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1篇
综合类   10篇
园艺   4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蓝莓属于杜鹃花科越桔属灌木小浆果果树,其浆果具有防止脑神经衰老、增强心脏功能、预防视力疲劳及防癌抗癌的独特功效,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五大健康水果之一~([1,2])。中国对蓝莓引种栽培研究始于20世纪末,山东半岛气候凉爽,温度适宜,且大多为酸性土壤,非常适合蓝莓种植。山东半岛从2000年开始引进并商业化种植蓝莓,目前是中国最大的规模化蓝莓种植区~([3])。通过多年蓝莓的冷棚栽  相似文献   
2.
对胶东半岛的"公爵"蓝莓大树日光温室当年栽植当年结果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栽植当年为了缓苗,留果量仅是其正常留果量的30%左右,每667m~2产蓝莓200kg左右,效益仍达到3万元以上;第2年每667m~2蓝莓产量近400kg,第3年达正常产量水平。采用蓝莓大树当年栽植当年结果技术较日光温室栽植大钵苗提早2~3年进入丰产期。其主要栽培技术包括:日光温室建造要求、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将pH值调整到5.0、移苗和栽植、栽后温度、水肥管理和开花结果期管理及采摘技术等。  相似文献   
3.
正本管理以无霜期180~200天的黄淮区域为基准,按1—12月的顺序逐月阐述蓝莓生产管理方法。该区域蓝莓生产方式有冬暖棚、冷棚及露天栽培模式,本文将分别对不同栽培模式进行介绍。参考时需注意地域不同生育周期、物候期等有所不同。10月气温下降,天气变冷,本月有2个节气。一是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二是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霜10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蓝莓物候期,分析了蓝莓物候期病虫害发生情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农业措施、物理措施、化学措施等病虫害具体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水是蓝莓的重要组成部分,鲜果含水量80%~90%。蓝莓根系由许多没有根毛的纤维根组成,无主根,主要集中分布在20厘米以内的土壤中,吸收能力弱,形成蓝莓的耐旱性和耐涝性相对较弱的特点。蓝莓水分管理包括浇水与防涝2个方面。现将蓝莓园科学合理的水分管理技术介绍如下。1蓝莓浇水依据1.1根据天气进行浇水3—6月随外界温度的上升,蓝莓生长量和蒸发量增大,浇水量应逐渐加大,特别是在北方地区萌动期至果实膨大期(4—7月)这一阶段  相似文献   
6.
本对中国近20年来马铃薯保护地栽培的类型与特点、趋势、效果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并对当前及未来发展面临的困难与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蓝莓学名越桔,属于杜鹃花科越桔属灌木小浆果果树。蓝莓具有防止脑神经衰老、增强心脏功能、预防视力疲劳及防癌抗癌的独特功效,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五大健康水果之一。中国对蓝莓引种栽培研究始于20世纪末,山东半岛气候凉爽,温度适宜,  相似文献   
8.
蓝丰等7个越橘品种在山东半岛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过7年多点试验,从103个越橘品种中筛选出适于山东半岛栽培的7个优良品种:蓝丰、公爵、达柔、埃利奥特、布里吉塔、瑞卡、斯巴坦。以上品种适应性强,丰产稳产,果实品质优。栽植2年生大苗,3年生每667m2产量均超过1000kg。已在当地发展以上品种越橘700hm2。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在江淮及以南地区巢蛾对蓝莓危害日趋严重,其可危害蓝莓叶、嫩梢、花、幼果,轻者导致嫩梢萎蔫成为"黑头"和将花果叶攀拉在一起成巢导致落花落果,重者导致大幅度减产和果实品质下降。为此笔者通过对巢蛾危害蓝莓的调查,制定出其危害识别要点及防治方案供广大蓝莓生产者参考,以期达到有效控制巢蛾对蓝莓危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正本管理以无霜期180~200天的黄淮区域为基准,按1—12月的顺序逐月阐述蓝莓生产管理方法。该区域蓝莓生产方式有冬暖棚、冷棚及露天栽培模式,本文将分别进行介绍。参考时需注意地域不同生育周期、物候期等有所不同。5月雨水增多,气温适宜。本月有2个节气。一是立夏(每年的5月5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二是小满(每年的5月21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