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畜牧兽医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提高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a)养殖效益,探究养殖密度对黑斑侧褶蛙生长发育及两性异形的影响,对3种养殖密度(140,80,55只/m~2)的黑斑侧褶蛙的生长发育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养殖密度对黑斑侧褶蛙形态特征的影响显著,85日龄时不同养殖密度蛙的体长、体质量、头宽、前肢长、后肢长出现极显著差异(P<0.01),胫宽和肥满度差异显著(P<0.05),中等养殖密度蛙的各形态学指标显著高于其他养殖密度蛙的形态学指标,中、高养殖密度蛙的肥满度显著高于低养殖密度蛙的肥满度。不同养殖密度的黑斑侧褶蛙的饵料系数差异不显著(P>0.05),特定生长率差异显著(P<0.05),摄食率和质量增加率差异极显著(P<0.01),中等养殖密度蛙的特定增长率、质量增加率较其他两组养殖密度蛙的特定增长率、质量增加率高,低养殖密度蛙的摄食率较其他两组密度蛙的摄食率高。中、高养殖密度黑斑侧褶蛙两性异形(体长、体质量)出现时间较低密度蛙的早,雌雄体长、体质量的差异极显著(P<0.01),雌性体长、体质量均显著大于雄性。以体长为协变量的协方差分析头宽、前肢长、胫宽、后肢长局部性状的两性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
2008和2009年的3~5月,对扎龙、洪河、兴凯湖3个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的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共测量24个巢址。研究表明,人工巢和天然巢在植被类型、巢基牢固度、巢基类型及距树林距离等因子上差异显著,逐步判别分析表明在区分天然巢和人工巢址生境方面有4个因子发挥重要作用,依照贡献值大小依次是:巢基类型、巢间距、距树林距离、巢基牢固度,正确率达91.7%。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有4种,依次为食物因子、安全因子、取材因子、巢基因子。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紫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次级洞巢鸟类在繁殖期对人工巢箱的利用情况,于2019年,在云南紫溪山安放了42个人工巢箱。通过调查人工巢箱的利用情况,发现42个巢箱共有16个巢箱分别被栗臀?(Sitta nagaensis)、大山雀(Parus cinereus)、绿背山雀(Parus monticolus)利用,其中栗臀?利用4个,大山雀利用4个,绿背山雀利用8个。大山雀和绿背山雀以B号巢箱和C号巢箱为选择对象,而栗臀?以A号巢箱和B号巢箱为选择对象。 同时,绿背山雀利用的两个巢箱出现了二次利用现象。本研究对扩大紫溪山次级洞巢类益鸟种群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5.
2008年3月29日~5月26日,在佳木斯市某东北林蛙养殖场,采用2组饲料饲喂东北林蛙蝌蚪,蝌蚪分为A组和B组。结果表明:饲喂T_1组饲料的蝌蚪41期和46期时的体重、体长和尾长明显大于饲喂T_2组饲料的蝌蚪;各组蝌蚪的成活率均在95%以上,各组蝌蚪完成变态的时间差异不显著;T_2组饲料的利用率要低于T_1组。  相似文献   
6.
东北林蛙人工养殖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人工养殖东北林蛙存在的一些问题,阐述了人工养殖东北林蛙的发展对策。认为人工养殖东北林蛙应该以半人工养殖方式为主。如何解决技术难题是东北林蛙全人工养殖发展的首要问题。目前,东北林蛙全人工养殖技术还不成熟,不适宜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7.
利用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D-loop)序列,对东方白鹳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35条长为335bp的mtDNA控制区序列存在11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定义10种单倍型,序列差异3.28%,核苷酸多态性(Pi)为0.00760,单倍型多态性(Hd)为0.859,核苷酸差异均数(К)为2.545。通过与鹤形目和鹳形目的某些濒危物种线粒体DNA控制区核苷酸多样性进行比较发现,东方白鹳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8.
"3S技术与应用"本身是一门以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为主的课程,它在野生动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方面也有重要地位,但目前许多大学没有针对该专业的"3S技术与应用"课程,一般采用通用的教学体系。文章以3S技术理论抽象但实践性强的特点为基础,针对该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从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学生对未来的需求出发,对该专业的"3S技术与应用"课程建设中的各环节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