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篇
  3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甘薯是我国主要淀粉作物,常年种植面积达6×106hm2,随着国家甘薯产业化的发展和国际育种目标的改变,高淀粉品种的选育是当前我国甘薯育种的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选耐盐性较强的甘薯品种。【方法】运用盆栽试验法,用150 mmol/L NaCl溶液对福宁紫3号、福薯604、广薯87、济薯26、龙薯24、龙薯9号和普薯32等7个甘薯品种幼苗进行胁迫处理,对幼苗的生长量、相对生长量、叶面积、植株鲜重、植株干重、植株死亡率、盐害率和盐害指数等指标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50 mmol/L NaCl胁迫15 d后,7个甘薯品种的生长均受到明显抑制,表现为生长量、相对生长量、叶面积、植株干重和鲜重均极显著下降,其中济薯26幼苗的植株死亡率、盐害率、盐害指数均低于其他6个品种,是受盐胁迫影响最小的品种;而福宁紫3号所有指标均高于其他6个品种,是受盐胁迫影响最大的品种。【结论】综合各项指标,7个甘薯品种耐盐性强弱表现为济薯26﹥福薯604广薯87龙薯9号普薯32龙薯24﹥福宁紫3号,济薯26、福薯604和广薯87为强耐盐品种,龙薯9号和普薯32为中等耐盐品种,龙薯24和福宁紫3号为弱耐盐品种。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福建省建瓯市山地红壤的农业用地(坡耕地、茶园、桔园)、林地(杉木、木荷、封育)不同土层(0-10,10-20 c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贮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开垦作为农地后,>2 mm土壤大团聚体的数量明显下降,<0.25 mm团聚体含量显著上升.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大团聚体呈现粒径越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越高的趋势,林地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都显著高于农业用地.林地随着团聚体粒径增大,土壤碳贮量增加;而农地正好相反,随着团聚体粒径增大,土壤碳贮量反而下降.土壤总有机碳增加主要受到大团聚体有机碳增加的影响,其中>2 mm和0.5~2 mm粒径土壤团聚体对土壤总有机碳贡献最为突出.因此亚热带山地红壤内林地开垦为农业用地会导致富含碳的土壤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大幅度下降,团聚体的稳定性也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4.
特用薯新品种南方(莆田点)区域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国家特用薯新品种南方(莆田点)区域试验结果表明:福薯24号、福宁紫3号、广紫8号、莆紫薯3号等4个品种比较符合高产、优质、抗病的育种目标,适宜在类似莆田生态的南方地区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5.
土壤团聚体颗粒有机碳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福建省建瓯市山地红壤的天然林、人工林、次生林、园地和耕地5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土壤团聚体颗粒有机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地、桔园在大团聚体中表现随着粒径增大颗粒有机碳贮量增加的趋势。天然林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后,土壤团聚体颗粒有机碳贮量平均下降了74.35%,土壤颗粒有机碳损失发生在各个粒级团聚体中。亚热带山地红壤内林地转变为农地会导致土壤及其团聚体颗粒有机碳含量下降,颗粒有机碳可作为表达土地利用变化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省建瓯市山地红壤的天然林、人工林、次生林和园地等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土层(0-10cm,10-20 cm)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茶园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均表现出随着团聚体粒径增大,单位土壤微生物量碳增加的趋势.天然林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后,团聚体微生物量碳和单位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碳分别平均下降了18.66%~51.82%和21.20%~50.05%,但不同土地利用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碳的下降幅度小于土壤有机碳.土壤团聚体微生物商在本区域未表现出一定规律性.因此亚热带山地红壤内天然林转变为人工林、次生林和园地会导致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碳含量下降,但其能否作为表达土地利用变化敏感性指标,还需进一步斟酌.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福建省建瓯市山地红壤的园地(茶园、桔园)、林地(杉木、木荷、封育)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土壤活性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地转变园地后,在0-10 cm土层土壤轻组有机碳(LF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平均分别下降了65.97%、64.60%和54.78%,在10-20 cm则平均分别下降了57.39%、21.88%和43.71%;土壤微生物商在不同利用方式下没有明显分异规律。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递减(桔园除外),但不一定有显著差异。因此,亚热带山地红壤内林地转变为园地会导致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大幅度下降,活性有机碳比土壤总有机碳对土地利用变化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8.
甘薯是我国主要淀粉作物.常年种植面积达6×10^6hm2,随着国家甘薯产业化的发展和国际育种目标的改变.高淀粉品种的选育是当前我国甘薯育种的重要育种目标。针对此情况.福建省莆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及时转变育种策略,积极开展优质、高淀粉品种的选育工作.并取得突破性进展。莆薯16是莆田农科所运用远缘复合杂交方式选育的优质高淀粉甘薯新品种。  相似文献   
9.
采用空间诱变技术对莆薯638种子进行处理,观察比较其后代主要性状与对照(未搭载种子后代)的差异,结果表明:空间诱变处理对甘薯种子萌芽率影响不大,但能促进幼苗生长,提高大中薯率和薯块产量,并能改善薯块品质,获得特异性种质材料;对薯皮颜色影响不大,而对薯肉色具有较大影响;淀粉率和产量都有所提高,表明空间诱变技术可以使甘薯主...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垄畦和平畦两种栽植方式对叶菜型甘薯品种"莆薯53"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垄畦栽植和平畦栽植平均每667 m2蔓尖产量可达2 093.83 kg和2 227.54 kg;栽后80 d左右,蔓尖日产量达最大值。蔓尖采摘6次后,垄畦栽植和平畦栽植每667 m2块根产量分别达959.33 kg和534.02 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