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1篇
综合类   6篇
畜牧兽医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蚕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家蚕(Bombyx mori)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为15664bp,AT含量较高,为81.3%,包括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rRNA基因,22个tRNA基因 一段498bp的A+T富集区域。与其它10种节肢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相比,家蚕与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在核苷酸组成,编码偏好性,以及氨基酸组成上较相近,只是在基因排列上,tRNA^Met的位置发生了重排,在家蚕线粒体基因组中,tRNA^Met位于A+T富集区与tRNA^Ile之间,而在果蝇中,其位于tRNA^Tln与ND2基因之间。  相似文献   
2.
家蚕线粒体基因组1.8kb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克隆并测定了家蚕 (Bombyxmori)线粒体基因组 1781bp的EcoRⅠ和HindⅢ双酶切片段序列 ,根据序列同源性比较 ,推测该DNA片段包括 :ND1基因、16SrRNA基因 3′端、tRNALeu(UAG)基因和一个尚待确定的tRNA基因。家蚕与果蝇ND1基因序列同源性约为 81 85 % ,16SrRNA基因 3′端序列同源性约为 74 5 %。在家蚕、果蝇、蜜蜂、蝗虫、卤虫和人 6个物种中 ,线粒体ND1编码的疏水性氨基酸比例较稳定 ,显示了ND1基因的保守性。对上述 6个物种ND1基因序列和 16SrRNA基因 3′端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 ,构建了系统进化树。  相似文献   
3.
野桑蚕减数分裂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和日本野桑蚕染色体进行了观察、研究 ,比较了中国野桑蚕卵母细胞和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前期Ⅰ染色体的形态行为 ,发现这些差异与雌雄蚕染色体是否发生交叉是一致的 ;同时在两个地区的雌蚕粗线期均发现了末端分开呈不对称的“Y”字二价体或提前分离的二价染色体 ,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家蚕(Bombyx mori)线粒体DNA的经济快速提取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碱裂解法进行了改良,采用不同pH值的均浆缓冲液从家蚕5龄幼虫后部丝腺.蛹和卵中提取mtDNA,调查其得率和纯度,建立了家蚕线粒体DNA经济快速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5.
水改旱玉米氮、磷、钾不同配比施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3414"试验设计,对渗育型石灰岩母质大眼泥田水改旱地种植玉米地进行N、P、K的不同配比施肥试验.结果表明,以适氮、增磷、适钾的配方施肥为最优经济效益方案;最佳施肥量为N 15.201 kg/667m2,P2O5 12.813kg/667m2,K2O 14.182 kg/667m2,可获得的最佳产量为451.581 kg/667m2.  相似文献   
6.
中国野桑蚕Giemsa淡染性染色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来自重庆、陕西、湖北等 3个不同地域的野桑蚕染色体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3个不同地域的野桑蚕染色体数目都为n =2 8,2n =5 6 ;均在粗线期染色体观察到了与家蚕类似的Giemsa淡染性区域 ,并对其进行了组型分析 ,从细胞遗传学的角度探讨了野桑蚕与家蚕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7.
动物线粒体编码序列相邻碱基组成对核苷酸替换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核苷酸替换偏好性受相邻碱基组成的影响现象已经在核基因组假基因序列和叶绿体基因组的非编码序列和编码序列中发现。通过对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编码序列12SrRNA和Cytb基因的核苷酸替换与其相邻碱基组成关系的调查发现,12SrRNA基因序列核苷酸替换中转换和颠换之比(TS/TV)随其相邻碱基A+T含量的增加而减少,而Cytb基因序列却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替换类型。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黔北山区稻曲病的防治问题,经过4年多的田间调查,结合地理环境、气候及耕作管理状况,探索出了该病的致病因素,并提出了黔北山区稻曲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9.
水稻旱育稀植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型栽培技术,它具有省工、省种、省肥,提高秧苗素质和增产增收的优点.由于耕作制度的改变,自1996年以来,旱育稀植面积在道真县不断增加,秧苗期病虫害发生了新的变化,旱育秧根蚜已成为秧苗的重要害虫之一,危害面积逐年增加,一般地块秧苗受害株率为15%~30%,严重地块无苗移栽.据周志强等调查,1998年凤冈县水稻旱育秧发生根蚜危害,发生面积已达60~100hm2,虫口密度达20~45头/株[1].先后曾选用甲胺磷、辛硫磷等药剂进行防治,但效果不佳.为此,于2002年4月在道真县洛龙镇选择吡虫啉等药进行田间防治试验,探讨了该药剂防治根蚜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旱育保姆”在水稻育秧上的效果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刘运强  万晓芹 《农技服务》2007,24(4):3-3,28
进行用抛秧型和旱育型“旱育保姆”育秧与常规早育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栽培管理条件下,不同类型“旱育保姆”均能有效培育多蘖壮秧和促进水稻个体与群体的协调生长,产量分别比对照增长5.4%和3.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