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2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8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灌溉方式对农田土壤性状和花生落果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4―2015年度麦茬花生生长季,设置移动式管灌、微喷带灌溉和不灌溉3种处理,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下农田土壤体积质量、土壤孔隙度、水稳定性土壤团聚体组成、花生产量和花生落果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移动式管灌处理相比,微喷带灌溉处理的土壤体积质量、粒径小于0.25 mm水稳定性土壤团聚体数量和花生落果率分别降低了7.6%、6.4%和66.8%,土壤孔隙度增加了8.4%,而2处理间花生产量没有显著差异。综合考虑花生产量,土壤物理性状和花生落果率的变化,微喷带灌溉是试验条件下能够降低花生收获难度的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实现芝麻高产、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减少氮肥残留的氮肥最佳基追比例。【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供试芝麻品种为‘郑太芝1号’,设置4个氮肥基追比例处理,氮肥底施与初花期追施比例分别为1∶0(N1∶0)、2∶1(N2∶1)、1∶2(N1∶2)、0∶1(N0∶1)。利用15N示踪技术,每盆施含有15N标记的总氮0.9g,分析各处理芝麻产量及氮素的吸收、分配特征。【结果】不同处理相比,N2∶1处理单株产量最高,N1∶2处理次之,N2∶1与N1∶0、N0∶1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在初花期,N2∶1处理,芝麻单株生物量和植株总吸氮量均最高,不施基肥的N0∶1处理最低;各处理植株对肥料氮的吸收表现为N1∶0>N2∶1>N1∶2,对土壤氮的吸收以N2∶1最高;肥料氮和土壤氮在各器官中的分配均为叶>茎>根。在成熟期,N2∶1处理的单株总生物量最大,单株籽粒吸氮量和总吸氮量也最高,N1∶0处理最低,两者差异达显著水平;植株对肥料氮和土壤氮的吸收比例为23.7%~29.1%和70.9%~76.3%;对肥料氮和土壤氮的吸收均为籽粒>叶片>茎>蒴皮>根,籽粒吸氮量明显高于其它器官,籽粒占总吸氮量的33.0%~44.3%。N2∶1处理氮肥利用率最高,为32.5%,N2∶1、N1∶2、N0∶1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均与N1∶0(17.8%)差异达显著水平。不同处理芝麻收获后土壤15N回收率以N2∶1处理的最低(16.2%),N0∶1处理的最高(31.3%)。【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氮肥底施与初花期追施比例为2∶1时,芝麻产量和生物量以及氮肥利用率最高,氮肥土壤残留量最少,是最佳氮肥基追施比例。  相似文献   
3.
为创建新型的小麦基因体系,并为性状改良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丰富的种质资源,利用远缘杂交、多倍体育种和电离辐射三结合的育种方法,进行了37 a的小麦超亲遗传及新种质创育工作。结果表明,三结合育种后代品系的染色体数量变异和结构变异幅度大,趋向双亲性状类型的分离较少而超亲遗传突出,后代种质分离持续时间长,不少具有较好的综合性状,籽粒产量和品质较常规育种后代显著提高。研究证明,三结合育种方法既克服了单纯的远缘杂交、多倍体育种或辐射育种方法的缺点,又综合了它们的优点,为丰富小麦种质资源和提高小麦育种效率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郑太芝1号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究中心利用杂交育种、空间诱变育种相结合选育而成的芝麻新品种。该品种增产潜力大、品质优良、抗性优良。2011—2013年参加品系鉴定、区域试验,平均单产1 499.0 kg/hm~2,比对照(豫芝4号)增产23.74%,均居第1位;粗脂肪含量57.49%,高出我国目前芝麻行业高油标准2.49个百分点,粗蛋白质含量17.49%,属油用型芝麻新品种;高抗茎点枯病、枯萎病(发病率分别为4.6%、3.2%),耐渍、耐旱、抗倒性强,属高抗、广适型芝麻品种,适宜在河南和安徽省芝麻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5.
为减少取样误差,提高小麦根系研究的精准性,于2018-2020年分别采用立方体取样法(CSM)、根钻法(CK1)、挖掘法(CK2)对西农979、周麦27进行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土层根系生长发育和活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CK1和CK2处理,CSM处理的根干质量、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测定值较高,20~40cm 土层中不同处理上述指标测定值的差异大于0~20 cm 土层,且在生育后期不同取样方法上述指标测定值之间差异较大.相较于CK1和CK2处理,CSM处理的根系活性测定值较高,通过不同取样方法测定的根系活性差异较大,尤其是在生育前期,而生育后期差异缩小;全生育期不同土层中根系活性的差异较大,表现为0~20 cm 土层高于20~40 cm 土层,而20~40 cm 土层中不同取样方法下根系活性测定值的差异大于0~20 cm 土层.相关性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层中不同取样方法根系性状测定值间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回归方程的建立,可根据CK1、CK2处理的根系性状测定值估算CSM处理根系性状测定值,从而对CK1、CK2的测定值进行矫正.,比较而言,立方体取样法虽然操作要求高,但获取的根样代表性强,根系性状调查分析精准度高、误差小.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农业科研示范基地的建设主要以项目为依托,存在经费支持度连续性不强、科技人员不稳定、示范推广带动效应差等诸多问题。为此,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高产示范基地建设为例,从科技创新成果形成、示范基地建设模式等方面介绍了芝麻高产示范基地建设的举措,形成了科研单位自建模式、政府+科研单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模式、科研单位+农业专业合作社模式、科研单位+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模式、政府+科研单位+农户模式等5套示范基地建设模式。分析并总结了示范基地建设的经验,并对今后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示范基地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不同灌溉方式对芝麻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冠层结构和光合特性的影响,2018年在河南省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设置2个灌水模式(漫灌和滴灌)、选取2个基因型品种(郑太芝1号和郑黑芝1号)进行试验,结果表明:(1)与漫灌相比,滴灌条件下两品种的产量分别增加了13.58%和8.40%,经济系数增加了4.25%和4.29%;(2)与漫灌相比,滴灌显著改善了芝麻的冠层结构,在盛花中期影响最大,两品种叶面积指数(LAI)平均分别增加了2.61%和5.50%,冠层透光率(LTRC)降低了13.43%和23.22%;(3)与漫灌相比,滴灌条件下两品种净光合速率、SPAD值和叶绿素密度平均分别增加了3.60%和4.15%、2.99%和3.78%、8.24%和10.09%。  相似文献   
8.
以西农979和周麦18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硅肥不同施用方式对小麦白粉病防控效果及籽粒淀粉含量和粉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硅肥能显著降低白粉病感病植株的病情指数,提高抗病能力,尤其是底施硅肥+挑旗期喷施硅肥处理的防控效果为最佳,灌浆中后期效果最为明显。硅肥不同施用方式均能提高籽粒总淀粉和支链淀粉的含量,其中底施硅肥+挑旗期喷施硅肥处理增幅分别达到10.4%和24.7%,降低直链淀粉的含量;同时可延长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提高面粉吸水率,降低弱化度。  相似文献   
9.
豫西南浅山丘陵区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豫西南浅山丘陵区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以豫西南盆地的典型浅山丘陵区河南南召县为代表,通过对小麦肥料效应和耕地地力等进行系统研究与分析,建立了施肥技术指标体系,并制定出区域肥料配方和提出施肥建议。结果表明,该区麦田土壤全氮含量极低、低、中、高指标分别为0.65、0.65~0.94、0.94~1.34、1.34g·kg-1,有效磷含量分别为10、10~16、16~24、24mg·kg-1,速效钾含量分别为49、49~66、66~89、89mg·kg-1,不同肥力水平下N、P2O5、K2O推荐施肥量分别为120~225、0~120、0~135kg·hm-2;根据丘陵旱作区、山前平原区和水旱轮作区土壤养分供应特点及小麦需肥规律,3个种植生态区一次性施肥方案的肥料配方(N-P2O5-K2O)分别为45%(27-8-10)、40%(25-6-9)、35%(22-5-8);基肥与追肥相结合方案的通用基肥配方为40%(15-10-15),3个种植生态区基肥施用量分别为450~600、420~540、360~480kg·hm-2,在小麦起身至拔节期结合雨水或灌水分别再追施尿素200~260、180~240、150~210kg·hm-2。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