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畜牧兽医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白鲢肺炎克雷伯氏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患病白鲢鳃、肝胰脏分离到2株细菌,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反应完全一致.该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具荚膜,粗短杆状,大小约(0.3~0.4)×(0.5~0.8)μm,单个存在或2个相连;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枸橼酸盐、尿素显阳性;对鸟氨酸、蛋白胨水、卫茅醇、苯丙氨酸、H2S均为阴性;V-P试验强阳性,细菌学鉴定该菌为肺炎克雷伯氏菌.分离菌经胸鳍基注射回归感染试验均出现与自然发病相似的症状.  相似文献   
2.
研究环境因子对菜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cq菌株的生长、产孢与孢子萌发的影响.温度对菌株的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有相同的效应,低温23℃是最适温度,32℃以上明显抑制该菌的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最适宜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pH范围为6.2~7.0;24 h光照有利于产孢,而24 h黑暗有利于菌落生长;紫外线(40 W,45 cm)照射2 min,培养96 h该菌株孢子发芽率较对照降低16%,照射8 min孢子发芽率仅为7%.  相似文献   
3.
从患病白鲢鳃、肝胰脏分离到2株细菌,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反应完全一致.该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具荚膜,粗短杆状,大小约(0.3~0.4)×(0.5~0.8) μm,单个存在或2个相连;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枸橼酸盐、尿素显阳性;对鸟氨酸、蛋白胨水、卫茅醇、苯丙氨酸、H2S均为阴性;V-P试验强阳性,细菌学鉴定该菌为肺炎克雷伯氏菌.分离菌经胸鳍基注射回归感染试验均出现与自然发病相似的症状.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饲料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发生的关系及家蚕核型多角体病发生与蚕体内代谢酶活性的关系,研究比较了用桑叶、柘叶饲养的家蚕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的抵抗性以及与抗性相关的羧酸酯酶、碱性磷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BmNPV对柘叶饲养家蚕的感染中量(ID50)和致死中量(LD50)分别为1.319×105PID/头和1.632×105PID/头,与对桑叶饲养家蚕的ID50和LD50相比,仅为1/2和1/4左右,即柘叶饲养家蚕对BmNPV的抵抗力明显降低;不论用柘叶饲养还是用桑叶饲养的家蚕感染BmNPV后,蚕体内的羧酸酯酶活性均大幅度上升,碱性磷酸酯酶与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均显著下降,且柘叶饲养家蚕感染BmNPV后体内的碱性磷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比桑叶饲养家蚕感染BmNPV后的酶活性更低。  相似文献   
5.
环境因子对莱氏野村菌cq菌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环境因子对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cq菌株的生长、产孢与孢子萌发的影响。温度对菌株的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有相同的效应,低温23℃是最适温度,32℃以上明显抑制该菌的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最适宜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pH范围为6.2~7.0;24 h光照有利于产孢,而24 h黑暗有利于菌落生长;紫外线(40 W,45 cm)照射2 m in,培养96 h该菌株孢子发芽率较对照降低16%,照射8 m in孢子发芽率仅为7%。  相似文献   
6.
探讨家蚕不同饲料营养与抗性生理的关系对家蚕的病理生理及蚕病预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自4龄起蚕开始用柘树叶和桑叶分组饲养,调查家蚕的生长发育状况,并连续10 d分别检测蚕体内与抗性相关的酶活性。结果表明:柘叶饲养组不仅蚕体重和体长的增长小于桑叶饲养组,而且上蔟率、结茧率、全茧量及茧层量均显著低于桑叶组;柘叶饲养组蚕体内的碱性磷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及羧酸酯酶活性平均值分别为0.070 8、14.129 0、632.557 1 U/mL,桑叶饲养组蚕体内的碱性磷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和羧酸酯酶的活性平均值分别为0.076 4、15.189 0、628.055 1 U/mL,与桑叶饲养组相比,柘叶饲养组蚕体内的碱性磷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显著降低,而羧酸脂酶的活性显著提高(P<0.05)。由此认为,家蚕采用拓叶饲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蚕体的生理代谢,降低蚕体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  相似文献   
7.
裳卷蛾变形孢虫(Vairim orpha ceracessp.nov.)对家蚕为敏感性感染,感染中量(IC50)为1.2×104,可广泛寄生各种组织,其中丝腺与马氏管被严重寄生,病蛾胚传率为2.69%,孢子发育形态明显偏向二孢子母细胞(d is-porous)发育。以2×107~4×107粒孢子/mL对每尾红鲤(red carp)添食0.5 mL,饲养40 d后解剖全部鱼体,约有10%~20%的试验鱼出现了明显的组织病变,在寄生组织中观察到大量的梨形未成熟孢子和少量的成熟孢子,但未观察到八孢子囊(octosporous)形态,病变组织疑似孢子免疫荧光检测为阳性,3次独立重复试验均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表明高浓度裳卷蛾变形孢虫可能对红鲤发生了机会性感染。试验结果对探讨微孢子虫的感染与感染适应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试验探讨了微孢子虫的交叉感染性与孢子表面蛋白的变化。结果表明,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转主感染桑尺蠖(Hemerophila atrilineata)后孢子形态变为细长,分离纯化感染前和感染后的孢子表面蛋白,通过SDS-PAGE电泳发现形态变异株出现了34 kD和67 kD的差异带,在相同条带17、30、47、77和114 kD表达量存在明显的差异,但33 kD和43 kD条带表达量没有差异。孢子表面蛋白的差异性表达可能与微孢子虫感染适应性有关,而33 kD和43 kD可能是微孢子虫共有的保守蛋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