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6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太湖地区大棚菜地土壤养分与地下水水质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和评价太湖地区大棚菜地土壤肥力及其周边地下水硝酸盐和氨氮含量状况,以直湖港小流域为研究区域,采集大棚和露天菜地土样192和54个,浅层地下水样26和10个,分析土壤速效养分、全氮和有机质含量,土壤pH和EC值,地下水硝酸盐和氨氮含量。结果表明,直湖港小流域大棚菜地耕层土壤速效氮含量为279 mg/kg,是露天菜地的2.6倍。大棚菜地耕层土壤速效磷、钾含量分别为188 mg/kg和203 mg/kg,与露天菜地无显著差异。大棚菜地耕层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均高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的最高标准,且氮磷钾养分表聚严重。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为13/kg;大棚菜地耕层土壤pH值为5.6呈弱酸性,37%的该区大棚菜地种植面积土壤pH值低于作物生理障碍的临界值,该区16.4%的大棚蔬菜种植面积土壤EC值超过作物生育障碍临界值。参照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评价,结果表明,直湖港小流域大棚菜地周边浅层地下水硝酸盐超标率为35%,氨氮超标率为8%。  相似文献   
2.
研究生物质炭的稳定性是理解其土壤固碳功能的基础。以水稻为原料在两种温度(300 ℃和500 ℃)制备生物质炭,利用13C稳定同位素技术,通过182 d的野外原位试验,比较两种生物质炭在榉树人工林土壤中的稳定性。整个培养期间,300 ℃和500 ℃生物质炭的累积分解量分别为10.5和3.65 g·m–2。双指数模型拟合的结果显示,300 ℃和500 ℃生物质炭的难分解碳库的平均停留时间分别为99.8 a和302 a。300 ℃生物质炭的分解速率与土壤表层温度显著正相关(P = 0.034,r = 0.417,n = 26),而500 ℃生物质炭的相关性不显著(P = 0.549,r = 0.123,n =26),表明土壤温度对生物质炭稳定性的影响因制备温度而异。野外原位试验表明500 ℃生物质炭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为深入探讨生物质炭的稳定性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
徐麦30小麦新品种,具有高产、多抗等优点,具有很好的栽培推广价值。基于此,对徐麦30这一小麦新品种的栽培技术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研究生物质炭的稳定性是理解其土壤固碳功能的基础。以水稻为原料在两种温度(300 ℃和500 ℃)制备生物质炭,利用13C稳定同位素技术,通过182 d的野外原位实验,比较两种生物质炭在榉树人工林土壤中的稳定性。整个培养期间,300 ℃和500 ℃生物质炭的累积分解量分别为10.5和3.65 g·m-2。双指数模型拟合的结果显示,300 ℃和500 ℃生物质炭的难分解碳库的平均停留时间分别为99.8 a和302 a。300 ℃生物质炭的分解速率与土壤表层温度显著正相关(P = 0.034,r = 0.417,n = 26),而500 ℃生物质炭的相关性不显著(P = 0.549,r = 0.123,n =26),表明土壤温度对生物质炭稳定性的影响因制备温度而异。野外原位实验表明500 ℃生物质炭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为深入探讨生物质炭的稳定性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
农产品的质量问题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活,随社会的进步,农产品安全管理水平也得到了大幅的提升,但药物残留等现象时有发生,为食品安全敲响了警钟。基于此,对农产品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便能为农产品市场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太湖流域农村地区典型村镇土壤养分和水体污染现状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了解和评价当前太湖流域农村地区典型村镇土壤养分和水体污染现状,本文以宜兴市周铁镇和万石镇农村地区为研究区域,分别采集土壤样品60个,水体样品79个,分析其土壤中氮磷的含量以及水体中化学需氧量和氮磷的含量。结果表明:宜兴市农村地区菜地和果园土壤中氮和磷含量过高,养分流失风险最大;其次为麦地土壤;而林地土壤样品中氮和磷含量较低,养分流失风险最小。当地农户在设施蔬菜大棚、果园和麦地中施用大量化肥是导致菜地、果园和麦地土壤氮、磷累积的主要原因。采集的水体样品中,地表河流水、养殖废水和田间沟渠水的污染物浓度变化较大。其中地表河流水的化学需氧量、铵态氮、总氮和总磷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7、1.7、3.8、0.27 mg/L。55个地表河流水样品中有10个处于V类水的标准,其余45个样品均为劣V类。  相似文献   
7.
卢伟伟  施卫明 《土壤学报》2012,49(6):1120-1127
以太湖地区的湖白土和乌栅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15N 示踪实验研究了低浓度废水灌溉对土壤异化硝酸根还原为铵(DNRA)的影响。乌栅土DNRA速率和相对潜势分别为0.68 ~ 0.79 mg N kg-1干土 天-1和34.61 ~ 44.45%;湖白土DNRA速率和相对潜势分别为1.14 ~ 1.41 mg N kg-1干土 天-1和54.24 ~ 106.70%。低浓度废水对2种土壤的DNRA速率均影响不大;低浓度废水对湖白土DNRA相对潜势影响不大而明显降低了乌栅土DNRA相对潜势。相关分析表明,土壤DNRA相对潜势与培养开始(r = 0.836,p < 0.05,n = 6)和结束(r = 0.936,p < 0.01,n = 6)时的土壤溶解有机碳 / 硝态氮(DOC / NO3-N)均显著正相关,而与培养始末土壤Eh和DOC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太湖地区乌栅土具有较高的DNRA潜势,实践上有可能通过调控DNRA过程实现保持土壤氮素而减少农田氮损失的目的;尾水灌溉主要通过改变土壤DOC / NO3-N而影响DNRA对NO3-异化还原的贡献且其影响因土壤类型而异。  相似文献   
8.
稳定同位素技术是研究土壤元素循环的重要技术手段。本实验研究了同位素标记后的停留时间对水稻地上和地下部分及利用其制备的生物质炭的13C丰度(δ13C)和15N丰度(δ15N)的影响,为深入研究生物质炭对土壤碳、氮过程的影响提供基础。研究以水稻为材料,利用15N-尿素叶面喷施和13C-CO2脉冲标记的方法对水稻进行了15N和13C双标记,15N标记结束后设置4 h、6 h和24 h三个停留时间,将标记后的水稻分为地上和地下部分,分别在300 °C和500 °C下制备成生物质炭,利用同位素质谱仪测定水稻及其生物质炭的δ13C和δ15N。结果表明,随着停留时间的延长,水稻地上部分的δ13C由872‰逐渐降低至578‰,而地下部分的δ13C由226‰逐渐升高至869‰。与δ13C不同,水稻地上部分δ15N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停留时间6 h时δ15N最大(1764‰),而地下部分的δ15N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整体而言,与水稻原料相比,生物质炭的δ13C和δ15N分别降低了52.1%和15.9%。而且,生物质炭的δ13C和δ15N均在停留时间为24 h时最高,300 °C生物质炭表现的更加明显。随着停留时间的延长,300 °C生物质炭的热水可提取有机碳的δ13C比残留固体的δ13C降低的比例由4.14%提高到11.0%,而对于500 °C生物质炭则由32.3%降低到18.9%,表明延长停留时间分别降低和提高了300 °C和500 °C生物质炭的13C均匀性。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标记后的停留时间对水稻δ13C和δ15N的影响不同,并且这种影响没有延续至生物质炭,停留时间和制备温度共同影响水稻生物质炭的13C均匀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