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引入了生态系统服务对土地利用变化脆弱性评估方法,以黑龙港流域巨鹿县为例,在分析巨鹿县2000—2015年土地利用与强度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05年这一时间段内,研究区内耕地、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减少而未利用地的面积反而处于增加的态势,造成碳损失加快,致使生态系统碳储量对土地利用强度变化表现得愈加脆弱,土地利用强度指数每增加一个单位,植被、土壤、总碳储量分别减少36.66万t,1.03万t,37.67万t。在2005—2010年和2010—2015年这两个时段内,随着政府合理的进行土地利用调控,土地利用强度指数每增加一个单位,生态系统总碳储量分别增加1.24万t和1.06万t,不断表现出正向的潜在影响,碳汇也在不断增加,那么合理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加强规划管理将会成为降低生态系统碳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脆弱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不同地形差异下土地利用的变化特点,探索不同梯度下自然和人为因素在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该文以冀西北间山盆地区怀来县为研究区,选取1987年、2005年以及2013年的Landsat-TM/ETM影像以及DEM数据为数据源,运用地学图谱分析法,研究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特点,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成因以及机理,将坡度和高程数据相结合确定区域地形位指数,并结合土地利用信息图谱,探索不同地形梯度的土地利用分布以及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研究区近20年土地利用类型并未发生较大改变,土地利用结构仍以耕地、园地、林地以及未利用地为主;(2)研究区近20年斑块个数总体呈现上升的特点,平均斑块面积持续下降,破碎度逐步上升,且各地类的变化特点存在明显的差异;(3)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以稳定型图谱和后期变化型图谱为主,稳定变化型主要表现为林地—林地—林地,这与区域的林地面积分布较多有很大关系,后期变化型主要表现为耕地—耕地—园地,主要是由于园地效益好,土地利用方式由耕地变为园地;(4)土地利用变化在不同地形梯度上的分布呈现很强的规律性,前期变化型和后期变化型在低地形梯度上分布面积较大,在中低地形梯度上则以"林地—林地—林地"为主的稳定型图谱为主,而以"水域—其他用地—水域"为代表的反复变化型在中地形梯度上占显著的优势,随着海拔地势的升高,以及受人为、自然因素的影响,只有前期变化型和反复变化型的分布指数较高,土地利用类型则仅局限在林地和其他用地之间的转换。该文为今后怀来县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规划提供依据与指导。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土地整理的碳排放效应,以河北省巨鹿县土地整理项目为研究区域,基于能源消费和土地利用变化的视角,运用IPCC清单法,分析了土地整理的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道路工程和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四大工程碳排放及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碳排放,明确了土地整理的碳源/汇作用及其测算方法,并提出了降低土地整理碳排放的相关建议,以期为土地整理的碳排放研究和低碳化土地整理提供科学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巨鹿县土地整理项目能源消费导致的碳排放总量为303.87t,其中土地平整工程是主要的碳排放源,占工程施工碳排放总量的64.53%,其次为道路工程和灌溉与排水工程,分别占30.24%,5.23%;土地平整工程单位投资额碳排放量和单位投资比例的碳排放比率两项指标值最大,分别为677.87kg/万元和10.02,表明了该项工程投资少、碳排放量大的特点,灌溉与排水工程的两项指标值最小,分别为6.38kg/万元和0.09,具有投资多、碳排放量小的特点;巨鹿县土地整理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使得区域土壤和植被碳储量减少4 160.3t,表现出碳源效应,其中园地碳储量变化量最大;根据环境经济损益分析方法,巨鹿县土地整理后项目区相当于排放了4 464.17t,单位面积碳排放量为1 966.52kg/hm2,单位投资额碳排放量为994.19kg/万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