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6篇
综合类   4篇
水产渔业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稻田氮磷养分径流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为明确自然降雨条件下稻田田面水氮磷养分径流流失特征,寻求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结合下较为有效的减排农艺措施,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稻田田面水氮磷养分径流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处理较秸秆不还田处理更能够有效减少稻田氮磷养分径流流失总量;秸秆不还田条件下,翻耕、旋耕、免耕总氮径流流失量分别为6.78,8.50,11.09kg/hm2,总磷流失量分别为0.50,0.63,0.78kg/hm2;秸秆还田条件下,翻耕、旋耕、免耕总氮流失量分别为4.82,6.44,8.87kg/hm2,总磷流失量分别为0.39,0.51,0.70kg/hm2;整个稻季氮素径流流失率以免耕秸秆不还田为最高,达3.70%,翻耕秸秆还田为最低,仅为1.61%,磷素径流流失率也是免耕秸秆不还田最高,翻耕秸秆还田最低,分别为1.31%和0.65%。  相似文献   
2.
在麦田施用不同水平的蟹塘固体废弃物淤泥和伊乐藻,研究了小麦对淤泥和伊乐藻氮素的消纳吸收能力,并分析了淤泥和伊乐藻施入麦田产生的二次污染风险。结果表明:小麦植株的吸氮量随着淤泥和伊乐藻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高施用量下,植株对淤泥和伊乐藻氮素吸收能力持续增加潜力不大;当淤泥和伊乐藻处理的氮素投入量高于562.5kg/hm2时,土壤氮素残留量和损失量会明显增加,会加大对环境的二次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3.
两种除草剂对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常用除草剂及其浓度对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为评价除草剂对水田土壤生态效应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开展大田试验,设置了华星草克和丁草胺两种除草剂及其高、中、低3种浓度进行试验。[结果](1)中、低浓度丁草胺和华星草克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较小,即使在短期内会产生细微的抑制作用,但恢复较快;(2)高浓度处理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较为明显,但随除草剂施入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在21d基本恢复至对照水平;(3)两种除草剂处理对土壤脲酶、蔗糖酶均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随浓度升高而增强,但随着药效的降解,抑制作用逐渐消失,酶活性恢复至对照水平;(4)两种除草剂对土壤过氧化氢酶的影响与其他两种酶不同,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结论]两种除草剂对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因不同的施药浓度以及施药后作用时间的推移而异,不高于中等浓度处理对其影响较小,且短期内易恢复至正常水平。因此,适量的除草剂对水田土壤生态系统是相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肥料运筹方式对油菜抗冻性和产量的影响,为指导油菜高效施肥、抗冻和增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油菜全生育期磷、钾肥施用总量一定的条件下,设置基肥和苗肥中不同比例的磷、钾肥施用量处理.[结果]与所有磷、钾肥均在基肥中施入的处理(CK)相比,基肥中施入150 kg.hm-2磷肥和90 kg.hm-2钾肥(T1)、施入75 kg· hm-2磷肥和180 kg·hm-2钾肥(T2)以及施入75 kg·hm-2磷肥和90 kg· hm-2钾肥(T3)处理的苗期油菜叶片中,过氧化氢酶活性、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T3处理的苗期油菜叶片中过氧化氢酶活性、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基肥中施入180 kg·hm-2钾肥不施磷肥(T4)、施入150 kg·hm-2磷肥不施钾肥(T5)以及磷、钾肥均不施(T6)的处理,苗期油菜叶片中过氧化氢酶活性、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低于CK处理,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CK处理;T3处理中,油菜的实际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结论]在保证磷、钾肥总量的条件下,通过运筹基肥和苗肥中磷、钾肥的比例,可以提高苗期油菜的抗冻性,对肥料的有效利用和生态保护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连续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养分及碳库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为探索苏中地区适宜的秸秆还田量对土壤肥力和产量的影响,本文通过开展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稻麦轮作条件下,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农田土壤养分、碳库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经过连续5季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秸秆还田量能不同程度地增加土壤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且以连续5季75%还田量对土壤养分含量增加效果最为显著,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54%、3.97%和10.28%;2连续5季75%秸秆还田量显著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而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则以50%和75%还田量表现出明显优势,其对土壤碳素有效率以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亦是如此;3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对周年粮食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现为稻麦秸秆均还田仅稻秸或麦秸还田稻麦秸秆均不还田,且以连续5季75%还田量影响最为显著,增幅为10.01%。综合考虑,在该地区稻麦轮作条件下,以75%秸秆还田量为宜,可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6.
贵阳市主要绿化树种功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树木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服务功能,但不同树种不同类型的功能是有差异的,因此需要建立评价体系以评估不同绿化树种功能的表现等级。建立了一个包含降温遮阴、滞尘、观赏性能和适应性的城市绿化树种功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贵阳市为例,利用该评价体系计算了贵阳市59种主要绿化树种的功能表现得分。结果显示,柏木(Cupressus funebris)、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的综合功能表现得分较高,滇鼠刺(Itea yunnanensis)、紫荆(Cercis chinensis)和樱桃(Cerasus pseudocerasus)的综合功能得分较低。建议根据不同绿地类型的功能选择适宜的绿化树种,可将不同功能表现等级的树种进行搭配,以实现绿化树种在功能上的互补。  相似文献   
7.
中国对虾是我国传统的优良养殖品种,但由于病毒性疾病的频繁发生,导致海水池塘单养对虾效益不高。为了寻找更好的养殖模式,提高综合效益,山东省日照开航水产有限公司在333,3hm^2(5000亩)海水养殖池塘中进行了中国对虾、菲律宾蛤仔生态健康养殖。  相似文献   
8.
【目的】秸秆还田作为一种有效的秸秆处理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还可以缓解农田生态压力。研究稻麦轮作系统下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酶活性和作物产量的短期影响,可为提出适宜当地生产的秸秆还田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稻麦轮作农田定位试验进行了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7个处理,以稻麦季秸秆均不还田为对照处理(CK),6个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测定了秸秆还田后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稻麦产量以及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试验范围内的秸秆还田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活性碳组分的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并能增加水稻和小麦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2)土壤总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含量随着秸秆还田量增加,增幅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以连续两季50%秸秆还田量处理下显著较高,而水溶性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在连续两季25%秸秆还田量处理下最高;3)相比秸秆不还田处理,连续两季25%秸秆还田量对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影响均最显著;4)水稻和小麦的产量均为在连续两季25%和50%秸秆还田量处理下增产较显著,与秸秆不还田相比,水稻增产达9.0%,小麦增产达11.45%;5)土壤碳库、土壤酶活性以及水稻和小麦产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连续两季25%和50%秸秆还田量表现出显著提高土壤碳汇能力和增加作物产量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中国对虾是我国传统的优良养殖品种,但由于对虾病毒性病害频发,导致海水池塘单养对虾效益不高。文蛤适应能力强,肉质鲜美,是经济价值较高的双壳类,且该种寿命长、体型大,其2~3龄贝,壳长31.72~43.14mm,属快速生长期,3龄贝是2龄贝壳长的1.36倍,4龄贝是3龄贝壳长的1.27倍。为了减少养殖风险,  相似文献   
10.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traw concentrated buried depth to survival rate of Fusarium graminearum and carrier rate of rice, six treatments including four buried depths (5 cm, 20 cm, 35 cm, 50 cm) and ck (straw mulched and rotary tillage returned), were set up from July to November in 2011. The research turned out that the flooded time and returning depth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survival days and survival rate of F. graminearum. In flooded condition, straw with F. graminearum were centralize-buried. The survival time of the F. graminearum was 18 days at the most. The straw with Gibberella return into soil could cause the soil contaminated. Straw mulching, rotary tillage returning and 5 cm buried will increased the cross-infection phenomenon of F. graminearum in wheat and rice, while buried over 20cm, the colonies were reduced and the rice won’t be infected with F. graminear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