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5篇
综合类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水池是土地整治工程中广泛应用的蓄水设施。为适应地质条件和降低成本,结合工程实例,水池建造正朝着新结构和新材料的设计方向发展。对多层复合结构水池在结构设计、施工工艺、防渗材料及性能方面对比钢筋混凝土水池进行初步分析研究,了解新型复合结构水池设计的优点和局限性,以及新型防渗材料应用的创新性,为今后不同地质条件和要求下蓄水设施的设计与施工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将研究区耕地分等的基础上,构建了粮食作物成本-收益模型,并提出了减施化肥处理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结果表明,以经济等为依据进行研究区减施化肥生态补偿耕地等级的划分是合理的;经测算,研究区3种粮食作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减半施肥、不施肥处理的补偿标准分别为-4 955.0、3 181.2、9 209.6万元/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处理不但减少了施肥量,而且增加了农户收入,应加大推广力度;生态补偿标准主要受耕地等级、投入-产出水平及种植制度的影响;研究区右所镇的种植结构相对合理,牛街乡农业种植效益较低,需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  相似文献   
3.
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企业土地复垦质量控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土地复垦条例》《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的要求,采用遥感影像解译、实地监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复垦团队1986—2016年在平朔矿区长期试验示范、跟踪监测评价的成果,旨在建立符合地域特色、具有可操作性的煤矿企业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分析矿区1986、1996、2000、2004、2009、2013年的土地利用变化,以及18个典型耕地、林地、草地土壤剖面的土壤环境质量和土壤肥力指标。结果表明,地貌重塑是复垦土地质量的基础,土壤重构是复垦土地质量的核心,植被重建是复垦土地质量的保障。土地复垦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是:地貌稳定系数≥1.3,土壤侵蚀模数≤1000 t·km~(-2)·a~(-1),控制在黄土区允许的土壤侵蚀量范围内,耕地面积比例占60%左右、林草用地面积占30%左右,海拔高程不超过1500 m;土壤污染物含量达到《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p H7.5),耕地和林草地的有效土层厚度不小于120 cm和60 cm,容重1.2~1.4 g·cm~(-3),pH值7.0~8.5,有机质含量不低于10.0 g·kg~(-1);选择先锋植物与适生植物,进行草、灌、乔不同复垦模式的合理配置,形成有效控制地表径流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  相似文献   
4.
曾维军      付朝书  张耿杰    张川    廖丽君    刘淑霞    陈镜宇    樊凯    余建新     《水土保持研究》2017,24(2):246-251
合理利用耕地资源的首要问题是明确耕地利用现状,掌握其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以云南省129个县的农用地分等省级数据为基础,结合该省生态环境现状分区成果,分析了全省耕地经济等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云南省耕地经济等呈典型偏正态分布,以1~5等为主,占比高达92.39%;优区内耕地面积分布随经济等的提高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他生态环境分区耕地经济等均呈偏正态分布。(2)云南省耕地经济等总体水平偏低,其平均等为2.9等。中区耕地平均经济等最高,为3.2等;劣区最低,为2.2等;优等地平均经济等最高,为10.7等;低等地最低,为2.0等。各生态环境分区耕地质量等级平均等发展趋势与全省平均等一致。(3)云南省耕地以中、低等地为主,所占比例高达95.96%。其中劣区主要分布低等地,占比高达92.66%;优等地、高等地主要分布在中区及良区,占比分别为71.2%和74.9%;中等地在生态环境分区分布相对均匀。研究成果对优化耕地布局、提升耕地质量和保护耕地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耕地利用等别与生态环境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掌握云南省耕地利用的等别及其空间分布情况,对于制定适合该省耕地质量保护和土地利用决策有重大意义。以云南省129个县的农用地分等省级成果为基础,结合该省的生态环境现状分区成果,分析了全省耕地利用等别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耕地利用等别范围为1—16等,平均等4.4等,总体来看,等别偏低。生态环境优区耕地利用等别范围是1—14等,平均等3.9等;良区耕地等别范围是1—16等,平均等4.8等;中区耕地等别范围是1—15等,平均等4.8等;差区耕地等别范围是1—13等,平均等4.4等;劣区耕地等别范围是1—15等,平均等3.4等。全省中、低等耕地的面积最多,集中在中区和差区,对全省耕地的平均利用等影响最大。对该研究为制定云南省耕地空间优化布局和质量提升,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复垦农用地为研究对象,以原地貌未受损农用地和排土场未复垦地作为对照,共选择18个样地,对比研究复垦农用地、未复垦地及原地貌未受损农用地的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pH值、有机质、全氮、全钾、有效磷、速效钾的差异,揭示复垦农用地土壤重构的过程及变异的规律。结果表明:(1)复垦农用地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pH值、全钾、有效磷、速效钾的均值都略高于未受损农用地;而复垦农用地有机质、全氮的均值都略低于未受损农用地。(2)复垦农用地和未受损农用地在0-10cm的土壤容重及pH值均略低于10~20cm土层;0~10cm的土壤肥力指标均值略高于10~20em土层。(3)在0~10cm土层,复垦耕地和复垦林地的相关土壤理化性质要优于未受损耕地;在10—20cm,复垦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基本上优于未受损耕地。(4)复垦13年的耕地土壤容重、速效钾与未受损耕地差异不显著;复垦22年林地的单个土壤理化指标基本上优于复垦19年林地,复垦19年林地的单个土壤理化指标基本上优于未受损林地。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正在开展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而土地复垦规划作为土地整治规划的重要内容,因损毁土地基数不清、复垦潜力评价方法单一、复垦目标确定不够科学等问题严重影响土地复垦规划编制的科学性。该文采用统计分析法、典型调查法、实证分析法和类比法,结合山西省的具体情况,将损毁土地划分为煤炭、金属、砖瓦窑、公路、铁路、水利水电、自然灾毁7个类型,具体采用单位产量损毁系数测算法、典型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测算损毁土地面积、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进行复垦适宜性评价、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确定复垦目标。研究表明:山西省各类型损毁土地基数5.06×105 hm2,待复垦损毁土地3.51×105 hm2,损毁土地可复垦耕地潜力1.55×105 hm2,规划期内确定土地复垦总目标3.0×104 hm2。基于省级土地整治规划中损毁土地测算、复垦潜力评价及复垦目标确定的方法体系的探索,可为土地整治规划中复垦规划的编制、实施、监管和评价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系统工程和统计学理论的中国土地整治体系框架构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对土地整治工作提出新要求,亟需土地整治体系顶层设计的指引。该文结合国内外土地整治体系的研究现状,在分析现有土地整治体系和土地科学体系在内容组成、侧重点和框架层次等差异的基础上,从人类对土地利用和认知的逻辑思维过程出发,将土地整治体系划分为土地整治核心层、土地整治配套层和土地整治准则层3个层次,具体包括技术体系、理论体系、学科体系、管理体系、文化体系和法制体系等6个部分。依据系统工程理论和统计学理论,提出了土地整治体系框架的构建方法和基本原则,并构建了土地整治体系框架。该体系具有系统性、开创性和引导性3个特点,完善了土地整治体系,形成一个相对系统、科学的体系框架,对中国土地整治事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山西平朔露天矿区复垦农用地表层土壤质量差异对比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以复垦农用地为研究对象,以原地貌未受损农用地和排土场未复垦地作为对照,共选择18个样地,对比研究复垦农用地、未复垦地及原地貌未受损农用地的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pH值、有机质、全氮、全钾、有效磷、速效钾的差异,揭示复垦农用地土壤重构的过程及变异的规律。结果表明:(1)复垦农用地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pH值、全钾、有效磷、速效钾的均值都略高于未受损农用地;而复垦农用地有机质、全氮的均值都略低于未受损农用地。(2)复垦农用地和未受损农用地在0~10 cm的土壤容重及pH值均略低于10~20 cm土层;0~10 cm的土壤肥力指标均值略高于10~20 cm土层。(3)在0~10 cm土层,复垦耕地和复垦林地的相关土壤理化性质要优于未受损耕地;在10~20 cm,复垦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基本上优于未受损耕地。(4)复垦13年的耕地土壤容重、速效钾与未受损耕地差异不显著;复垦22年林地的单个土壤理化指标基本上优于复垦19年林地,复垦19年林地的单个土壤理化指标基本上优于未受损林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