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4篇
综合类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小麦品种的抗旱性试验测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豫西邙岭旱区和豫西红土丘陵旱区,连续进行了4年小麦品种抗旱性筛选试验,选出了10个抗旱性强、水分利用效率较高、耗水系数较低的小麦品种。并在豫西进行了大面积示范推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根据1992~1995连续4年的夏玉米农田土壤水分动态、水分平衡试验,研究了豫西旱地夏玉米田水分动态规律、需水规律及水分盈亏状况。结果表明:本区夏玉米田多年水分变化有4个阶段;夏玉米的需水量为369mm,4年试验水分满足率平均83.4呢,常年(30年资料)水分满足率为99.4%,个另11年份及生育阶段水分亏缺严重,在豫西是否种植应根据降水年型,特别是根据当年的底墒情况及夏玉米生育期间降水预测量来决定。  相似文献   
3.
旱地小麦耕作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1992年试验和大面积示范表明,豫西晒旱地小麦的施肥期提前到雨季来临的7月上旬,把预施的各种肥料全部施入,以后遇雨只耙不犁,播种前不翻耕,比以往习惯施肥法增产10.1%-16.5%。  相似文献   
4.
不同耕作方式对坡耕地土壤水分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在半湿润偏旱的豫西丘陵区坡耕地上 ,进行了夏休闲期间不同耕作方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免耕和深松处理比对照 (一般耕作 )的水分保蓄能力分别提高 5 67%和 6 11% ,径流量减少 0 43mm和 0 71mm ;单纯深翻的处理两种作用均低于对照。而以种植作物的防径流效果最佳 ,比对照少 2 3 3mm ,比免耕、深松也减少 1 87mm与 1 5 9mm ,比深翻耕作减少 4 0 7mm。深松与免耕处理的小麦水分生产效率分别较传统耕作提高 17 5 %和 8 5 %。  相似文献   
5.
不同耕作方式对坡耕地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半湿润偏旱的豫西丘陵区坡耕地上,进行了夏季休闲期间不同耕作方式的试验研究,观测其对降水的保蓄能力与减少地表径流之效果。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之间差异明显:免耕和深松处理比对照(一般耕作)的保蓄能力分别提高5.67和6.11个百分点,径流量减少0.43mm和0.72mm;单纯深翻的处理两种作用均低于对照。而以种植作物的防径流效果最佳,比对照少2.33mm,比免耕、深松也减少1.87mm与1.59mm,比深翻耕作减少4.07mm。  相似文献   
6.
在总结豫西传统耕作保墒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多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改晚耕为早耕,改浅耕为深耕,改多耕为少耕,改晚施肥为早施肥,研究提出了豫西旱地麦田夏闲期一次早深耕、早施肥耕作法,经大面积生产性示范,其蓄水保墒、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豫西旱区土壤水分循环规律与冬小麦生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1~1994年试验表明:豫西旱区土壤含水量与自然降雨之间存在着滞后同步关系,自然降雨高峰期是每年的7、8、9三个月,而土壤含水量高峰期是每年的10、11、12三个月,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呈现大、小两种循环。在冬小麦栽培中,要以争取亩穗数为主  相似文献   
8.
旱地甘薯田水分供需状况及增产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薯是半湿润偏旱地区豫西的重要粮、饲与经济作物,虽较耐旱但也常因干旱而大幅度减产。经4年定点试验,生育期降水对甘薯水的满足率仅74.2%,耗水亏缺额高达172.4mm,圆棵座薯期及苗恨缺量最多,占总亏缺的73.3%。相关分析表明圆棵座薯期的水分亏缺对产量影响最大且达显著标准,而旺长期以后则相关性很小。因此,做好甘薯生育前期水分调控措施十分重要。播前150mm左右的自然降水量,保墒潜力很大,只要做好  相似文献   
9.
针对豫西旱地玉米近年因干旱大面积减产或绝收,一些县领导下令禁止种玉米的问题,以水分为主线,对豫西半湿润易旱区的降水规律、玉米需水规律和干旱发生频率进行了探讨,找出了玉米水分亏缺期,计算了水分实际亏缺量;论证了耗水量与降水量、产量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而得出在半湿润偏旱的豫西丘陵旱地,既不能下令“不准种玉米”,也不能提倡年年种,可实行二年三熟种植制度,但要视当年降水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并采取积极的御旱、节水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