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2篇
农学   1篇
  45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壤区耕地有机物质的利用现状与开发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忠佩 《土壤与环境》1999,8(2):148-152
应用大量的调查和试验数据,论述了红壤区耕地有机物质资源的种类,数量及分布状况;分析了目前有机特利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了开发有机肥料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模拟土柱条件下黑土中肥料氮素的迁移转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肥料氮素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动态特征,利用模拟土柱方法,研究了3倍常规施肥量条件下不同肥料处理(尿素、硫铵)黑土的矿质氮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处理的氮素养分迁移转化特征有明显差异。对照处理(不施肥)土柱内各层次间NH4+-N和NO3--N含量差异不明显;施用尿素或硫铵后,表层0~50mm土层的NH4+-N和NO3--N含量比不施肥对照分别升高100.8~3408.1mg·kg-1、113.4~388.0mg·kg-1和126.7~4671.1mg·kg-1、51.4~63.3mg·kg-1,且在培养前14d内变化最大。在整个培养期内,施用硫铵处理各层次NH4+-N平均含量比尿素处理高2.54~1423.7mg·kg-1,NO3--N平均含量低4.38~335.1mg·kg-1;而尿素处理各层次的硝化率是硫铵处理的0.79~9.12倍。表明肥料氮素的迁移与转化集中在0~50mm土层内,尿素处理的氮素转化速率较硫铵处理高。  相似文献   
3.
红壤性水稻土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矿化及其温度敏感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不同温度(15℃、25℃和35℃)条件下红壤性水稻土不同粒级团聚体(2 mm、1~2 mm、 0.25~1 mm、0.053~0.25 mm和0.053 mm)中有机碳矿化特征,分析团聚体有机碳矿化对全土有机碳矿化的贡献并探讨团聚体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结果表明:0.25 mm大团聚体较0.25 mm微团聚体含有更多的有机碳和全氮,碳氮比随团聚体粒级减小而降低。全土和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矿化速率在培养的前7d快速下降,之后缓慢降低并在培养后期趋于稳定。25℃和35℃培养时,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在1 mm团聚体中最高,在0.053~0.25 mm团聚体中最低,且有机碳累积矿化量与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2 mm和0.25~1 mm团聚体对全土有机碳矿化的贡献最大,贡献率分别为34.6%和28.8%。培养温度的升高显著提高了全土和团聚体的有机碳矿化速率、累积矿化量和矿化率。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系数为1.38~2.00,与有机碳、全氮和碳氮比均极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0.25 mm大团聚体在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碳矿化中发挥主导作用,升温促进了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的矿化,团聚体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与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不同施肥处理对光合碳在花生-土壤系统中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朋发  江春玉  李忠佩 《土壤》2019,51(5):923-928
通过室内花生盆栽,设置NPK(常规氮磷钾施肥)、NPKS(常规氮磷钾加玉米秸秆)、NPKA(常规氮磷钾加腐殖酸)和CK(不施肥对照)4个不同的施肥处理,采用3次~(13)CO2脉冲标记的方法对不同施肥处理下光合碳在花生-土壤系统中的分配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标记期内花生总生物量影响不显著,但是NPKA处理显著提升了花生根系生物量,较CK、NPK和NPKS分别高22.04%、19.47%和53.38%。NPKS处理地上部~(13)C丰度最高,但土壤中~(13)C丰度最低,NPKA处理土壤中~(13)C丰度最高。各处理地上部的~(13)C含量无显著差异,NPKA处理根系的~(13)C含量显著高于NPK且土壤~(13)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NPKA处理地上部的~(13)C分配比例最低而土壤中分配比例最高,根系~(13)C分配比例与其他处理无显著差异,根系与土壤~(13)C分配比例之和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本研究表明腐殖酸能显著促进花生光合碳向地下部的转运。  相似文献   
5.
【目的】 明确腐殖酸对低浓度(5 mg·L -1)百菌清(chlorothalonil)的缓释增效作用,为减少农药使用量、延长农药药效提供新的科学思路,为选择新的农药增效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腐殖酸(50 mg·L -1)添加至低浓度百菌清中,进行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的体外平板及液体培养,通过菌丝体生长试验及血球计数板、等温微量热技术,测定相应的抑菌率(inhibition rate,IR)、孢子体数量以及生长代谢过程中的热量排放。【结果】 将对照抑菌率设定为0,腐殖酸-百菌清复配处理较百菌清处理的IR显著提高了10.29%(P<0.05),相对增效达到25.33%。液体摇菌培养过程中,摇菌培养的第3天,百菌清处理与腐殖酸-百菌清复配处理的孢子数无显著差异;摇菌培养第7天,百菌清处理的孢子数极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1);摇菌培养的第14天,腐殖酸-百菌清复配处理的孢子数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而百菌清处理与对照之间无显著差异,表明腐殖酸延长了低浓度百菌清对尖镰孢孢子数增加的抑制效应。各处理的热功率-时间曲线图显示,腐殖酸-百菌清复配处理热量排放曲线在监测的72 h内未检测到热排放峰;而单独添加百菌清的处理在试验的后期重新出现热排放峰;单独添加腐殖酸处理的热排放曲线与对照曲线接近。对热功率-时间曲线相关参数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百菌清处理的Pmax(最大热功率)显著低于对照和腐殖酸处理(P<0.05),而Tmax(最大热功率时间)显著高于对照和腐殖酸处理(P<0.05);腐殖酸-百菌清复配处理的Pmax、Q(整体发热量)、k(生长速率常数)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表明该处理病原菌的生长代谢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即病原菌生长代谢受到抑制的程度最大;腐殖酸处理与对照曲线各参数之间无显著差异,表明病原菌的生长代谢活性没有受到抑制,同时说明腐殖酸-百菌清复配处理中生长代谢受到的抑制作用与腐殖酸本身无关。【结论】 添加腐殖酸可以显著提高低浓度百菌清对尖镰孢菌丝体生长、孢子体数量增加以及生长代谢过程中能量排放的抑制能力。将腐殖酸作为低浓度百菌清的农药增效剂,是降低百菌清用量及延长百菌清药效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吴萌  李委涛  刘佳  刘明  江春玉  李忠佩 《土壤》2017,49(4):685-691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化肥零增长战略,各种减肥增效措施的实际应用效果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连续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探索在红壤地区双季稻种植模式下减氮增效的方法。在江西省典型的红壤水稻土上,设置不施氮肥(CK)、常规施氮量下的农民习惯施氮(C1)、减氮30 kg/hm_2下分次施氮(C2)、减氮30 kg/hm_2下20%缓释尿素一次施用(H1)、减氮30 kg/hm_2下50%缓释尿素一次施用(H2)和减氮30 kg/hm_2下80%缓释尿素一次施用(H3)共6个处理。结果表明:C2、H1、H2和H3处理在早晚稻上比C1处理减施氮素30 kg/hm_2的情况下,产量、秸秆生物量、有效穗数、千粒重、籽粒和秸秆的养分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样除CK外,其他处理植株吸氮总量和氮收获指数也没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3年后各处理的土壤全氮和速效养分也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C2、H1、H2和H3处理的氮肥偏肥生产力和氮肥吸收利用率都显著高于C1处理(P0.05),其中C2、H1、H2和H3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6季平均分别提升了19.0%、17.8%、19.9%和24.5%,而氮肥吸收利用率6季平均分别提升了61.7%、44.9%、57.3%和72.3%。而C2处理的氮肥偏肥生产力和氮肥吸收利用率与H1、H2和H3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分次施氮和施用缓释尿素两种方法均是红壤水稻土上减氮增效的有效方法。减氮30 kg/hm_2下,普通尿素配合施用20%比例的缓释尿素可以满足水稻生长的需求,而施用更高比例的缓释尿素(50%和80%)并不会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综合考虑成本,一次性施用20%的缓释尿素是更为切实可行的减氮增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亚热带茶园土壤的某些生物化学性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园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腐殖质组成,有机碳的循环与平衡特点,酶活性及其在施肥条件下的变化情况及土壤肥力密切相关,试验结果表明:亚热带无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较低,腐殖质组成中以富里酸为主,HA/FA比,酶活性均比起源土壤略低;高产茶园土壤有机碳库的循环水平较高,在不施有机肥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平衡;低产茶园土壤有机碳库的循环水平较低,输出大于输入,施用有机肥可以较快地提高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酶活性水平。增施  相似文献   
8.
根据试验结果 ,分析了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和养分损失的过程和动态变化以及在不同耕作轮作措施下的变异特征 ,提出了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的技术措施。东南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的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 2 1.5 %。水土流失量的年际间差异非常大 ,达 18~ 2 0倍 ,季节间的变化则主要受降雨分布、植被覆盖及人为活动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可以明显减少水土流失和养分损失量。采用综合治理技术 ,创造合适的水分和养分条件 ,是快速恢复水土流失区的植被和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低丘红壤有机碳库的密度及变异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李忠佩 《土壤》2004,36(3):292-297
在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采样分析了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C 库的密度及其变异。结果表明,低丘红壤有机C 的密度0 ~ 20cm为(2.09 0.69) kg/m2,0 ~ 100 cm为(5.01 1.46) kg/m2; 全N密度0 ~ 20 cm为(0.20 0.07) kg/m2, 0 ~ 100 cm为(0.59 0.14) kg/m2。从裸地到稀疏荒草地,0 ~ 20 cm和0 ~ 100 cm土壤有机C 密度可以提高1.0 kg/m2和1.7 kg/m2;而从稀疏荒草地到人工林地或园地,0 ~ 20 cm和0 ~ 100 cm土壤有机C 密度可以提高0.7 kg/m2和0.9 kg/m2;稀疏荒草地如果开垦利用为水田,经长期培肥达到高度熟化,则0 ~ 20 cm和0 ~ 100 cm土壤有机C 密度可以提高2.3 kg/m2和4.4 kg/m2。即使不同类型的人工林地和园地之间,0 ~ 20 cm和0 ~ 100 cm土壤有机C 的密度差异也可达到1.0 kg/m2和3.5 kg/m2。不同地形部位之间0 ~ 20 cm和0 ~ 100 cm土壤有机C 密度差异达到1.3 kg/m2和2.9 kg/m2,全N密度差异达0.1 kg/m2和0.3 kg/m2;不同肥力水平之间0 ~ 20 cm和0 ~ 100 cm土壤有机C 密度差异达到1.5 ~ 2.2 kg/m2和2.8 ~ 4.1 kg/m2,全N密度差异达0.07 ~ 0.11 kg/m2和0.20 ~ 0.23 kg/m2; 强烈侵蚀可以降低0 ~ 20 cm和0 ~ 100 cm土壤有机C 密度1.4 kg/m2和2.2 kg/m2。因此,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可以提高土壤有机C 库密度,增  相似文献   
10.
施肥条件下瘠薄红壤的生物化学性状变化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李忠佩  焦坤  林心雄  程励励 《土壤》2003,35(4):304-310
在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开放实验站布置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施肥条件下瘠薄红壤的肥力恢复特征,本文报道土壤生物化学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年施有机物料4500~9000kg/hm2时,5年后不同瘠薄红壤的表土有机C含量可提高2.1~7.5g/kg,全N含量提高0.18~0.71g/kg;而单施化肥的处理土壤有机C含量平均仅提高2.0g/kg,全N含量提高0.22g/kg。在施用较高量有机肥的情况下(9000 kg/hm2),5年后表土有机C含量从原来的1.3~3.0g/kg提高到7.0~9.7g/kg,全N含量从原来的0.34 ~ 0.41g/kg提高到0.70 ~ 1.05g/kg,该值已接近一般旱地红壤的含量水平。积累量也因母质、利用方式、施肥量的不同而异。施用有机肥还明显增加大团聚体中有机C的含量和比例,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对改善养分有效性和土壤有机质品质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