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篇
综合类   8篇
农作物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灌溉方式和有机无机氮比例对水稻产量与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3种有机无机氮比例,即60%无机氮+40%有机氮(F1)、80%无机氮+20%有机氮(F2)、100%无机氮(F3),和3种灌溉方式,即常规灌溉(FIR)、控制灌溉(CIR)和间歇灌溉(IIR),对水稻生长、产量构成、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FIR处理相比,CIR和IIR处理水稻全生育期灌水量分别下降31.3%和15.9%,但是理论产量平均分别降低31.9%和15.9%,因此水分利用效率(WUE)提高不明显。与F3相比,F1和F2的理论产量平均增加20.1%和14.2%,FIR条件下WUE分别提高37.3%和25.5%。通径分析表明,在不同灌溉方式与有机无机氮比例条件下,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仍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主成分分析表明,在间歇灌溉条件下,在总施氮量不变时,配施40%有机氮肥可降低水稻灌水量,并适当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2.
毕节市地处黔西北高寒山区,地势西高东低,气候及生产条件差,土壤肥力低。为合理提升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根据"毕节市测土配方施肥"及"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实施结果,分析毕节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现状,指出水土流失、秸秆焚烧、农民传统施肥习惯和绿肥种植面积低是引起毕节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李瑞  唐义  梁燕菲 《安徽农学通报》2016,22(13):102-104
该文以贵州省毕节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全市农村能源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建立以沼气为主延长农业产业链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依托特殊的区位优势和农业高效示范园区,结合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实际情况,为进一步合理调整全市农业产业结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耕作栽培技术的进步,节水灌溉技术逐渐得到发展。水稻节水灌溉是以水稻各个生育期耗水量变化情况和适当的水分利用指标为前提,最大化的利用天然雨水,协调土壤本身的调蓄能力,使稻田水分状况能在水稻生长期多样化,同时保证水稻正常生长,保障水稻关键需水期的充足水分,减少水分在田间的无效消耗,使最少的水分获得最大的产量,提高水分生产效益的一种灌溉方法。当前,我国各地区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结合试验研究提出了符合当地的水稻节水高产灌溉技术,本人综述了这些灌溉技术的特点,为方便不同地区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薄浅湿晒”灌溉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水平下薄、 浅、 湿、 晒灌溉对水稻拔节期、 孕穗期和乳熟期土壤微生物量碳(MBC)、 微生物量氮(MBN)、 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以探讨该灌溉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活性变化规律。试验设2 种灌水方式,即常规灌溉(CIR)和薄、 浅、 湿、 晒灌溉(TIR); 3种氮肥水平,即低氮(N 0.10 g/kg)、 中氮(N 0.15 g/kg)和高氮(N 0.2 g/kg)。结果表明,与CIR处理相比,TIR处理土壤MBC增加13%~240%,而土壤MBN减少6.5%~47.3%;高氮水平时3个时期TIR处理土壤硝化细菌有所增加,反硝化细菌拔节期和孕穗期降低12.1%~61.2%,而乳熟期增加0.7~3.0倍;中、 低氮水平时孕穗期TIR处理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分别降低63.8%和43.3%。与低氮水平相比,中氮水平可以增加土壤MBC、 MBN、 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以及过氧化氢酶、 脲酶和转化酶活性,而高氮水平则降低土壤MBN,以及过氧化氢酶、 脲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可见,中等氮肥水平下薄、 浅、 湿、 晒灌溉方式能有效提高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和过氧化氢酶、 脲酶、 转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6.
灌溉方式与有机无机氮配施对水稻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常规灌溉(flooding irrigation,FIR)、控制灌溉(controlled irrigation,CIR)和间歇灌溉(intermittent irrigation,IIR)等3种灌溉方式和不同比例有机氮和无机氮(F1:60%无机N+40%有机N;F2:80%无机N+20%有机N;F3:100%无机N)配施对孕穗期、抽穗期、乳熟期水稻土壤酶(转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和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从孕穗期至抽穗期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以及MBC和MBN均不同程度提高,并达到峰值,而从抽穗期至乳熟期则逐步下降;CIR和IIR处理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以及MBC和MBN一般高于FIR处理;有机氮和无机氮肥配施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MBC和MBN一般高于单施无机N肥,且高有机肥比例的F1处理效果更为明显。因此,在有机无机氮配施F1处理条件下,节水灌溉方式(CIR和IIR)能有效地提高水稻土壤微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辣椒产量和肥料利用率,采用完全随机试验,在不同施肥水平下(1 800、1 500、1 200kg·hm~(-2)),比较了2种缓释肥配方(A:N+P_2O_5+K_2O=19%+10%+19%=48%、B:N+P_2O_5+K_2O=17%+14%+17%=48%)对辣椒形态指标、产量、辣椒地上部对氮、磷、钾的吸收和肥料农学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缓释肥处理的辣椒长势好,其产量、地上部和果实中氮、磷、钾含量均大于对照处理(CK)。在相同施肥水平下,缓释肥A处理的辣椒产量比缓释肥B处理平均高4.72%;在辣椒地上部,A3处理氮、磷含量显著大于B3处理,A2处理钾含量显著大于B2处理;在辣椒果实中,A1和A3处理钾含量显著大于B1和B3处理;A3处理的氮肥、钾肥农学利用率均比B3处理高15.04%,A1、A2和A3处理的磷肥农学利用率比B1、B2、B3处理的分别高59.08%、51.45%、79.99%。与缓释肥配方B相比,缓释肥配方A在辣椒生产上显得更有优势,在保证产量的同时提高了肥料农学利用率,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研究黔中喀斯特地区土壤剖面的颗粒组成,了解其土壤特性,为该地区农业耕作、生产提供参考依据。用简易比重计法分析了土壤剖面颗粒组成,包括粗砂粒、细砂粒、粉粒、粘粒的含量。黔中喀斯特地区黄壤剖面颗粒组成以粘粒为主,沙粒含量低,各粒级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粘粒粉粒细砂粒粗砂粒,粘粒含量平均值为45.24%;粉粒含量平均值为29.66%;细砂粒含量平均值为19.33%;粗砂粒含量平均值为5.78%。其中,粘粒在20~40cm之间的土层含量最高,平均值为58.23%。黔中喀斯特地区石灰土和水稻土剖面组成以粉粒和细砂粒为主。相对于其他土层,石灰土表层(0~10cm)土壤的粘粒含量较低,而在10~20cm之间的土层粘粒含量较高。黔中喀斯特地区水稻土剖面各粒级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细砂粒粉粒粘粒粗砂粒,从土壤表层往下1m内,水稻土粘粒含量有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黔中喀斯特地区黄壤剖面的颗粒组成以粘粒为主,质地黏重,土壤透水性差;石灰土和水稻土剖面组成以细砂粒和粉粒为主,其中石灰土土层较薄,而水稻土从土壤表层往下1m内,水稻土粘粒含量有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以黔椒4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探讨了不同用量(1 800、1 500、1 200 kg/hm~2)的两种缓释肥料(T1,N︰P_2O_5︰K_2O=18︰9︰18;T2,N︰P_2O_5︰K_2O=20︰10︰15)对辣椒茎叶、果实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养分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缓释肥的效果差别不大,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辣椒产量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1 500 kg/hm~2的处理产量最高,达7 000 kg/hm~2以上;辣椒茎叶N/P要明显高于果实N/P,当施肥量为1 800和1 200 kg/hm~2时,茎叶N/P都要显著低于施肥量1 500 kg/hm~2的水平,表明在施肥过量和不足的情况下,辣椒生长缓慢或贪青晚熟[21],茎叶生长速率加快,因此茎叶N/P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0.
不同时期亏水对糯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苗期-拔节前期、拔节后期-孕穗期和孕穗期-开花期不同亏水水平即重度缺水(35%~45%θf,θf为田间持水量)、中度缺水(45%~55%θf)、轻度缺水(55%~65%θf)和正常灌水(CK,65%~80%θf)以及拔节后期-孕穗期和孕穗期-开花期不同亏水水平组合对糯玉米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苗期-拔节前期各亏水处理,拔节后期-孕穗期、孕穗期-开花期轻度、中度亏水处理耗水量减少10.8%~19.8%,干子粒产量降低不显著,对WUE无显著影响;拔节前期-孕穗期中度和轻度亏水组合与孕穗期-开花期中度或轻度亏水组合耗水量减少15.8%~22.8%,总干物质量显著降低,产量降低不显著,对WUE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