(5×107CFU/kg)的混合液,1 次/d,连续给药7 d。HE染色观察小肠组织病理学变化,扫描电镜观察小肠组织超微结构变化,ELISA法检测小鼠小肠匀浆和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RT-PCR法检测小肠组织及血液中TNF-α和IL-6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小肠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蛋白表达。【结果】中药联合益生菌能改善小肠病理组织学病变、修复小肠绒毛高度脱水萎缩和微绒毛脱落明显的损伤。同时,中药联合益生菌可明显降低小肠组织及血清中TNF-α和IL-6的含量(P<0.05;P<0.01),显著抑制小肠组织及血液中TNF-α和IL-6 mRNA的表达(P<0.05;P<0.01)。中药联合益生菌可明显降低小肠组织NF-κB p65蛋白的表达。【结论】中药联合益生菌可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抑制小肠组织及血液TNF-α和IL-6 mRNA的过度表达,降低小肠组织及血清TNF-α和IL-6含量,改善肠腺变性和黏膜炎性细胞浸润以及小肠绒毛和微绒毛损伤,从而对大肠杆菌所致小鼠腹泻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用小鼠最大耐受量法、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等方法,研究黄芪总黄酮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和致突变性作用。结果显示,黄芪总黄酮的小鼠急性经口最大耐受剂量(MTD)大于15g/kg,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均为阴性。结果表明,黄芪总黄酮属无毒物,对小鼠体细胞、雄性生殖细胞均无致突变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中药联合益生菌对大肠杆菌性小鼠腹泻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正交试验筛选中药联合益生菌最佳因素配比。取6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益生菌组和中药联合益生菌组,每组12只。空白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 mL/只),模型组、中药组、益生菌组和中药联合益生菌组均先腹腔注射分离菌悬液1×107 CFU/kg,然后中药组按10 mL/kg灌胃中药液(其中蒲公英提取物浓度为0.25 g/mL,黄芪总黄酮和黄芪多糖浓度均为0.05 g/mL),益生菌组按4 mL/kg灌胃枯草杆菌悬液(菌含量5×107 CFU/mL),中药联合益生菌组按上述量灌胃中药液和枯草杆菌混合液,每天定时灌胃给药1次,连续3 d。每日记录小鼠腹泻、体重、采食量等情况。末次给药12 h后分离心脏、肝脏、肾脏、脾脏、肺脏,称重并计算脏器系数;血液分析法检测血液学指标;取粪便及小肠内容物检测粪便隐血情况并进行细菌计数;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和小肠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中药联合益生菌最佳因素配比为A1B2C2D2。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腹泻率100%且无自愈现象,症状和剖检病变明显,腹泻指数极显著上升(P<0.01),体重、采食量均极显著下降(P<0.01),肝脏、脾脏器官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淋巴细胞比率(LYM)、中间细胞比率(MID)均显著下降(P<0.05),粒细胞比率(GRAN)极显著上升(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和中药联合益生菌组腹泻指数极显著下降(P<0.01),体重、采食量显著上升(P<0.05),中药组肝脏、脾脏器官指数显著下降(P<0.05),中药联合益生菌组脏器系数极显著下降(P<0.01),中药组、益生菌组及中药联合益生菌组LYM显著上升(P<0.05)、GRAN显著下降(P<0.05)。粪便隐血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检测呈强阳性;中药组、益生菌组呈弱阳性,中药联合益生菌组呈阴性。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肠内大肠杆菌数、血清及小肠组织中MPO活性均极显著上升(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和中药联合益生菌组小鼠肠内大肠杆菌数、血清及小肠组织中MPO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中药联合益生菌可降低腹泻指数、肝脏和脾脏器官指数,增加体重、饮食量,使粪便隐血转阴并降低肠内大肠杆菌数、血清及小肠组织中MPO活性,从而对大肠杆菌性小鼠腹泻产生协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