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1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媒介昆虫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其病原为水稻条纹叶枯病毒.带毒的灰飞虱一般以若虫在小麦、大麦及杂草等植物上越冬,第1代成虫在麦子成熟至收割(5月中旬左右)羽化迁入水稻秧田传毒危害.近年来,由于品种布局的改变,特别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路渠沟边杂草丛生及暖冬气候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传毒昆虫灰飞虱数量大,毒源丰富,加之防治措施不力,导致该病在仪征地区乃至全省水稻上暴发流行,危害程度重,产量损失大,一般病田减产10%~20%,重病田块减产50%以上,少数和发病重的田块几乎绝收.  相似文献   
2.
扬州市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逐年加重,并由粳稻蔓延到杂交籼稻,对水稻生产造成重大影响.介绍了杂交籼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病特点、发病表现以及对产量的影响,提出了应用抗病品种和药剂治虫防病并举的综合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3.
仪征市30多年来土壤pH值时空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江苏省仪征市30多年来土壤地力调查与定位监测数据、大气环境监测数据、病虫实际发生数据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仪征市土壤pH值从1973年到2005年下降了0.51个单位。空间插值结果显示,不同区域、不同地形条件下其下降幅度有差异,是由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同、土壤缓冲能力差异造成的。大量使用生理酸性的低含量复合肥及酸性降雨是造成土壤pH值下降的主要原因。目前土壤pH值下降并未对农业生产产生显著影响,但以真菌为媒介的病毒病发生面积扩大已成为土壤pH值变化影响农业生产的一个信号,必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仪征市30年耕地养分时空变化趋势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仪征近30年来地力调查与定位监测数值、粮食产量数据、气象数据、肥情调查数据的分析,得出下列结果:30年间有机质变化呈显先降后升的趋势,这和农田有机物质的投入与消耗的数量平衡有关;速效P呈显先升后降再上升的趋势,速效K呈显逐渐上升的趋势,这和P、K化肥用量变化有关;有效Zn呈上升趋势,有效B呈下降趋势,这和种植业结构调整关系密切。30年间粮食生产出现先升后降再上升的趋势,粮食产量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育种技术突破引发产量大幅度提高,气候因素影响当季产量的变化,而耕地养分质量指数(SNQI)的时空变化与粮食产量的变化关系最为密切,且SNQI值越高粮食产量年度间变幅越小,抗风险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耕地质量建设受到各地的高度重视,有关耕地养分变化趋势的研究报道较多,但对耕地理化性状变化趋势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对仪征市30多年来耕地地力调查及定位监测资料的分析研究,探讨耕地pH变化趋势及影响因子,为耕地质量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7.
在连续9年推广应用超高茬麦套稻的示范上,笔者初步探明了宁粳1号获得单产650kg/667m^2在不同生育阶段的生育动态指标和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将不同用量的木质素磺酸络合稀土施入装30 kg砂壤土的盆钵中,研究稀土元素对水稻作物生长形态、光合生理、养分吸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非充分灌溉条件下,施用稀土促进水稻分蘖的发生,稀土用量为每盆3.0 g的处理平均每盆水稻最高茎蘖数达到59.8个,比对照增加16.1%,但分蘖发生延缓,分蘖成穗率降低。水稻基部第1伸长节间长度受所施用稀土的影响程度最大,较少量(每盆0.5 g)施用稀土对水稻各伸长节间长度略有增加的作用,较大用量(每盆3.0 g)则使各处理伸长节间均有所缩短。稀土用量分别为1.0、2.0和3.0 g.盆-1的处理,水稻作物的根冠比分别比对照提高4.8%、10.0%和21.2%。施用稀土能提高水稻剑叶与倒2叶的叶绿素含量和叶片的光合速率。适量施用稀土有利于秸秆中氮、磷元素向籽粒的转移和籽粒中钾元素在作物生长后期向秸秆的返流。过多施用稀土则导致水稻作物的贪青迟熟。在该试验条件下,每盆施用0.5~1.0 g稀土可使水稻作物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以及最终的经济产量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9.
通过在小麦上应用天然植物生长调节剂爱密廷不同剂量拌种和拔节孕穗期叶面喷施试验,探讨新一代植物生长调节剂爱密廷在本地区的应用方法和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