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5篇
园艺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僵苗不发的类型、成因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2012年江苏省丰县地区水稻生产中出现的僵苗不发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和分类,总结了水稻僵苗不发的几种主要症状类型;就不同症状查究其形成原因,分析了肥水管理不当、化学除草不当、麦草还田不当、秧苗栽插质量不高、秧苗素质差、病毒病危害等引起僵苗的因素;根据不同的成因类型提出了相应的预防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2.
水稻旱育抛秧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品种选择、塑盘旱育秧、大田抛栽和大田管理几个方面阐述了淮北地区水稻旱育抛秧生产上的栽培技术经验,其中,从苗床地选择与处理、秧盘及营养土准备、种子处理、适期播种、苗期管理等方面总结了塑盘旱育秧技术,从大田施肥、精细整地、合理抛秧及抛后水浆管理、肥料运筹、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大田抛栽及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3.
在田间栽植桐树是防止风沙、阻挡风口的一项措施,后来发展成为桐粮间作。目前,我县桐粮间作面积已达29余万亩。但是,这种在农田中栽植桐树的桐粮间作方式,在广大农民和乡村干部中的看法是不一的。这是因为桐树在4月中旬发芽生长时,正值小麦孕穗期,4月下旬桐树枝叶遮光和根系收水量增大开始影响小麦时,正是小麦抽穗期,其间经历开花、结实、灌浆,直至6月上旬小麦成熟为止。时间虽不长,仅一个多月,却是小麦产量形成最重要的时期,  相似文献   
4.
对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那日斯太林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樟子松人工林和白桦次生林生长现状的分析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的树高、胸径、材积生长量均大于樟子松和白桦。且华北落叶松在该地区除了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外,更具有早期生长快和优良的速生性。而樟子松在该地区的适应性较差,树高、胸径、材积生长状况均不如其他引种地区,但其胸径和材积生长优于当地乡土树种白桦。今后应对该地区的樟子松人工林和白桦次生林进行抚育间伐,提高该树种的生长潜力和生态效益,充分发挥其绿化荒山、荒地,美化环境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5.
储粮害虫一般具有体躯微小、体色晦暗、繁殖快、适应力强、分布广等特点。该文在阐述粮食储藏过程中搞好预防的同时,重点阐述了综合治理。主要是:落实清洁卫生制度、仓库消毒、“三防措施”、检疫防治;采用机械防治法、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强调做好防治储粮害虫工作,既是一项经常性任务,也是一种复杂的技术性工作,对确保储粮稳定,避免发生损失损耗,以及品质劣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几年的高产创建中,通过良种与良法配套、农机与农艺结合,对先进实用技术进行组装,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优化和集成,初步形成夏玉米高产超高产栽培的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我们对粮经(菜)高效种植模式进行了系统试验研究,认为在适宜稻区实行水稻、黄皮洋葱一年两茬种植模式较为理想。这种模式的推行,不仅有效解决粮经(菜)争地的矛盾,快速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而且土壤养分利用科学,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1品种选用及茬  相似文献   
8.
机插水稻是现代稻作生产的重要技术途径和发展方向。研究分析了机插水稻产量及效益优势,阐述了淮北地区机插水稻的生长发育特性,并通过近年来机插水稻高产创建的实践,集成了淮北稻区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的高产高效机插水稻生产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9.
丰县立足资源优势,以满足纺工企业市场需求为前提,实施以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的高品质棉链式开发模式,做好适纺性试验、市场体系建设、规模生产、科技创新、探索开发模式等工作,把千家万户分散的棉农同千变万化的市场连接起来。通过建设基地、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抓好原棉质量控制、强化市场管理等,大力推广高品质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使高品质棉生产与加工之间在相互催生中不断壮大,形成了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力,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了棉农增收,带动了棉纺加工企业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氮素用量及IFC对玉米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生物性状等的效应,明晰了淮北生态区条件下高产玉米需肥特性以及IFC的增效节氮增产的作用,认为施用纯氮294千克/公顷,并配合底施IFC15千克/公顷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的最佳氮肥施用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