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4篇
  6篇
综合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在城市转型发展及人居环境提升背景下,通过解读城市更新与社区花园之间的有机联系。解析社区花园在回应城市问题、营造理想环境和维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可能及设计策略,进而促进社区花园营造。  相似文献   
3.
基于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耦合发展为视角,建立了宁夏清水河产业带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发展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与耦合发展度模型,对该区10个县(区)单元的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发展的耦合关系进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① 研究区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整体协调度处于磨合阶段,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与影响力显著,但并没有达到协调水平,协调度最高的是同心县,最低的是红寺堡区;② 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整体发展度处于中等水平,且空间格局差异较大,耦合发展度最高的是沙坡头区,最低的是红寺堡区;③ 依据耦合协调度与发展度的组合可将研究区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发展耦合关系分为4大类型:高发展协调区、高发展磨合区、中发展拮抗区、低发展拮抗区。建议在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因城因地的采取差别化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4.
通过解译宁夏中部红寺堡区1989年、1999年、2006年、2012年TM遥感影像,获取该区域生态移民前后4期土地利用数据,对1989~2012年以来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个时间段的土地利用变化差异性显著。1989~1999年,由于大规模的土地开荒和红寺堡灌区的建设,耕地面积持续增加,同时该区域开始有了水浇地,而林草面积相应减少;1999~2006年,由于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耕地中的旱地被逐渐退耕为草地或发展为水浇地,林草面积开始由减少转为增加,区域土地利用开始合理化;2006~2012年,随着生态移民工程和生态建设工程的成熟发展,林草覆盖面积进一步增加,水浇地面积继续稳步增加,而未利用地和旱地面积持续下降。研究结果为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生态移民工程的进一步顺利开展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构建经济承载力、土地承载力、可供水资源承载力、建设用地承载力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模型综合测度研究区5市理论城镇化发展水平,从而与实际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银川市与石嘴山市实际城镇化发展水平高于理论城镇化发展水平,且城市人口潜力指数大,具有吸纳外来人口的能力;(2)吴忠市、中卫市和固原市实际城镇化水平低于理论城镇化水平,城镇化发展水平偏低,且人口潜力指数较小,不具备吸纳外来人口的能力。以此为依据,为不同人口密度等级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1)对于人口极密集区与密集区,一方面应加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另一方面加强政府引导作用,推动人口市民化进程与城市空间协调发展;(2)对于人口中等区,一方面,加强中心城市的拉力作用,另一方面,创造农村推力作用,着力解决城镇化过程中流动人口的“后顾之忧”;(3)对于人口稀少与极稀区,一方面应鼓励就地城镇化,另一方面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本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6.
宁夏沿黄经济区城市群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人居环境和经济的协调法则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其协调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居民的身心健康。文章通过构建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并运用协调发展的相关模型分析了宁夏沿黄经济区城市群2006年、2008年、2011年间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在时间和内部空间的协调程度,旨在寻求该区域各市(县)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协调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宁夏沿黄经济区城市群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在空间上表现为中北部好南部坏的差异,在时间上表现为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逐年好转的趋势。研究结果对于实现宁夏沿黄经济区城市群"繁荣、和谐、宜居、魅力"的现代化人居中心城市群的建设目标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7.
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对协调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宁夏南部泾源县为研究对象,利用RS和GIS相关技术分析泾源县2003年、2007年和2011年三期TM遥感影像图,解译研究区三期的土地利用变化。采用改进的生态足迹“省公顷”模型,结合宁夏平均生产力计算了适合于研究区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得出泾源县生态盈余在时间上的分异特征,以2011年生态足迹效率为基准,综合农业生态足迹效率补偿、直接受益损失补偿和生态盈余动态评价补偿,对泾源县生态补偿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泾源县自2003年后,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集中在牧草地、林地和建设用地。2003年、2007年和2011年泾源县的人均生态盈余分别为-0.248 hm2,0.159 hm2和1.580 hm2。较为合适的补偿标准为:年户均补偿9 669元,年人均补偿2 627元,生态补偿总额为26 610万元。研究结果以期为泾源县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的宁夏中部干旱带土地利用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是区域可持续发展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宁夏中部干旱带为例,针对研究区实际生态问题,基于RS和GIS技术,构建"隐患—状态—免疫"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与综合指数模型,实现了30m×30m栅格水平可视化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4—2014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和区域政策的实施结果一致。草地、林地面积急剧扩大,旱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持续下降,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变化不大,水浇地面积呈缓慢增加趋势。结合已有研究成果与研究区实际,采用聚类法,将研究区土地利用安全分为5个等级:生态安全区(Ⅰ)、生态较安全区(Ⅱ)、生态临界安全区(Ⅲ)、生态不安全区(Ⅳ)和生态极不安全区(Ⅴ)。研究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指数从2004年的-0.12上升为2014年的0.03,整体状态呈变好趋势,但ESI指数仍小于0.1,处于临界安全状态。具体表现为:Ⅰ级乡镇从4个增加为5个、Ⅱ级区从10个增至11个、Ⅲ级乡镇从13个减少为12个、Ⅳ级乡镇从5个减少为4个、Ⅴ级乡镇从8个减少为7个,针对评价结果分析其动态演变机制。通过对宁夏中部干旱带土地利用生态安全动态评价,以期为宁夏境内生态移民区选址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
王重玲 《农学学报》2020,36(7):151-157
通过构建经济承载力、土地承载力、可供水资源承载力、建设用地承载力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模型来综合测度研究区五市理论城镇化发展水平,从而与实际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银川市与石嘴山市实际城镇化发展水平大于理论城镇化发展水平,且城市人口潜力指数大,具有吸纳外来人口的能力;(2)吴忠市、中卫市和固原市实际城镇化水平小于理论城镇化水平,城镇化发展水平偏低,且人口潜力指数较小,不具备吸纳外来人口的能力。以此为依据,从而为不同人口密度等级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1)对于人口极密集区与密集区,一方面应加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另一方面加强政府引导作用,推动人口市民化进程与城市空间协调发展;(2)对于人口中等区,一方面,加强中心城市的拉力作用,另一方面,创造农村推力作用,着力解决城镇化过程中流动人口的“后顾之忧”;(3)对于人口稀少与极稀区,一方面应鼓励就地城镇化,另一方面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本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0.
探讨不同生态环境基础和产业条件下的水土流失原因,可为宁夏水土流失分区治理提供理论支持。运用空间叠置、专家集成和系统聚类等定性和定量方法,从水源涵养、防治土壤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3个方面分析宁夏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同时评价产业结构对宁夏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将全区分为水土保持重要地区、中等重要地区和不重要地区。结果表明:水土保持重要地区应注意改变不合理的耕作和工矿开发方式;中等重要地区则应协调好绿洲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不重要地区产业结构对水土保持的综合影响不显著,但是由于生态环境基础较差,应当注意控制人口增长、积极实施产业转型和加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