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5篇
综合类   10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分析传统烟叶采烤流程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介绍了楚雄州法邑烘烤工场的烟叶烘烤精益生产流程,总结出该模式具备实行均衡化烘烤管理、优化烘烤作业队伍管理、普遍使用烟夹代替烟杆和完善全流程作业标准等特点,并从作业量、作业效率、烘烤质量、烘烤成本等方面介绍了楚雄州烟叶烘烤精益生产试点及推广的成效。结果表明:采取烟叶烘烤精益生产,可实现烘烤质量提升,烟叶的黄烟率、上等烟比例、烟叶均价等均可得到不同程度地提高,烘烤成本与传统烟叶采烤相比降低了22.99%。  相似文献   
2.
关苍术组织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保护野生资源,实现人工栽培,以关苍术的根茎为材料,进行了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不定芽生根、试管苗的生根继代增殖,以及试管苗的移栽和移植的研究,建立起关苍术组织培养技术.结果表明:MS+6-BA 0.3 mg/L+2,4-D1.5 mg/L+NAA0.5 mg/L是根茎愈伤组织生长培养的理想培养基;MS+6-BA 0....  相似文献   
3.
植物识别意义重大,但是由于植物种类繁多,规模数据集标注和构建困难,因此植物物种识别作为精细分类任务仍然面临巨大挑战。该研究提出一种改进稠密胶囊网络模型用于植物物种识别。首先,在网络初始端引入自注意力层,通过增加特征图中待识别区域的特征权值以降低背景信息对于识别任务的干扰。其次,在改进模型胶囊层间使用局部约束动态路由算法,实现局部区域内胶囊路由选择和转换矩阵共享机制,降低网络参数规模,减小网络训练学习计算负载。在试验数据集上计算结果表明,当输入图片尺度为32×32像素时,该研究模型平均识别准确率为77.2%,参数规模仅为1.8M。当输入图片尺度为227×227像素时,该研究模型平均识别准确率为95.1%,参数规模仅为5.2M。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改进稠密胶囊网络模型在识别分类和降低模型参数规模上均有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4.
盐地碱蓬生长对滨海重盐碱地的改土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盐地碱蓬是滨海盐碱地生态系统群落演替中的先锋物种,也是植被建设的重要植物。为探究盐地碱蓬对滨海盐碱地的改土效应以及作用机制,通过滨海平原盐碱地原生盐地碱蓬群落土壤调查,结合室内土柱种植试验,研究了盐地碱蓬生长对滨海盐土土壤结构、土壤水分入渗特征及土壤盐分分布的影响,比较了盐地碱蓬通过植株吸收盐分和通过改善土壤结构促进盐分淋洗对滨海盐碱地降盐、改土的效果。结果表明:1)盐地碱蓬生长对滨海盐土土壤结构有明显的改善效果,野外生长盐地碱蓬的0~20cm土层土壤容重显著低于裸地,而土壤孔隙度显著高于裸地地块;室内土柱种植盐地碱蓬降低了各层土壤容重,平均降低6.16%;增加了各层土壤孔隙度,增加1.59%~5.15%。2)盐地碱蓬生长显著提升了滨海盐土土壤水分入渗性能。野外入渗试验结果显示,相同入渗时间内,生长盐地碱蓬的土壤累积入渗量、初始入渗率及稳定入渗率分别是裸地的3.6倍、2.5倍和3.0倍。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结果显示,盐地碱蓬处理土壤的初始入渗率为0.08mm·min?1,是裸地处理的2.6倍;稳定入渗率为0.03mm·min?1,是裸地处理的3.0倍。3)盐地碱蓬的生长明显降低了土壤含盐量,盐地碱蓬收获后,野外调查试验和室内土柱试验中裸地处理0~40cm土层土壤含盐量分别降低2.67%和12.98%,而盐地碱蓬处理分别降低12.08%和49.28%。野外调查和室内土柱试验中,盐地碱蓬植株移走的盐量分别占总脱盐量的5.60%和2.26%,淋洗脱盐量分别占总脱盐量的94.40%和97.74%。以上结果表明,滨海重盐碱地种植盐地碱蓬具有明显的降低土壤含盐量的作用,这种作用除植株吸收带走部分盐分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盐地碱蓬的生长改善了土壤结构、加速了土壤水分入渗、促进了土壤盐分的淋洗。  相似文献   
5.
PubMed数据库为数据源,利用普赖斯指数增长定律、布拉德福定律等经典文献计量学方法和关联规则等文本挖掘技术,对目前国际植物药研究文献的增长规律、高产国家和机构、核心期刊,以及研究的热点、前沿领域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以把握国际植物药研究的态势和对我国中药事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银杏(Ginkgo Biloba L.)是常见的城市园林观赏绿化树种,并具有极高的材用、食用和药用价值。近年来,辽宁省大连市银杏树发生了较严重的叶斑病,防治病情蔓延已迫在眉睫。大连银杏叶斑病由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和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两种真菌感染所致,本文采用抑菌圈法,以4种细菌和5种药剂对这两种致病菌进行了抑菌活性检测,旨在为防治此病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环状芽孢杆菌对细极链格孢的抑菌效果较好,抑菌率高达80.88%,300 g·L-1苯甲丙环唑对两种病原菌的抑菌率分别为75.79%和80.11%。  相似文献   
7.
采集2013~2018年云南3个主栽烤烟品种的初烤中部叶样品472个,通过统计学方法对其致香物质含量差异及区域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K326和云烟87的质体色素降解产物、苯丙氨酸类降解产物含量以及致香物质总量均极显著高于红大的;K326的美拉德反应产物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品种的;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含量在3个品种间无显著性差异.从致香物质含量的地域分布来看,红大聚为2类,其中昆明烟区单独为一类,其致香物质含量高于其他烟区的;K326聚为2类,其中曲靖市和保山市聚为一类,其他烟区为一类;云烟87聚为4类,其中文山州和昆明市为一类,其致香物质含量最高,大理州为一类,其致香物质含量最低.总之,K326和云烟87致香物质含量的相似性高,但这两者与红大的差异大,且3个品种致香物质含量的地域分布特征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8.
面向大规模多类别的病虫害识别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早期病虫害精准识别是预警和防控的关键,但是病虫害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外部形态存在类间相似度较高而类内差异性较大等性状特征,导致病虫害识别仍然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为实现病虫害识别分类任务中差异化特征的提取和表示,该研究提出一种大规模多类别精细病虫害识别网络模型(a large-scale multi-category fine-grained pest and disease network,PD-Net)。首先通过在基准网络模型中引入卷积块注意力模型,通过混合跨特征通道域和特征空间域实现模型在通道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对关键特征提取和表示,用以增强网络对差异化特征的提取和表示能力。其次引入跨层非局部模块,提升模型在多个特征提取层之间对于多尺度特征的融合。在61类病害数据集和102类虫害数据集上的试验结果表明,对比AlexNet、VGG16、GoogleNet、Inception-v3、DenseNet121和ResNet50模型,该研究提出的面向大规模多类别病虫害识别模型,Top1识别准确率在病害和虫害集上分别达到88.617%和74.668%,精确率分别达到了0.875和0.745,召回率分别达到0.874和0.738,F1值达到0.874和0.732,试验结果对比其他模型均有一定幅度的提升,验证了PD-Net模型在大规模多类别病虫害识别上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多级压气机中上下游叶轮对中间叶片叠加气动影响特性,阐述不同叠加干涉情况下下游叶轮进气角度变化,采用数值方法模拟了一级轴流和一级离心组成的组合压气机非定常流场。详细讨论了上游动叶尾迹和下游动叶势流对中间导流叶栅段气流非定常流动的异频和同频叠加干涉特性,依据计算结果,直观地展示了静叶通道中两种干涉间相互激励和抑制作用的位置和时间,与数学公式的推导结果相互印证。研究结果表明:当上下游动叶对中间静叶段异频干涉时,干涉的激励、抑制区域的轴向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当上下游动叶对中间静叶干涉频率相同时,干涉的相互激励、抑制区域的轴向位置不随时间发生变化,但干涉的激励、抑制区域的轴向位置受时序位置影响。另外,上游动叶尾迹与下游离心叶轮势流的不同叠加情况,决定着下游离心叶轮进口相对气流角的大小及波动幅值。   相似文献   
10.
煤矿区表层土壤中饱和烃污染物的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GC-MS技术检测石龙区表层土壤中饱和烃馏分,共鉴别正构烷烃、甾类、萜类等系列的85种代表性化合物,分析了饱和烃在不同功能区域含量及分布特征,并结合分子有机地球化学参数对其污染来源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受煤矿开采活动影响的区域土壤中饱和烃含量远高于无矿区域,以矸石山周围和炼焦区最为严重;正构烷烃的高碳数部分较少、低碳数部分较多、主峰碳为C16或C18、姥植比和藿/莫比值大、地质构型甾烷和C29ααα20R-甾烷的含量较高,这些特征与煤岩中状况接近,表明石龙区表层土壤并非现代沉积物或是天然状态下的表层土壤.煤矿区煤及矸石等堆放、储藏、运输、加工过程中大量煤岩屑或煤灰长期沉降积累可能是矿区土壤有机质主要输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