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4篇
综合类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未利用地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途径。选择坡度、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耕作便利度等5项影响较大的因子作为参评因素,在GIS软件的支持下,采用基于局部惩罚型变权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河北省昌黎县未利用地宜耕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勉强适宜及不适宜开发为耕地的未利用地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28.69%、29.48%、24.36%、17.48%。对河北省昌黎县未利用地宜耕性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合理的开发建议,以期为昌黎县耕地后备资源合理开发的区域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人口、耕地和粮食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当今社会的关注热点。以沧州市为研究对象,应用协调度函数模型对沧州市14个县(市)的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协调发展度进行综合评价,以确定和识别沧州市2003—2012年该系统的演进态势,研究分析了各区域协调发展关系的时空变异。结果表明:沧州市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不高,协调发展度D值约为0.52,处于基本协调水平。从时间序列上看,沧州市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呈波动起伏变化,无明显规律可循,但总体上呈上升态势。所辖14个县(市)由2003年的以极不协调为主发展为2012年以比较协调和高度协调为主。从空间分布来看,沧州市所辖14个县(市)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及年平均增长率均存在显著差异,吴桥县协调发展水平在沧州市始终最高,海兴县最低,协调发展度平均增长率青县最高,为8.60%;吴桥县最低,为0.33%。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出西南部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再次,东部最低。研究为制定区域粮食安全预警机制,制定差异化三农政策,推动区域内各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均衡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应用协调度函数模型对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2000—2011年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协调度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各区域协调度的时空变异。结果表明,河北省11个地级市人口-耕地-粮食协调水平总体不高,处于基本协调水平。从时间序列上看,2000—2011年各市协调度C值随着时间的延续呈波状起伏变化,协调关系稳定性较差;从空间序列上看,协调度等级在地域上呈不规则分布,地域差异不明显。该研究结果可为河北省人口-耕地-粮食协调关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青龙满族自治县为例,依据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重点从地块平均面积大小、地块形状的规则度以及地块分布方面选取平均地块面积、边界密度、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和聚集度4个指标,借助数理统计方法和GIS技术对研究区耕地细碎化程度进行测算分级,并应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研究区耕地细碎化综合指数与坡度、距村落距离、距河流距离、距道路距离之间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青龙满族自治县耕地细碎化以中度细碎化和重度细碎化为主,占比分别为45.18%,49.19%;距村落距离、距道路距离与耕地细碎化程度呈负相关关系,距河流距离、坡度与耕地细碎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各影响因素影响度都表现出了显著的空间非平稳性,且在空间上波动较大。研究所得结论对耕地规模化经营和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北省作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区,研究其生态功能区划能为河北省今后的产业布局及其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科学的理论依据。从河北省实际的生态环境特征出发,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综合分析等手段对河北省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进行了分析评价。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背景下,采用自上而下法、叠加法、主导标志法、聚类分析等方法,将河北省分为7个生态区、20个生态亚区、33个生态功能区,并分别提出了各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建设与发展方向。为实现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协调发展,明确生态保护与产业转移区域以及各功能区的生态定位和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太行山深山区农村居民点的地形分异特征,以河北省阜平县为例,选取了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平面变率、剖面变率6个地形因子,通过区位熵指数反映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优势地形位,运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反映各地形因素不同分级梯度上居民点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采用信息熵进一步分析农村居民点在各地形因素上的有序程度。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在100~300 m以及300~500 m,坡度为0°~2°、2°~6°和6°~15°,坡向在平面、东北、东、东南和南向,地形起伏度在0~30 m,平面变率在20°以上,剖面变率在0°~5°内的区域为农村居民点在各地形因子上的优势地形位;平面变率各分级梯度上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属于绝对均匀型,坡向、地形起伏度和剖面变率属于比较均匀型,而在坡度和高程上则属于分布悬殊型;农村居民点在地形起伏度、高程和坡度上的分布较为有序;优劣势地形位越明显的地形因素上,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越集中,有序度也越高。从区位特征及内在结构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为山区农村居民点的布局优化提供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7.
为了充分了解保定市耕地生态安全状况,以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建了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可拓优度评价模型对2003—2012年保定市的耕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3—2012年,保定市耕地生态安全水平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并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位于保定市西北部山区的涞源县,东部地区的高碑店市、容城县和东南部地区的高阳县、博野县、蠡县以及位于保定市西南部的望都县等县(市)耕地生态安全水平较高;位于保定市中部地区的清苑县、满城县、徐水县和南部地区的定州市、曲阳县耕地生态安全水平较低;位于保定市西北部地区的涞水县、北部的涿州市和西南部地区的顺平县、唐县、阜平县耕地生态安全水平波动较大,且在整个评价期内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