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6篇
综合类   1篇
农作物   5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玉米茎秆纤维素含量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B73×By804和郑58×HD568构建的两个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分析不同时期玉米茎秆纤维素含量,通过表型分析、联合方差分析以及多世代联合分离分析方法研究玉米茎秆纤维素含量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纤维素含量变异丰富,遗传力高,两个群体纤维素含量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均呈现出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两个群体在生育后期纤维素含量差异明显。符合加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C),遗传率分别是71.04%和86.68%。  相似文献   
2.
玉米抗倒性与茎秆穿刺力和拉力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利用自行设计的茎秆穿刺和拉力仪,在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对我国41个不同玉米杂交种茎秆进行穿刺力和拉力试验,研究茎秆穿刺力和拉力与倒伏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地上部第3茎节穿刺力能较好反映出穿刺力与倒伏的关系;主茎与地面呈45°夹角时的拉力能较好反映出拉力与倒伏的关系;茎秆穿刺力和拉力与倒伏性呈极显著相关。密度、茎秆穿刺力和茎粗是影响茎秆倒伏的主要因素,茎秆穿刺力和拉力可以作为测量玉米倒伏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玉米单交种和自交系生理成熟后子粒脱水速率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我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20份玉米单交种和32份自交系为材料,研究玉米单交种和自交系子粒脱水速率的差异。结果表明:20份单交种生理成熟期子粒含水量变化范围在25%~35%,收获期大部分单交种的子粒含水量集中在25%左右;32份自交系生理成熟期子粒含水量变化范围在25%~38%,收获期大部分自交系的子粒含水量在20%~25%;生理成熟后各单交种和自交系的脱水速率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统计.2009年全国玉米主要品种推广面积44298万亩.种植10万亩以上的品种有596个。常说的“大品种”.即超过1000万亩者只有3个:郑单958、浚单20和先玉335。种植玉米面积超过100万亩的省、市、区已达到24个。我国种植玉米的生态区域较为复杂.气候条件和地形土壤不同.长期形成的耕作栽培制度差别很大.因此需要品种类型较为繁多,也是不难理解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玉米骨干自交系秸秆纤维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我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应用广泛的27份骨干亲本自交系的秸秆纤维成分研究,结果显示自交系秸秆纤维品质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纤维素(CELLU)、半纤维素(HCELLU)和木质素(ADL)平均含量分别为47.657%、24.551%、21.096%、20.906%和3.776%;不同自交系间秸秆NDF、ADF、CELLU和ADL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差异,HCELLU无显著差异性;各纤维组分含量之间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不同年代间自交系秸秆纤维品质NDF、ADF、CELLU、和HCELLU含量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即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各组分含量较高;ADL含量在不同年代自交系秸秆中含量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6.
郑单958和先玉335在不同区域的产量比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试验以郑单958和先玉335为材料.采用3点3种密度3次重复的裂区试验设计,分析两个品种的产量差异.结果表明:两个品种均适宜当前的生产,但在不同地区间产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先玉335更适宜本溪和北京点生产,郑单958曼适宜北京和郑州点生产.  相似文献   
7.
试验以郑单958和先玉335为材料,采用3点3神密度3次重复的裂区试验设计,分析两个品种的产量差异。结果表明:两个品种均适宜当前的生产,但在不同地区间产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先玉335更适宜本溪和北京点生产,郑单958更适宜北京和郑州点生产。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述了通过河北省审定的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中单815的品种选育经过,介绍了品种的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对玉米自交系B73进行诱变,获得一个可以稳定遗传的小籽粒突变体smk7(small kernel 7)。smk7成熟籽粒表现为体积变小,胚和胚乳发育缺陷,百粒重显著降低。突变籽粒发芽率仅为10%,且幼苗黄化不能生长成正常植株。成熟smk7胚乳中淀粉、蛋白、油分含量与野生型籽粒相比无显著差异,但突变体胚乳淀粉粒体积明显变小且形状不规则。smk7突变籽粒在授粉后12 d即可观察到明显的小籽粒和空瘪表型,石蜡切片显微观察显示突变籽粒的胚和胚乳发育迟缓,胚乳基部转移层细胞(BETL)相对于野生型细胞壁向内生长减少,发育受阻。用杂合植株(+/smk7)与多个自交系分别杂交,构建不同背景的F2分离群体,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性状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靶向测序基因型分型(genotyping by target sequencing,GBTS)技术将基因初定位于2号染色体短臂,进一步精细定位发现该基因位于RM1433917和RM1535316两个标记之间约120 kb的物理范围内,共有8个蛋白编码基因。本研究为进一步克隆和解析SMK7基因调控玉米籽粒发育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统计.2009年全国玉米主要品种推广面积44298万亩.种植10万亩以上的品种有596个。常说的“大品种”.即超过1000万亩者只有3个:郑单958、浚单20和先玉335。种植玉米面积超过100万亩的省、市、区已达到24个。我国种植玉米的生态区域较为复杂.气候条件和地形土壤不同.长期形成的耕作栽培制度差别很大.因此需要品种类型较为繁多,也是不难理解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