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3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3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多种淡水浮游绿藻的混合藻种为培养对象,在人工培养液中添加不同含量的硫酸氘(D2SO4)制剂进行培养,通过测定藻液光密度(OD)值研究了不同浓度D2SO4制剂对淡水浮游藻类生物量影响的效果。结果显示:(D2SO4)制剂在9~20℃温度条件下能促进淡水浮游藻类生物量的增加。在重氢OPAL723TM试验中,浓度0.2‰组藻类增加最多,其结果与对照有显著差异(P(0.05),与0.05‰组和0.001‰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重氢511T试验中,浓度1‰组藻类增加最多,其他组随浓度降低藻类增加量相应减少。  相似文献   
2.
免疫增强剂也称免疫佐剂,是一类通过非特异性途径提高机体对抗原或微生物特异性反应的物质。在水产养殖领域,免疫增强剂可以有效地控制鱼类与甲壳类动物疾病的暴发,所以已经大量投入使用。对于甲壳类动物来说,在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中,免疫增强剂的作用主要通过激活抗菌、溶菌活力、提高酚氧化酶活力等途径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免疫增强剂还能增强免疫因子的活性,对控制细菌性病原和病毒性病原都有积极作用。现在,国内外关于免疫增强剂的研究也很多,主要有合成化学剂、微生物多糖类、中药制剂以及维生素等。发展免疫增强剂,可以在水产养殖应用中开辟更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正在淡水养殖鱼类人工繁殖的科研生产领域,如何提高产出率、受精率、孵化率,一直是广大科研人员努力研究的方向。在鲤鱼、鲫鱼、团头鲂等产粘性卵的鱼类人工繁殖过程中,传统孵化方式都是将受精卵放置在孵化环道、网箱或苗池的水体中孵化。存在水质污染造成死卵、坏卵多,孵化率低的问题,多年来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本文通过一系列孵化对比实验,探索一种创新型的挂卵孵化方式,实现了受精卵在雾水中孵化。该技术可以控制孵化温度,  相似文献   
4.
1.关于亲本市场上常见到的泥鳅种类还有一种叫做大鳞副泥鳅,俗称大扳鳅。大鳞副泥鳅须5对,眼被皮膜覆盖。鳞片大,埋于皮下。尾柄处皮褶棱发达,与尾鳍相连。尾柄长与高约相等。尾鳍圆形,肛门近臀鳍起点,体形  相似文献   
5.
研究采用多种淡水浮游单胞藻种为材料,在人工培养液中添加200×10-6和20×10-6曲2种含量的硫酸氘(D2SO4)制剂-OPAL723TM(D2SO4含量0.1 mol)进行培养,叶绿素a含量作为检测藻群落总量变化的指标,试验了硫酸氘制剂对淡水浮游藻类群落总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为19~27℃条件下,重氢对多种淡水浮游藻类数量消减有延缓作用.试验证明,OPAL723TM在这项试验条件下能有效延缓淡水藻类群落总量的衰减.  相似文献   
6.
京冀平原区地块尺度农户耕地集约利用差异对比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进行地块尺度耕地集约度的定量分析,该文选取北京市大兴区和河北省曲周县为对比研究区域,以全区域范围内的地块对应农户调研数据为基础,采取价值和实物2种形态的耕地利用集约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耕地利用集约度的价值形态,大兴区显著高于曲周县。大兴区地块的资本集约度平均值为9 797.30元hm2,曲周县为5 025.18元/ hm2;就价值集约度的构成来看,如果将农户家庭用工计入生产成本,劳动集约度所占比例较高,大兴区平均为67.03%,曲周县大于70%。对于实物形态的耕地利用集约度,大兴区也高于曲周县  相似文献   
7.
近十年来,双壳类在水产业中的地位日趋重要。由于对赤潮的发生存有预警作用,其在环境科学中的价值日益受到重视。有关双壳类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很快。上世纪,双壳类基因组结构、功能和进化等方面的研究才刚刚开始,现在已经开始研究双壳类基因连锁图谱、基因转录和蛋白质组学。与双壳贝类生产性能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报道越来越多。主要的研究热点是双壳类重大疾病的易感性、双壳类对环境压力的耐受力以及生长状况的分子基础等。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gigas)是目前双壳类基因组关注的焦点,被推荐为首选的双壳类基因组学模式动物,正在筹划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明确了双壳类在污染监测中的作用,可以从双壳类细胞和机体与共息生物之间的关系来进一步研究,由此扩展到浮游植物的毒理效应领域的基因组研究。从养殖增殖考虑,今后需重点对双壳类的生长、性别决定和生殖腺发育等方面的基因调控以及幼虫阶段的某些基本过程的基因控制方面进行研究,进而推广到实际生产应用中。  相似文献   
8.
甲壳动物免疫防御机能较之高等动物来说简单了许多,不存在特异性的免疫应答。通过免疫接种诱导水产甲壳动物产生的免疫应答主要是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甲壳动物免疫细胞主要依靠吞噬和包围化作用发挥其防御机能,而酚氧化酶前体(proPO)活化系统、溶血素等免疫防御有关的液性因子主要起杀菌和促进细胞吞噬的作用。对于甲壳动物各种免疫方法,总体上还是属于初级免疫,在病害发生时防重于治是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蛋白质营养理论认为,蛋白质必须水解为游离氨基酸后才能被吸收利用。近年来研究发现,蛋白质的水解物小肽可直接被动物机体吸收并在细胞内作为合成蛋白质的底物。小肽是由二个以上的氨基酸彼此以肽键相互连接的化合物,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肽。肽载体吸收能力可能高于各种氨基酸载体吸收能力的总和,在机体内可以传递神经信息(神经激肽),促进胃肠道消化功能(胃泌素、胃泌素释放肽),强化养分的消化与吸收(酪蛋白磷酸肽),调控物质代谢(生长因素释放因子、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免疫刺激肽)等。此外小肽还有多种生物活性的作用,如抗菌作用、免疫作用、抗氧化作用以及促进矿物质的吸收与利用、调节肉制品风味等特性。进而小肽可以提高饲料转化率,促进鱼类的生长,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是一类发展前景广阔的添加剂。  相似文献   
10.
探讨秸秆还田后不同施磷量对旱地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期为科学施用磷肥助力 旱地小麦高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用小麦品种‘洛旱 22’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玉米秸秆还田处 理,分别为秸秆不还田(S0)、秸秆全量还田(S1),副区为施磷量处理,分别为 0 kg/hm2(P0)、75 kg/hm2(P1)、 112.5 kg/hm2(P2)、150 kg/hm2(P3)、187.5 kg/hm2(P4),分析了不同处理的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干物质积累转 运、磷素吸收利用率及产量形成的差异。结果表明:(1)花后干物质和磷对籽粒的贡献率在秸秆还田下差异显著, 而在不同施磷量下表现不显著。秸秆还田和增施磷量均能提高小麦各器官干物质和磷积累量、花后干物质和磷同 化量,增加小麦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提高小麦产量,除千粒重外,以上各指标均随施磷水平的提高呈 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 P3 处理达到最大值;P3 处理的小麦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在 S1 处理下分别比 P0 提高了 23.14%、9.81% 和 26.87%,在 S0 处理下分别比 P0 提高了 20.82%、14.11% 和 26.48%。S1 处理小麦产量、穗数 在 P3 水平下较 S0 处理分别提高了 3.78%、4.74%;两者互作对小麦产量有显著影响,在 S1P3 处理达到最大,为 6928.66 kg/hm2。(2)通过 logistic 灌浆方程得,小麦籽粒最大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灌浆速率达到 最大时的籽粒生长量、灌浆持续时间、平均灌浆速率、灌浆渐增期持续时间以及快增期持续时间均是 S1 处理优于 S0 处理,且随施磷水平的提高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 P3 处理达到最大值,秸秆还田与施磷均能提高籽粒最 大灌浆速率、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以及平均灌浆速率,延长籽粒灌浆期,其中 S1P3 处理更有利于冬小麦籽 粒灌浆进程的优化,进而提高千粒重。(3)秸秆还田处理促进了磷的吸收利用,磷肥农学效率、磷肥偏生产力及 磷肥吸收利用率平均分别提高了 1.26 kg/kg、2.7 kg/kg 及 1.74%;随着施磷量的增加,磷吸收利用效率下降;两者 互作有显著影响。综上所述,秸秆还田配施 150 kg/hm2 磷肥(S1P3)可在保证小麦正常生长和产量的同时,实现 磷素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