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氮肥运筹对钵苗机插优质食味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江苏优质食味水稻代表性品种南粳9108和南粳5055为材料,采用新型栽培技术钵苗机插移栽,在大田常用量总施氮270 kg hm~(–2)条件下,设置10∶0、9∶1、8∶2、7∶3、6∶4、5∶5、4∶6七种基蘖肥与穗肥比例的处理。比较研究不同处理对钵苗机插优质食味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结果表明,当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6∶4时,产量最高,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随着基蘖肥比例的降低而逐渐增加;直链淀粉和胶稠度含量随着基蘖肥比例的降低而逐渐减小,但蛋白质的含量变化趋势相反,后期施氮量大时蛋白质含量增大。两品种的垩白率和垩白度均随着基蘖肥比例的降低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以6∶4处理显著大于其他处理,而垩白大小逐渐增加。食味品质中除了完整性随着基蘖肥所占比例的降低而增加外,香气、光泽、味道、口感以及食味值均呈现递减趋势。各处理的稻米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和最终黏度,除对照不施氮肥处理最大外,均随基蘖肥比例的降低而逐渐减小,而消减值的变化呈现相反的趋势。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6∶4的氮肥运筹方式能显著提高钵苗机插优质食味水稻的产量;适当增加穗肥比例能有效改善稻米的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增大稻米粒长和粒宽,但降低了稻米的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寻求钵苗机插水稻的适宜施氮量,以期为当地钵苗机插水稻的合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促进钵苗机插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方法]在统一钵苗机插条件下,以常规粳稻武运粳24和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不同的氮肥水平N0(0)、N1(187.5kg/hm~2)、N2(225.0 kg/hm~2)、N3(262.5 kg/hm~2)、N4(300.0 kg/hm~2)、N5(337.5 kg/hm~2),研究不同施氮量对2个水稻品种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2个品种产量随氮肥水平的提高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N4水平下最高;移栽至拔节与拔节至抽穗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均随氮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而抽穗至成熟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N4处理最大;2个品种的氮素吸收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常规稻品种在N4水平下吸收利用率最高,杂交稻品种在N3水平下最高。[结论]在氮肥用量为300.0 kg/hm~2时,2种钵苗机插水稻各项群体指标较优,干物质积累多,有效穗数足,产量较高,氮素吸收利用率较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研究3种类型钵苗不同摆栽密度下的水稻氮素吸收利用与转运特征。【方法】以超级稻品种武运粳24和南粳44为供试材料,采用新型3连孔、2连孔塑盘育秧,以常规单孔塑盘育秧为对照,并分别设置5种不同栽插密度,研究各处理氮素吸收利用与转运特征的差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3种类型钵苗摆栽不同基本苗之间,抽穗期和成熟期氮素吸收量、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以及偏生产力随移栽基本苗增加均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不同类型钵苗之间,抽穗期和成熟期氮素吸收量、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表现为:在较低基本苗条件下(36×104—54×104•hm-2),单孔>2连孔>3连孔;在中等基本苗条件下(72×104•hm-2),2连孔>单孔>3连孔;在较高基本苗条件下(90×104—108×104•hm-2),2连孔、3连孔>单孔。3种类型钵苗摆栽最高产量条件下,抽穗期和成熟期氮素吸收量、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以及偏生产力均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3个最高产量处理的相关分析表明:水稻产量与成熟期叶片、地上部分吸氮量,拔节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地上部分阶段吸氮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结论】在适宜或较高移栽密度条件下,与单孔相比,2、3连孔稀植摆栽尤其是2连孔摆栽水稻在生育中、后期氮素积累量较多,氮素利用效率较高,是氮高效的省工高产栽培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应用吡喹酮缓释剂肌注(每mL含吡喹酮357mg)与吡喹酮粉剂口服分别对我省大邑、旌阳、芦山等县查出的84头血吸虫病病牛进行了治疗和观察.吡喹酮缓释剂组34头,共分为4组,Ⅰ~Ⅳ组,分别肌注15mL/头(共9头),20mL/头(共8头),25mL/头(共9头)及0.05mL/kg体重.粉剂口服组15头,水牛按25mg/kg体重,黄牛按30mg/kg体重;对照组35头,不用药物治疗.试验结果表明:缓释剂组可在3个月内有效地控制牛血吸虫病的重复感染.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优质食味水稻的种植面积不断拓展,新型的配套钵苗机插栽培技术增产增效显著。其中,氮肥施用起着主要的调控作用。以江苏优质食味水稻代表性品种南粳9108和南粳5055为材料,在总施纯氮量270 kg hm-2大田氮肥常用量条件下,设置10∶0、9∶1、8∶2、7∶3、6∶4、5∶5、4∶6七种基蘖肥与穗肥比例的处理。比较研究不同处理对钵苗机插优质食味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利用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6∶4时产量最高,因其在稳定穗数的基础上,每穗粒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群体颖花量高,同时能显著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群体茎蘖数随着基蘖肥比例的降低而逐渐减少,穗肥比例较高的处理拔节之后茎蘖数下降平缓,成熟期茎蘖成穗率明显高于穗肥比例较低的处理;6∶4处理生育中、后期群体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均较高,尤其成熟期干物质重以及拔节至成熟期阶段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大于其他处理。6∶4处理拔节之前的氮素积累量较少,拔节之后氮素积累量和成熟期总吸氮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都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6∶4的氮肥运筹方式,利于在培育适宜穗数的同时,培育大穗,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协调产量构成因素,优化群体质量,使钵苗机插优质食味水稻达到高产、高效的相互统一。  相似文献   
6.
该文介绍了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的主要运行模式和主要技术体系,总结了示范区主要取得的工作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为蔬菜绿色防控示范区更好地发展运行和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更高效合理地推广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案例一:张峰在华东地区做了三年的区域销售经理。由于在任期间本区域业务获得了高达年均57%的业务增长,为此荣升为公司销售总监。上任后,张峰去逐个区域了解市场.每到一个市场就利用自己的经验帮助大区经理制定具体的销售战略,并关注方案的执行情况。张峰发现,其重点关注的市场业务都有明显增长.但由于自身经历有限,尽管张峰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间高达14小时以上,但依然不可能同时关注所有的市场。最终.公司的业绩并没有获得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8.
有序摆抛栽对超级稻植株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粳型超级稻武运粳24和南粳44为试材,设置摆栽、点抛和撒抛三种抛栽方式,并以机插为对照,从茎秆抗折力、茎秆壁厚、节间长度、粗度、干质量等方面系统研究了有序摆抛稻的茎秆特性及其抗倒伏能力,结果如下:1)超级稻不同抛栽方式间抗倒伏能力差异显著,茎秆倒伏指数不同抛栽方式间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机插,基部节间抗折力、弯曲力矩和抗倒伏能力均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机插。就各抛栽方式下不同连孔处理而言,基部N1节间倒伏指数差异不显著,N2、N3、N4抗倒伏能力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2)有序摆抛栽水稻相对重心高度稍低,成熟期茎鞘干物质量大,单穗干质量大,尤其2连孔和3连孔植株优势明显。不同抛栽方式间基部节间粗度、壁厚、节间质量和单位干质量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不同连孔处理间为2连孔3连孔单孔。除基部第1节间外,节间长度在抛栽方式间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的趋势,不同连孔节间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的趋势。2连孔、3连孔钵苗有序摆抛在高产条件下稻株茎秆粗壮,节间短粗,节间壁厚,茎秆单位节间重,基部节间抗折力大,抗倒伏能力强,是一种利于提高水稻抗倒能力的新型水稻轻简高产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9.
抛秧是一项水稻轻简化栽培技术,有序化栽插是抛秧稻稳定高产和进一步超高产的基础。本试验通过摆栽、点抛、撒抛3种抛栽方式以及新型秧盘培育稻株的光合物质积累特性的比较,旨在研明水稻有序化栽插超高产的光合物质积累特性,并探索水稻超高产新模式。有序摆栽和点抛群体起点质量高,发棵快,各生育时期群体叶面积、粒叶比、光合势、物质生产、积累、后期剑叶光合速率和物质转运均优于撒抛,后期通风透光性好,仍能保持较强的物质生产和抗倒伏能力,最终产量高。二连孔、三连孔栽插较单孔减少1/3~1/2,提高了栽插速度。三连孔稻苗前期活棵较快,二连孔稻株中、后期表现出较强的优势,能保持较强抗倒伏和群体物质生产能力,最终产量表现为二连孔稻株大于三连孔和单孔,三连孔和单孔稻株间差异不显著。有序摆抛栽稻群体起点质量高,活棵快,前期有着适宜的光合物质积累和叶面积,后期保持较强的光合物质生产、积累和转运能力,是实现超级稻稳定超高产的基础,二连孔稻株整个生育时期均表现出较强的物质生产和生长优势,三连孔稻株也具有一定优势,二连孔、三连孔有序摆抛栽是一种水稻省工超高产栽培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壮秆剂及用量对水稻产量和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2640、超级稻南粳9108为供试材料,设置壮秆剂A(壮秧剂∶速效硅∶生物炭=1.0∶0.5∶1.0)5个处理(A-1:18.75 kg hm~(–2)、A-2:37.5 kg hm~(–2)、A-3:56.25 kg hm~(–2)、A-4:75 kg hm~(–2)、A-5:93.75 kg hm~(–2)),壮秆剂B("杰伟"牌水稻生长调节剂)5个处理(B-1:7.5 kg hm~(–2)、B-2:15 kg hm~(–2)、B-3:22.5 kg hm~(–2)、B-4:30 kg hm~(–2)、B-5:37.5 kg hm~(–2))。在齐穗后30 d观测水稻基部第1节间(N1)、第2节间(N2)、第3节间(N3)、第4节间(N4)抗倒伏能力和主要物理性状,比较研究壮秆剂不同用量对水稻产量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两年试验结果表明,壮秆剂A对水稻产量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要优于壮秆剂B,随着壮秆剂用量的增加水稻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A-3处理产量最高,其原因在于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有所增加,壮秆剂B中B-3产量最高,壮秆剂A增产效果优于B的原因在于千粒重的增加。随着壮秆剂用量的增加,各节间倒伏指数呈现先减后增趋势,其中A-3、A-4处理的N_2、N_3倒伏指数显著小于对照。进一步分析壮秆剂A与B抗倒伏能力增强的原因在于抗折力的增加,壮秆剂A主要是通过增加N_1、N_2、N_3节间茎秆粗度、茎壁厚度和节间充实度增强了抗倒伏能力,壮秆剂B主要是增加N_1、N_2、N_3节间茎壁厚度来增强抗倒伏能力,两者比较壮秆剂A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