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彭杰  沈新勇  王志立  荆现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070-13073
对多年来中国各地区包括云的分布结构、云与降水的关系、云中的水汽资源和云的辐射强迫等在内的云系统的观测研究进行了综合评述,并根据不同观测手段的特点加以区分。同时,提出了该领域研究中尚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展望了未来观测研究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2.
东北地区土壤湿度的诊断分析(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EOF法分析了中国东北地区22年间(1981~2002年)平均土壤湿度(10~100cm层)的垂直分布特征及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地区土壤湿度的变化在小兴安岭至牡丹江这块区域以及松嫩平原的南侧这2块区域最为突出,深层土壤湿度受外界影响比表层弱,两者表现出反位相。1981~2002年这段时间内,东北地区表层(10~60cm)土壤湿度呈现下降趋势,而深层(60cm)以下呈现上升趋势,东北地区各年土壤湿度的垂直结构各有不同,降水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因素之一。东北地区各个站点土壤湿度的垂直结构和变化特征也有很大区别,除了降水,积雪、地温等因素也会影响土壤湿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对蒙古莸种子进行不同温度和时间的干热处理。结果表明,60℃和75℃各时间段、85℃下4~12 h以及95℃下4~8 h的干热处理,对蒙古莸种子活力无明显影响;直至95℃处理12~24 h开始,各发芽指标才逐渐开始下降,而经过105℃处理8 h后,蒙古莸种子发芽率仍然保持在46.67%左右,说明蒙古莸种子在干燥的环境中具有极强的高温抵抗能力。  相似文献   
4.
近500年陕西旱涝序列重建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旨在运用历史文献资料和降水资料恢复重建陕西省各气象站1470—2008年旱涝等级,分析其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变趋势,为将来的旱涝预测提供依据。选取榆林、延安、西安、汉中、安康5个有代表性的站点,分析这5个站1470—2008年长达539年的旱涝等级序列发现:榆林和延安有由旱向正常发展的趋势;宝鸡和西安旱涝交替阶段性变化显著,存在偏旱向偏涝转变的趋势;而陕南的汉中和安康539年来主要以偏涝为主。17世纪40年代前后陕北、关中和陕南先后出现了旱涝突变点,其中,陕北1640年前后有由偏旱转为正常的突变;1643年前后宝鸡和西安发生偏旱转为偏涝的突变;而汉中和安康在1648年前后发生了正常向偏涝的突变。对陕西5个站点539年的旱涝级别的时间序列进行EOF分解,前三模态方差贡献达91%,反映了陕西全省旱涝时空分布的主要特征;第一模态方差贡献为60.3%,这539年陕西全省旱涝一致型占主导地位;第二模态方差贡献为19.8%,即南北旱涝相反型;第三模态方差贡献较小,为10.9%。  相似文献   
5.
东北地区土壤湿度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中国东北地区22年间(1981~2002年)平均土壤湿度(10~100cm层)的垂直分布特征及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981~2002年,东北地区表层(10~60cm)土壤湿度呈现下降趋势,而深层(60cm)以下呈现上升趋势,东北地区各年土壤湿度的垂直结构各有不同,降水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因素之一。东北地区各个站点土壤湿度的垂直结构和变化特征也有很大区别,除了降水,积雪、地温等因素也会影响土壤湿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