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1篇
综合类   3篇
园艺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化肥氮磷优化减施对水稻产量和田面水氮磷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讨氮(N)、磷(P)减量对降低稻田养分地表径流损失风险的影响,以毛里湖稻区为研究对象,连续两年(2016—2017年)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化肥氮磷优化减施对水稻产量和生长期内田面水N、P动态变化特征及径流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施肥处理(CF)和有机替代20%化肥N处理(0.8FN+0.2ON)稻田田面水总氮(TN)、NH_4~+-N和总磷(TP)浓度在施肥后迅速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而控释氮肥减N处理能有效减缓N素释放速度,田面水N素流失量远低于CF处理,且磷肥减量处理TP流失量低于CF处理。与CF处理相比,控释氮肥减N 20%(0.8N)和控释氮肥+过磷酸钙减量20%(0.8NP)处理水稻两年平均分别增产5.55%、3.22%,N素累积量分别提高19.01%、13.66%,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显著提高31.94%、28.83%,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47.52%、33.75%,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95.30%、73.31%。0.8NP处理较0.8N处理水稻磷肥偏生产力两年平均显著提高22.08%,而0.8FN+0.2ON处理较CF处理P素累积量和磷肥吸收利用率分别降低11.14%、36.04%。总体而言,控释氮肥与磷肥减量既保证高产稳产,又有效降低稻田施肥初期N、P径流损失风险。在综合考虑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和控制农田面源污染的前提下,可采用控释氮肥减量的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2.
天麻与板栗间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伏牛山南坡深山区板栗栽培多是群众利用野生茅栗树就地改接建园,干高、冠大,果、材兼用,几近乔林作业.由于立地条件差、缺乏规划、零星分散、管理粗放、望天收,平均产量仅有30~40kg/667m2、收入150元左右,扣除收、打投入,所获不多.为了提高种植板栗的经济效益,西峡县林业局把微生物技术引入林业生产,利用天麻、蜜环菌喜凉爽、湿润的森林环境这一特性,进行天麻、板栗间作栽培--板栗林下种天麻.让板栗林分创造适宜天麻生长的森林小气候;让种天麻挖穴垦抚土壤、保墒及控制水土流失,林地枯落物、腐朽菌材通过细菌的分解和雨水的淋溶,熟化母岩、增加土壤养分.间作扩大了复种指数,优势互补,合理开发、利用了森林资源,可额外获得天麻的收益,增加了林地收入.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3.
伏牛山南坡深山区板栗栽培多是群众利用野生茅栗树就地改接建园,干高、冠大,果、材兼用,几近乔林作业。由于立地条件差、缺乏规划、零星分散、管理粗放、望天收,平均产量仅有30-40千艏、收入150元左右,扣除收、打投入,所获不多。为了提岛种植板栗的经济效益,西峡县林业局把微生物技术投入林业生产,利用天麻、蜜环菌喜凉爽、湿润的森林环境这一特性,进行天麻、板栗间作栽培——板栗林下种天麻。  相似文献   
4.
我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趋于恶化,尤其是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受污染的土壤面积呈明显扩大之势。土壤污染主要来自于污水灌溉、大气污染物沉降、无序堆放的固体废弃物及生活垃圾和不合理的农业生产过程等。耕地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治理的艰难性,以及趋向多源性和复杂性等特点。综述了我国耕地土壤污染的现状和主要的污染物来源,并分析了耕地土壤污染的主要特点,最后提出了在制定防治耕地土壤污染政策措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期为我国耕地土壤环境的改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1 选择间作林地 选海拔 4 0 0~ 15 0 0m ,阴坡 ,中、下位 ,坡度 10~ 2 5° ,树龄 10年以上 ,胸径 10cm以上的中、成熟林 ,密度 5 0 0~ 6 0 0株 /hm2 ,郁闭度 0 7~0 9,森林小气候明显的板栗林地。土壤为黄棕壤至棕壤土 ,局部土层厚 4 0cm以上 ,土质以粗砂土或砂质壤土为好 ,pH值 5 5~ 6。种植穴距树干 1m外、土层厚处 ,穴规格 70cm× 70cm ,35cm深 ,种两层 (根据林地条件 ,穴可大可小 ,土层薄只种一层 )。2 选菌材 菌材选直径 5~ 10cm的板栗、茅栗、栓皮栎、麻栎等栎类新伐带皮木材 ,晾晒 15~ 2 0d(抑制生命力 )后截成长 5 0c…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