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201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普通小麦和华山新麦草及其属间杂种F_1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刘芳  孙根楼 《作物学报》1992,18(3):169-175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普通小麦和华山新麦草及其属间杂种 F_1的三叶期叶片、拔节期叶片、剑叶、幼穗和幼根进行了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器官及同一器官的不同发育时期酯酶同工酶酶谱表型有明显差异。普通小麦和华山新麦草就同一器官、同一发育时期相比,酶谱差异较大,佐证了普通小麦和华山新麦草间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2.
郭本兆教授提供的编志时所用的Psathyrostachys lanuginosa(Trin.)Nevski标本都是错订的。它们应当是Psathyrostachys stoloniformis Baden,Linde—Laursen et Dewey。该书描述的P.lanuginosa应订正为穗长10—30毫米,宽4—9毫米。穗轴节无明显翅状构造。该书描述的0.5毫米的翅状构造,仅见于P.stoloniformis的穗轴节的两侧。P.lanuginosa只分布于新疆的富蕴、青河两县。甘肃与青海分布的都是P.stoloniformis。该书图6:10—12所绘的不是P.lanugi—nosa,而是P.stoloniformis。  相似文献   
3.
小麦族属种间杂种幼胚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基本培养基N_6附加谷氨酸,酵母浸出液、激动素和水解乳蛋白,以及C_(17)基本培养基附加肌醇、椰乳和水解酪蛋白,对小麦族一些属、种间杂种进行幼胚离体培养,由胚直接发育成苗。成功地获得了Kengyilia Zhoasuensis,Hordeum bulbosum,普通小麦,Aegilops crassa, Ae. biconis, Ae.tauschii, H. vulgare ssp. spontaneum (Isreal)与其同父本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的属间杂种,和鹅观草属(Roegneria)的一些种的种间杂种,以及西藏杂草型普通小麦,四川白麦子(含中国春和成都光头)与Ae. tauschii(中国及中东产)的属间杂种植株,为进一步研究小麦族的系统学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其中多数远缘杂种植株的获得在国内外为首次报道。一个亲本(父本或母本)固定,与另一属、种、亚种乃至变种等分类级别的亲本(母本或父本)杂交,其杂种幼胚诱导成苗频率差异很大,但差异程度与分类级别无关。双亲亲缘关系较远的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的杂种幼胚成苗率显著高于具有相同D染色体组的中国春与Ae. tauschii的杂种幼胚成苗率。同时,不同基因型的杂交组合对上述两种培养基组成的成苗率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玉米半外来种质群体数量性状的基因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玉米育种正处于爬坡阶段,表现在遗传基础越来越窄,籽粒产量育种水平进展缓慢。群体改良是创造优良种质的重要方法,用多个自交系或地方品种随机交配若干代组成综合种作为群体改良的基础材料较为理想。外来种质的掺入将会增加其遗传变异性。对外来种质利用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同当地适应的玉米种质组成综合种进行改良,研究表明半外来种质的综合种在育种实践中的应用是鼓舞人心的。本文采用三重测交法(简称TTC 法)对几个在本地生长发育良好,开花成熟正常的外来材料与我国四个地方品种不完全  相似文献   
5.
6.
进行了一年生二倍体种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 Cosson)和多年生二倍体种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 Keng)属间杂交,通过幼胚培养,成功地获得了它们的属间杂种。杂种F_1为一年生,形态趋于双亲中间型。杂种F_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构型为:12.20Ⅰ+0.124Ⅱ+0.004Ⅳ。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还观察到多极分裂,不正常的胞质分裂,接合孔和多核体。结果表明:节节麦的D染色体组同华山新麦草的N染色体组间的亲缘关系甚远。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鹅观草属和披碱草属共12个四倍体种的幼根、幼芽进行了酯酶同工酶分析。用数学方法对所分析的酶谱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R.abolinii var.divaricus和R.dolichathera, R. ciliaris和R.hondai, R.gmelinii和R.strict, R.angustiglumis和R.komarovii间在幼根和幼芽上的酶谱均表现很相似,分别被聚在一起,而E.angustiglumus和R.komarovii聚在一起与染色体组分析相矛盾。说明同工酶虽然可以鉴别种内和种间差异,但不能反映属种间亲缘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大豆响应高温胁迫的生理和分子遗传机理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是植物油脂和蛋白质的重要来源。近年来,因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高温胁迫频发,危及到大豆生长的各个时期,成为制约大豆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揭示大豆耐高温性的遗传机理,建立综合高效大豆耐高温评价体系,促进大豆耐高温特性的遗传改良,现对大豆响应高温胁迫的生理生化基础和分子调控机制进行综述。相较于适温条件,高温胁迫可使大豆植株发生叶片增厚、气孔导度下降、细胞膜透性增加、细胞微观组织结构受损以及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和抗氧化防御系统关键酶活性丧失等生理异常反应,导致植株光合、蒸腾和呼吸作用及物质含量等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紊乱。高温胁迫还造成大豆花粉形态异常,绒毡层细胞结构松散、空泡化和自溶化,花粉活力及其萌发率明显下降,花粉败育率增高,致使大豆结荚率和结实率显著降低,进而影响大豆籽粒的正常发育、蛋白的积累和产量形成等,最终导致减产;高温胁迫对大豆籽粒外观品质性状也能造成一定损伤,进而对其经济价值带来不利影响。高温胁迫从转录、翻译和代谢水平影响大豆正常的生理代谢调控。目前,已通过高通量测序等方法鉴定出多个与大豆高温胁迫响应相关的转录因子、蛋白及代谢产物,但与水稻、拟南芥的研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初步建立了以花粉活力和多项生理指标为基础的大豆耐高温鉴定方法,但在生产上尚缺乏系统高效耐高温评价体系,耐高温大豆育种工作进展缓慢。国内在大豆耐高温预防措施、耐高温综合评鉴体系建立、优异耐高温大豆种质资源筛选及耐高温关键功能基因挖掘等方面仍然存在挑战。为应对极端生态环境给大豆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未来应通过建立综合高效大豆耐高温评价技术体系,提高大豆优异种质资源鉴定水平,重点解析大豆耐高温的分子遗传机理、挖掘耐高温关键基因,结合常规育种和分子育种技术培育综合性状优异的耐高温大豆新品种,以实现大豆品种耐高温性与高产、优质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描述了华山新麦草同纤毛鹅观草、鹅观草、普通小麦和节节麦属间杂种小孢子发生过程中,细胞间通过接合管或接合孔转移遗传物质的现象。遗传物质的转移引起多核细胞的出现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这些变化为生物进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初步证明细胞间遗传物质的转称是受基因系统控制的,华山新麦草的Nb染色体组上可能存在控制细胞间遗传物质转移的基因系统。并讨论了细胞间遗传物质转移后,在物种演化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