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2篇
  4篇
综合类   17篇
畜牧兽医   118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的】 通过研究豆草比例对紫花苜蓿-羊草混播草地豆科植物生物固氮的影响及其生理生态机制,深化对混播群落结构和生物固氮功能关系的理解,辅助豆-禾混播草地的科学建植和管理,提高混播草地生物固氮和土壤肥力,提升草地资源生产和生态保障能力。【方法】 2017年5月,利用紫花苜蓿和羊草为试验材料,采取随机区组设计,于中国科学院长岭草地农牧生态研究站内建植不同豆草比例(紫花苜蓿占比为25%、50%、75%、100%)的紫花苜蓿-羊草混播草地,4次重复。建植一年后,通过样方取样法调查混播草地群落结构变化,测定紫花苜蓿叶片、枝条和根系生长发育、光合和水分等生理代谢特征,在测定根系结瘤特征基础上,采取15N同位素自然丰度法评估紫花苜蓿固氮效率,结合土壤水分动态监测,分析豆草比例对紫花苜蓿生物固氮的影响及其生理生态机制。【结果】 (1)混播草地建植一年后,对应25%、50%、75% 和100%设计的豆草混播比例,混播草地实际紫花苜蓿占比分别为11%、27%、53%和100%。(2)对比25%、75%和100%的初始豆草种植比例,50%的初始豆草比例下,生长季平均土壤水分含量分别增加了21.4%、36.4%和51.7%。(3)50%豆草种植比例下,紫花苜蓿植株有更大的枝条和根系生物量、叶片数量、叶片面积、叶片厚度和叶片生物量,上述指标最小值出现在100%的豆草播种比例。(4)50%豆草种植比例下,紫花苜蓿具有最大的光合速率,枝条和根系中淀粉含量最高,但枝条和根系中可溶性糖含量最低。(5)50%的初始豆草混播比例下,紫花苜蓿根瘤发育更完善,其生物固氮率较25%、75%和100%的豆草混播比例分别提高了13.5%、44.6%和79.2%。回归分析表明,随豆草比例变化,紫花苜蓿生物固氮效率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结论】 紫花苜蓿-羊草混播草地中,紫花苜蓿生物固氮能力与豆草比例间存在非直线型变化关系。当初始豆草种植比例为50%时,紫花苜蓿生物固氮率最大。豆草比例驱动土壤水分变化,进而通过调控叶片发育和光合等途径改变了紫花苜蓿植株和根瘤发育,是其影响生物固氮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北方9种豆科饲草为试验材料,在7月15日至8月25日间5个播期下,检测了9种豆科饲草越冬前形态和生理特征及越冬率。结果表明,播期延后显著降低越冬前各豆科饲草株高、叶片数量、根颈直径、主根长度、地上和根生物量、根系可溶性糖和总氮含量,增加地上生物量/根系生物量比值。与播期7月15日相比,7月25日、8月5日、8月15日、8月25日播期下,豆科饲草平均越冬率分别降低了35%、56%、91%和96%。由于越冬前根系生物量分配及根系可溶性糖和氮素含量更高,龙牧801苜蓿(Melilotoides ruthenicus×Medicago sativa‘Longmu No.801’)、扁蓿豆(Medicago ruthenica)、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和兴安胡枝子(Lespedeza daurica)的越冬性能明显优于其他豆科饲草。基于本研究结果和草地管理实践,建议松嫩平原天然割草地在8月5日前后进行豆科补播;从越冬性能考虑,龙牧801苜蓿、扁蓿豆、沙打旺和兴安胡枝子是补播优选植物;为促进补播豆科植物建植,建议将补播当年草地割草时间从传统的8月中旬适当提前。  相似文献   
3.
4.
5.
为研究科尔沁牛母牛体尺指标及体重间的相关关系,探讨科尔沁牛母牛早期生长发育规律,利用初生母犊、6月龄母犊和12月龄母牛体尺与体重测定数据绘制了生长发育曲线,并应用SPSS 16.0软件分析各项体尺指标与体重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放牧为主补饲为辅饲养条件下初生母犊、6月龄母犊和12月龄母牛体重分别为37.2、157.3、192.1 kg;初生犊的胸围与体长、管围存在显著相关性;6月龄犊牛的胸围与体高存在极显著相关性,与体重存在显著相关性;0~12月龄母牛体重、体长、体高和胸围生长发育的最适数学模型均为3次多项式模型,拟合度在0.981 4~0.995 8之间,并且回归方程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由此可见,胸围可作为早期选择的可靠依据;3次多项式模型可以用来预测放牧犊牛各月龄的体重及体尺。  相似文献   
6.
东北农牧交错带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优化生产模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位于东北农牧交错带的吉林省长岭县种马场为例,调查了其农业生产状况,运用线性规划模型对该地区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进行优化,提出了适合该地区的优化生产模式。经过优化设计后,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趋于合理,优化后的农业生态系统可以使1 hm2农田的纯收益达到8254.6元,是优化前(4019.96元)的2.05倍,单位面积土地承载牛的数量也明显增加。优化结果使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趋于合理,整体效益明显优于优化之前,本优化方案对该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结构调整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草食牲畜生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全国各省草食牲畜(牛、羊)生产与相关联的要素进行分析,提出决定牛羊生产的关键因素, 为全国草食牲畜生产分区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利用2004-2008年的统计数据:包括作物面积(代表作物秸秆粗饲料量)、粮食产量(代表精饲料)、已用草地面积(代表饲草)、林地面积(代表饲草)、乡村人口(代表劳动力)、大牲畜年末存栏数、牛羊年末存栏数,牛羊肉产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各省的牛羊数量与这些生产要素的关联关系.作物面积、粮食产量与牛生产数量和牛肉产量显著相关,草地面积、林地面积与羊的生产数量和羊肉产量显著相关.根据粗饲料类型和牛羊生产比例及产量,将全国草食牲畜生产模式区划为6类:林地畜牧业区、林地-秸秆畜牧业区、草地畜牧业区、草地-秸秆畜牧业区、秸秆畜牧业区、秸秆-林地畜牧业区.各地区具有发展数量畜牧业的基础,效益型畜牧业发展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8.
9.
选取6只2.5岁体重相近而且健康的内蒙古白绒山羊(羯羊、母羊各3只),置于1hrm2人工羊草草地围栏内放牧以观察春、夏、秋、冬四季放牧山羊的行为节律、牧食行为,并计算每天干物质采食量.结果表明:抽穗期羊优先采食草穗,春季过后穗的残余率仅有4.4%;采食速度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冬季(P<0.05);采食时间占方面时间的比例表现为春、秋>冬、夏季.每口采食量的季节变化趋势大体为春、夏、冬>秋季(P<0.05);夏季羊的日采食量最高,其次为春、秋,冬季采食量最低(P<0.05);同一季节内羯羊的日采食量始终高于母羊(P<0.05);春、夏、秋季放牧山羊均有3个进食高峰,分别发生在出牧后约0.5h、午后约0.5h、归牧前2h左右,上午采食量低于下午(P<0.05).冬季一般上午、下午各一个采食高峰;本试验未发现放牧绒山羊扒食草根的现象,但在卧倒休息或反刍前有扒草、扒土整理休息地的习性,未发现放牧山羊行为节律和采食速度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0.
松嫩草原火干扰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嫩草原自然状态下火周期为4年,最易着火的季节—时间是每年4月和10月,以4月份最为敏感。松嫩草原火提高的地下0.5cm处土壤温度与燃掉的可燃物量成直线正相关。燃烧指数以每年的4月份最高,大于60,形成炙热速进火。草原火管理工作中,应着重加强对每年4月份的警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