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科学   3篇
  2篇
综合类   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1.
供电公司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及相关单位、企业客户的理解和支持,主动靠前服务,营造和谐氛围,合力推动电费回收工作的“双结零”。  相似文献   
2.
为全面提高农村配电网的供电可靠率,确保春耕生产的正常用电,泗洪县供电公司在全力支持地方新农村建设中,积极争取实施带电作业。  相似文献   
3.
以江南乡村居民的空间感知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村民的乡村意象,基于不同性别、年龄以及学历进行乡村意象感知差异分析,并从认知地图的角度出发,对不同群体的差异进行分析。寻求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意象要素进行合理的保护,保留并挖掘乡村文化特色,树立鲜明的乡村意象,为乡村的开发与规划提供借鉴和参考,唤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归属。  相似文献   
4.
图片新闻     
日前,江苏省泗洪县供电公司在农村供电所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春季安全大检查活动。图为该公司农村供电所人员正在检修供电设备。(朱鹏程/摄)图片新闻@朱鹏程~~  相似文献   
5.
竖管地表滴灌下风沙土稳定入渗率与湿润体估算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量化解决竖管地表滴灌过程中滴头流量与竖管结构参数(竖管直径和竖管埋深)、土壤湿润体与植物根系的匹配问题,该研究通过12组竖管内积水(2 cm水头)入渗试验(9组率定,3组验证),测定不同竖管直径(8.8、10.6、12.6、14.2 cm)和竖管埋深(15、20、25 cm)条件下风沙土累积入渗量变化过程,并采用Philip入渗模型拟合。结果表明:竖管直径一定时,稳渗率随埋深的增大而减小,竖管埋深一定时,稳渗率随管径的增大而增大,稳渗率与竖管直径和竖管埋深之间符合幂函数关系(决定系数R20.99),幂函数指数分别为2.01和-0.64。利用所建稳定入渗率估算式确定与竖管结构参数相匹配的滴头流量(保证竖管内无积水),设计9组竖管地表滴灌室内试验(7组率定,2组验证),观测不同滴头流量(0.9、1.2、1.5 L/h)、竖管直径(10.6、12.6、14.2 cm)和竖管埋深(15、20、25 cm)条件下风沙土湿润锋运移过程,并进行幂函数拟合,发现滴头流量对垂直向下湿润锋运移距离显著,滴头流量越大,垂直向下湿润锋运移距离越大,而水平方向和垂直向上湿润锋运移距离差异较小;在3个方向上湿润锋运移距离均随竖管直径的增大而减少;随竖管埋深增加,垂直向上和垂直向下湿润锋运移距离均有所减小,但水平方向湿润锋运移距离变化很小。确定了灌溉水到达竖管底孔所需时间计算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括滴头流量、竖管直径、竖管埋深和灌水时间在内的竖管地表滴灌湿润体预测模型,验证所建模型的可靠性,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平均值分别为0.74和0.92 cm,纳什效率系数均大于0.91,说明预测效果良好。该研究所建稳定入渗率和湿润体预测模型对于竖管地表滴灌优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7.
以羧甲基纤维素钠(carboxy methyl cellulose sodium,CMC)和硅藻土为载体材料,采用包埋法固定硝化菌制备固定化微生物小球降解养殖水体中的氨氮,探索固定化微生物小球的最佳制备条件和小球降解氨氮的最佳使用量,并考察温度、p H值对固定化微生物小球和游离菌降解氨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定化微生物小球的最佳制备条件为CMC含量2.5%、硅藻土含量3.0%、硝化菌含量2.5%、交联剂硫酸铝[Al2(SO4)3]溶液的浓度为1.5%、交联时间4 h,最佳使用量为每150 m L模拟养殖水投入3 g,小球在30℃、p H值为8时对氨氮的降解率最高。通过不同温度、p H值下固定化微生物小球和游离菌降解氨氮情况的比较,发现在弱酸弱碱环境下固定化微生物小球比游离菌有更好的效果,在较高或较低的温度下对氨氮的降解效率也高于游离菌。  相似文献   
8.
迷果芹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迷果芹根中多糖的提取工艺条件。为迷果芹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考察了提取过程中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和料液比对迷果芹多糖提取的影响,筛选迷果芹根中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单因素实验表明,当提取时间为2 h,浸提温度为90℃,料液比(g/ml)为1∶10和提取次数为2次时,迷果芹多糖的提取率最高。正交实验表明,影响迷果芹多糖提取率的因素的顺序是:提取温度>提取次数>料液比>提取时间;迷果芹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2 h,提取次数为1次,加入10倍量的水。[结论]由方差分析可知,提取温度对迷果芹提取的影响作用最显著。其他3种因素均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