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究短时暴雨对水稻磷素流失的影响,阐明秸秆和生物炭还田下水稻磷素的利用效果,为稻田土壤磷素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和人工模拟降雨的方式,设置暴雨强度为4 mm/h(20 h)和80 mm/h(1 h),选取秸秆(NPK+S)和生物炭(NPK+B)两种还田物料,分析了不同处理对水稻磷素含量、积累量和表观利用率的影响。[结果]短时暴雨条件下,添加秸秆和生物炭能提高水稻磷素含量、积累量和表观利用率。与NPK处理相比,NPK+B处理根TP含量增加了41.84%,秸秆TP含量增加了38.43%,NPK+S和NPK+B处理水稻磷素积累量增加了21.95%,60.14%,NPK+S和NPK+B处理水稻表观利用率增加了21.96%,60.10%,均达到显著水平。长时暴雨条件下,与NPK处理相比,NPK+S和NPK+B处理根TP含量增加了28.67%,33.59%,NPK+B处理秸秆TP含量增加了48.52%,NPK+S和NPK+B处理籽粒TP含量增加了17.15%,39.28%,NPK+S和NPK+B处理水稻体内磷素积累量增加了35.70%,74.71%,NPK+S和NPK+B处...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涉农外贸的重要性和了解涉农外贸翻译人才的需求,透视涉农外贸翻译人才的要求和培养方法.强调将外语专业的知识与涉农相关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三农”.  相似文献   
3.
跨越发展战略给云南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此要求下,云南的新农村建设将掀起新的高潮,针对存在的问题探寻有效的对策措施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本文结合新的形势与要求,分析了云南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对跨越发展要求下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途径进行了探析,提出了几点对策思路,以期对丰富云南省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有机碳分子结构角度来揭示气候变化对黑土有机碳(SOC)稳定性的影响,阐明未来气候变化对黑土有机碳稳定性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方法]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定位模拟气候变化开顶箱(OTC)试验为平台,对当前大气温度和CO2浓度(aTaCO2),增温2℃和当前大气CO2浓度(eTaCO2),增温2℃和CO2浓度增为(700±25)μmol/mol(eTeCO2)3个处理条件下0—20 cm黑土耕层土壤的团聚体和密度组分的有机碳含量和红外光谱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与aTaCO2相比,eTaCO2和eTeCO2均未对全土有机碳含量产生显著影响(p>0.05),但是eTaCO2使<0.053 mm团聚体和闭蓄态轻组(occluded light fractionation, OF)中SOC含量分别增加了13.45%和52.89%(p<0.05...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对CO2浓度增加和秸秆还田的响应,本研究以东北黑土区长期CO2增加定位试验平台为依托,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对照(CK)、增加CO2浓度达1 259.72 mg·m-3(EC)、秸秆还田(ST)和增加CO2浓度结合秸秆还田(EC+ST)。结果表明:EC与ST处理对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影响,但EC+ST处理使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提升3.09 g·kg-1P<0.05)。EC处理下土壤团聚体占比变化无显著影响,但分形维数(D)增加0.06,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降低。ST与EC+ST处理使>0.5~1 mm大团聚体占比分别提高14.98个百分点与8.20个百分点,此外,ST处理使≤0.053 mm微团聚体占比减少12.88个百分点,水稳性团聚体数量(R0.25)增加0.14,平均质量直径(dMW)增加0.08 mm,D减少0.11(P<0.05),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增强;EC+ST处理使>1 mm大团聚体占比增加4.07个百分点,dMW增加0.11 mm,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增加。EC与EC+ST处理较CK处理相比,分别使≤0.053 mm微团聚体土壤有机碳含量提升了0.66 g·kg-1和1.98 g·kg-1;ST处理使>1 mm大团聚体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0.55 g·kg-1,>0.25~0.5 mm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降低1.13 g·kg-1;EC+ST处理使>1 mm大团聚体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3.05 g·kg-1P<0.05)。EC处理使≤0.053 mm微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增加9.14个百分点,而ST处理则使该部分减少10.54个百分点,同时>0.5~1 mm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增加14.35个百分点,EC+ST处理使>1 mm大团聚体和>0.5~1 mm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分别增加3.25个和6.74个百分点,>0.053~0.25 mm微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降低5.82个百分点。研究表明,秸秆还田可以弥补CO2浓度增加导致的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下降与团聚体结构变差的不利结果。虽然秸秆还田时其本身矿化会向大气中释放CO2,但是在未来大气CO2浓度增加的背景下,秸秆还田是提高黑土有机碳含量的潜在有效措施,值得在东北黑土区推广,且需要进一步探究其释放到大气中的CO2对温室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面对全球变暖的大背景,研究增温对大豆生长的影响,以期为大豆生产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选取高肥力和低肥力2个土壤类型,采用开放式增温系统,设置常温(a T)和增温(e T)处理,以‘金大豆626’为供试品种,探究增温对大豆三叶期、开花期和鼓粒期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三叶期,增温使高肥力土壤上大豆叶片Pn(光合速率)、Gs(气孔导度)和Tr(蒸腾速率)较对照分别下降了21.3%、36.7%、17.4%,低肥力土壤上大豆SPAD值(叶绿素)较对照提高了15.1%,而Pn下降了11.4%;在开花期,增温使高肥力土壤上叶片SPAD值提高了24.0%,而Pn、Gs、Ci(胞间CO2浓度)和Tr(蒸腾速率)较对照均显著下降,低肥力土壤上大豆叶片Gs、Ci和Tr较对照也均显著下降;在鼓粒期,与对照相比,增温使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进一步认识杜仲成熟含胶细胞形态特征,并为解释杜仲含胶细胞起源、发育和成熟过程提供细胞形态学证据。[方法]利用整体观察法和组织切片法对杜仲茎、种子萌芽期子叶和幼苗期子叶进行研究,分析和比对杜仲含胶细胞形态。[结果]取得杜仲茎皮层中14个成熟的含胶细胞形态图像、46个含胶细胞膨大端图像和2个成熟中含胶细胞图像;取得杜仲种子萌芽期子叶中原始细胞形态和成熟中含胶细胞图像、杜仲幼苗期子叶中成熟含胶细胞图像以及杜仲含胶细胞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杜仲茎中含胶细胞轴长度范围为981~3 167μm,体积范围为1×10-4~3×10-4 mm3;膨大端椭球体短轴长度范围为8.6~22.4μm,椭圆形的长轴与短轴之比范围为1.08~1.77。[结论](1)杜仲茎皮层中的成熟含胶细胞是一种由细长的圆柱状胞体和近似为椭球体的2个膨大端构成的无分支-非铰接乳管细胞。(2)透明后的含胶细胞大部分无内部结构,小部分存在低折光率的内部结构。(3)杜仲子叶中含胶细胞起源于一连串哑铃状的原始细胞,杜仲子叶中含胶细胞生成过程存在一系列细胞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