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旱地绿豆双沟覆膜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旱地绿豆双沟覆膜高产栽培技术是在继承和推广地膜覆盖、配方施肥、合理密植等先进栽培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榆林地区生产条件和生产水平,大力推广双沟覆膜集雨保墒技术后形成新的栽培技术体系.该技术在选用商品率很高的大明绿豆前提下,改露地平作栽培为双沟覆膜栽培;改肥料浅施为双沟配方深施;改株行距随意稀植为宽窄行合理密植.是集地膜栽培与密植栽培优势于一体,融双沟集水与双沟施肥措施于一垄的高产栽培技术,增产作用十分显著.2001年,在春夏连旱80 d,露地作物无法入种情况下,双沟覆膜绿豆仍获得丰收.经农技中心在佳县、米脂等县大面积示范推广,平均产量达2250~3000 kg/hm2,增产40%~60%.最高产达3180 kg/hm2,目前该技术将在本市及周边地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2.
高蛋白大豆选育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斌  姜凯喜  井苗  李霞  王彩兰 《杂粮作物》2010,30(3):178-180
在黄土丘陵山区3个不同区域种植21个大豆品种,将这些品种进行蛋白质含量检测后,对化验数据进行了方差分析,得出小黑豆等6个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和中黄16等多个品种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试验的3个区域间的大豆平均蛋白质含量差异达显著程度。在适宜区域推广适栽的高蛋白大豆品种,能提高干旱山区大豆的生产效益,对大豆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榆林滩水地采用玉米技术集成轻简化栽培模式,即将旋耕灭茬、配方施肥、宽行密株、地膜覆盖等技术,应用旋耕系列播种机具集成配套,一次性实施灭茬、翻地、施肥、铺膜、播种、覆土的田间玉米播种作业程序。结果表明,该技术具有增产、节本、增收的作用,4年试验示范年平均增产3 828.4 kg/hm2,增幅32.76%,推广累计面积392.8 hm2,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基于北方旱区“十年九旱”、“十田九旱”的地域特点和“春旱秋雨”的气候特征,提出“在旱平地上,结合作物播种,采用双沟覆膜技术,在4~9月份集雨聚水、截流蓄存,实现多雨时蓄水,天旱时补灌”。这不仅大幅度提高了雨水的利用率,增进了农田水分的生产潜力,而且有效地遏制了因地表径流引起的水土流失等现象。  相似文献   
5.
采用双沟覆膜栽培技术,可使海拔1000m以上的旱地绿豆产量达2325kg/hm^2,收入达9750-10500元/hm^2,较大田对照增产2-3倍。其技术要点是选好地块、整地施肥、开好沟、覆好膜,选用良种、适时播种,加强管理、分批采收。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优质、保健的谷类食品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经过4年试验研究,在86个谷子品种中,选出20个优质品种,进行了田间表现和产量测算,再进行品质有关的重要项目化验检测,最后进行小米汤的品尝鉴定,将这些指标量化用百分制评分法给予各个品种相应的分值,依据分值大小评价各个品种的优劣。用这种首创的量化指标评选优质良种的方法,为本地区选出5个各具特色且具有很大推广潜力优质谷子良种。  相似文献   
7.
旱地绿豆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绿豆是榆林地区主要的名特产品和出口创汇产品,但由于十年九旱的气候条件和广种薄收的传统习惯,使绿豆单产一直徘徊在750kg/hm2左右.为了打破旧的传统绿豆生产格局,探索绿豆抗旱高产新途径,1997年以来,我区连续在佳县大面积示范了旱地绿豆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取得了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平均单产达2.25t/hm2.其栽培技术要点是:  相似文献   
8.
旱地双沟覆膜集雨窖灌技术是市农枝中心技术人员根据我市干旱山区"十年九旱、十田九旱"的自然、气候特点,在借鉴外地经验基础上,结合本地抗旱耕作技术形成一套综合全面的旱作农业新技术.其特点是:  相似文献   
9.
基于北方旱区“十年九旱”、“十田九旱”的地域特点和“春旱秋雨”的气候特征,提出“在旱平地上,结合作物播种,采用双沟覆膜技术,在4~9月份集雨聚水、截流蓄存,实现多雨时蓄水,天旱时补灌”。这不仅大幅度提高了雨水的利用率,增进了农田水分的生产潜力,而且有效地遏制了因地表径流引起的水土流失等现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