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1篇
  4篇
综合类   8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膜覆盖下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与积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还田有机物在地膜覆盖下的分解略高于露地栽培,腐殖化系数为0.17~0.41,土壤有机质的年亩矿化量为92~164kg.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有机质的贡献高于不施肥、单施化肥和单施有机肥,尤其是未经分解的有机物,适量配施化肥,明显优于等氮量的腐熟有机肥.为此,要重新组合农业措施.以调整土壤有机质分解与积累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4—1985年,对山西省三大区、八亚区农田生态系统中养分的投入、产出及效益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分析。随着农田肥料结构变化,农田养分的产投效益和经济效益降低.氮素亏损较大,磷素次之,钾素基本平衡;有机肥仍是提供磷钾素的主要来源;同时提出调整农田肥料结构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3.
秸杆对北方耕地土壤有机碳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
5.
浅谈秸秆养畜产业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述了秸秆的营养价值及适用于秸秆饲养的牲畜种类,另外对秸秆青贮、氨化、微生物发酵等技术及三者间的比较等也进行了论述,最后作者认为秸秆的三级饲料化技术(秸秆的复合处理+由NPN配制的精饲料+添加剂)是秸秆用作饲料的最佳措施。  相似文献   
6.
苦荞生物有机专用肥肥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微生物菌剂、酵解有机肥、微量元素及风化煤等复配技术研制的苦荞生物有机专用肥,可有效地提高苦荞黄酮含量与生物产量,提高幅度分别达5.5%~7.8%和7.1%~25.8%,具有明显的生态效应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还田有机物对淤灌农田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淤灌农田土壤生物活性的研究看到,各种植物残体,厩肥和垃圾肥对土壤的生物活性都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对土壤呼吸强度的变化快捷短暂,15d左右出现峰值;土壤酶活性可以较长时间保留下来,一秀作物后施厩肥土壤转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比原土增加36.6%、11.3%和65.8%,连续3年施用有机肥,土壤酶活性与无肥区差距不断加大,其中脲酶的累积效果明显。还田植物残体由于成分的差异对各种酶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稳定型有机无机复合肥氮的释放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对肥料氮素释放的研究看出 ,稳定型有机无机复合肥LF3 3施入土壤初期氮释放缓慢 ,对作物苗期生长有利 ,10d内地表氨挥发量明显低于同类型复合肥 ,与尿素相比氨挥发抑制率达 5 7%。在一次性施肥条件下 ,小麦产量最高 ,对肥料氮的利用率达 4 0 8% ,比同类型复合肥高 5 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9.
G.P畜禽粪便处理机运行的特点是利用“混练”过程.以提高发酵物料的初始温度,缩短有机物的腐熟时间,因此对水分指标要求十分严格.应控制在含水5l%--54%之间,调理剂的使用对调节水分、C/N、改善物理性状等都十分必要.而调理剂本身参与降解并成为肥料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肥料氮在塑膜覆盖生态系统中的循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塑膜覆盖生态系统中肥料氮的循环。结果表明,在覆盖及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氮的18.56%被第一季玉米所吸收,59.09%残留在土壤中。第二季小麦和第三季夏谷又分别回收秸秆氮4.0%和2.9%。玉米对硫酸铵氮的利用率为38.4%,其中15.8%分布在茎叶和根茬中,参与养分再循环,但氮素损失大,接近施肥量的50%。残留在土壤中的秸秆氨3.4%存在于未分解的秸秆中,3.5%移动到土壤下层(30~50cm),45.8%与土壤矿物结合。化肥氮残留很少,大部分进入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中,而部分土壤氮被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