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林业   5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
1.
红松苗分级造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对比和方差分析的方法,对红松Ⅰ、Ⅱ、Ⅲ级及混合苗的造林成活率、幼林保存率及幼林的高径生长进行了系统分析,找出了不同级苗木造林后幼林的生长差异,提出了红松造林苗木的分级标准,并指出红松Ⅰ、Ⅱ级苗造林成活率高,幼林生长快,是最适宜的造林用苗。  相似文献   
2.
人工针阔混交林生态条件作用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红松、日本落叶松与色赤杨、紫椴、白桦、刺楸、水曲柳针阔混交林及红松、日本落叶松、色赤杨、白桦、刺楸、水曲柳等纯林的生态因子的调查,结果表明,混交林能改善森林的生态环境,调节林内温度,降低蒸发强度,提高林内的相对湿度,减小林内风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N、P及有机质的含量,对林分的增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日光温室中,对刺五加组培苗进行移栽炼苗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自然光照射4天,打开瓶口并敷上一层纱布后,再经3天充分的炼苗可以提高成活率;组培苗移栽的适宜时期为11月~翌年3月;移栽基质为腐叶土:园田土=1∶1的复合土,移栽成活率可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人参果的组织培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茎段培养在MS+BA2mg·L-1+KT2mg·L-1培养基上表现最好,前期可诱导出愈伤组织,仍用原培养基继代1次即可出苗,繁殖系数3倍以上;叶在MS+BA4mg·L-1+KT2mg·L-1+NAA0.1mg·L-1培养基上连续培养40d即可分化出不定芽,继代培养时在MS+BA2mg·L-1+KT2mg·L-1(同茎段)表现最好,但较茎段分化出的苗弱,因此需转入MS+BA1mg·L-1+KT1mg·L-1+NAA0.1mg·L-1培养基上壮苗;生根培养以1 2MS+IBA0.1mg·L-1培养基为好,生根率达98%以上,并且每株可达5~10条根;移栽基质以纯沙为最好,成活率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5.
植物表观遗传中的RNA介导的DNA甲基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植物基因组对基因的表达调控不仅表现在转录水平上,也表现在染色质结构的变化上。在植物中存在着特有的RNA 聚合酶Ⅳ (RNA Pol Ⅳ) 和 RNA聚合酶Ⅴ (RNA Pol Ⅴ),它们与RNA 聚合酶Ⅱ(RNA Pol Ⅱ)相似。RNA Pol Ⅳ和RNA Pol Ⅴ的转录产物包括参与表观遗传调控的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s)和干扰小RNA (siRNAs)。这类非编码RNA广泛地参与了基因组上发生的胞嘧啶甲基化,去甲基化以及甲基化扩散。近年来,研究已经发现RNA介导的染色质水平的基因沉默涉及植物的生长发育、胁迫应答、表观遗传多态性,并对植物的表型多样化、生理适应性以及植物进化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红松苗木不足,促进红松人工林的迅速发展,我们于2005年春在草河口镇于西沟村,选择东南坡,坡度18°的地方,进行了13年生红松幼树移栽造林试验,共移栽1000多株。据2008年8月份调查,保存率85%,平均树高3.33 m ,直径3.9cm ,各年平均树高生长:2008年为0.46m ,2007年为0.48m ,2006年0.50m ,2005年(即栽植当年)0.15m ,2004年(栽植前1年)0.50m。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