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微生物制剂包衣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培养皿和盆栽试验研究一种微生物制剂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种子包衣后对其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过程的影响。试验设2个处理,微生物制剂包衣(MIC)和未包衣(CK)。通过培养皿萌发试验,研究该微生物制剂包衣对冬小麦发芽性状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研究该微生物制剂包衣对冬小麦茎蘖、叶、根生长发育、光合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培养皿萌发试验发现:MIC的芽长、单株根数、单株最长根长和根系TTC还原强度都显著高于CK。盆栽试验发现:1在出苗、越冬前、起身和灌浆期,MIC茎蘖数都高于CK;2在越冬前、开花、灌浆和灌浆末期,MIC绿叶面积都显著高于CK,MIC完全落黄日期比CK推迟3d;3在拔节期和开花期,MIC根系TTC还原强度都显著高于CK;4在旗叶开始衰老的灌浆末期,MIC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和光合速率(An)都显著高于CK;5MIC千粒重、穗数、子粒产量比CK分别提高37.3%、5.1%、28.9%,MIC穗粒数平均值(32.1)比CK(35.5)略有减少;6MIC地上干物质产量显著高于CK,而收获指数没有显著差异。综合分析得出结论:1对冬小麦种子进行该微生物制剂的包衣能促进冬小麦萌发、提高根系活性、促进分蘖成穗、扩大绿叶面积、延缓叶片衰老、延长灌浆时间、提高子粒产量;2该微生物制剂提高冬小麦产量的主要作用机理是:通过促进萌发出苗,提高有效分蘖,获得较高穗数(库);通过提高根茎叶营养生长并延迟衰老,扩大"源",增强灌浆。  相似文献   
2.
根据我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运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等方法,系统梳理了美国、加拿大、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公园建立实践,对山东省建立国家公园布局进行了初步探讨,为山东省建立以国家公园体系为主的自然资源保护区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涡度相关通量观测系统对山东禹城冬小麦农田碳通量进行11年(2003—2013年)连续观测,定义该11年内灌浆期日最高气温(Ta_max)的第95百分位数(30.58℃)为极端高温(EH)阈值。选择2004年和2012年中两个典型EH日和非极端高温(non-EH)日,对比分析EH对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白天)的影响特征与机理。结果表明:2004年EH日Ta_max比non-EH日高3.10℃,白天NEP总量低3.25 mg(CO2)?m?2?s?1,降低比率19.77%;2012年EH日Ta_max比non-EH日高3.17℃,白天NEP总量低6.04 mg(CO2)?m?2?s?1,降低比率19.17%。两年中,EH日与non-EH日的光合有效辐射(PAR)与NEP均呈显著二次曲线关系,但在PAR1 000μmol?m?2?s?1时段(该时段NEP总量占白天NEP总量的52.31%以上)则没有显著相关关系。随着PAR的增强,EH日和non-EH日的NEP差距有扩大趋势;在PAR1 000μmol?m?2?s?1时段,两者差异显著。无论全天还是仅PAR1 000μmol?m?2?s?1时段,空气相对湿度(RH)与NEP均没有显著相关关系。在4个观测日中,0~20 cm土壤含水量(SWC)均为田间持水量的80%左右,在冬小麦灌浆期适宜的土壤含水量范围内,对冠层碳同化无抑制作用。从全天看,EH日和non-EH日的气温(Ta)与NEP相关性均不显著,但在PAR1 000μmol?m?2?s?1时段,Ta与NEP则有显著负相关关系,Ta上升1℃,NEP降低7.28%~9.53%(2004年)和6.94%~10.42%(2012年)。因此华北平原冬小麦灌浆期极端高温(30.58℃)对冠层碳同化有显著抑制作用,在EH日,Ta对NEP抑制的贡献率为59%~83%,Ta升高1℃,白天NEP总量降低6.05%~6.37%。  相似文献   
4.
刘金秋 《花卉》2020,(4):190-191
育苗和育种技术是进行造林工程的基础和前提,通过育苗技术的研究,以提升苗木整体的质量和成活率,是未来一阶段,影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从育种苗采集,插条甄别和田间管理等多个方面论述了林业扦插育苗技术的关键技术要点,并探讨了容器育苗技术、分植技术等其他育种技术。  相似文献   
5.
团聚体对有机碳的物理保护是土壤碳固存的重要机制。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东缘灌丛化草地和未灌丛化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Cambardella与Elliott湿筛法和沉降虹吸法分离和提取团聚体,测定了灌丛化草地和未灌丛化草地中土壤团聚体含量,分析了团聚体稳定性、不同形态铁铝氧化物的分异及铁铝氧化物与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结果显示:灌丛化显著降低了<0.053 mm微团聚体含量(P<0.05),对团聚体稳定性没有显著影响(P>0.05);灌丛化显著增加了>0.25 mm大团聚体内游离态铝的含量(Ald的含量增加了14.09%)(P<0.05)和<0.25 mm微团聚体内游离态铁铝的含量(Fed、Ald的含量分别增加了9.75%和15.31%)(P<0.05),显著降低了<0.25 mm微团聚体内络合态铁铝的含量(Fep、Alp的含量分别降低了31.03%和9.41%)(P<0.05)。通过增强回归树分析,游离态铁铝氧化物对团聚体稳定性的作用最强,络合态铝氧化物对团聚体稳定性作用最弱。表明灌丛化有助于增强团聚体的稳定,促进土壤有机碳的固存。  相似文献   
6.
外施GA、MeJA、IAA、SA和KT对番茄表皮毛发生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金秋  陈凯  张珍珠  陈秀玲  王傲雪 《园艺学报》2016,43(11):2151-2060
以番茄品种‘大量5号’和多茸毛突变品系‘3-071’为试材,通过喷施外源GA、MeJA、IAA、SA、KT处理幼苗,每3d 1次,取样进行内源激素测定和体视显微镜观察,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及不同浓度对番茄表皮毛密度及类型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各浓度梯度GA、MeJA和IAA均提高了两种番茄内源GA、MeJA、IAA含量,降低了SA、KT含量,同时番茄表皮毛Ⅳ、Ⅵ型显著增加。其中0.350 mg·L~(-1) GA、0.020 mg·L~(-1) Me JA处理对Ⅳ型表皮毛促进效果最显著;35.000 mg·L~(-1) GA、0.200mg·L~(-1) Me JA处理对Ⅵ型表皮毛促进效果最显著。各浓度IAA对两种番茄品种Ⅳ、Ⅵ型表皮毛发生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外源KT促进内源SA、KT合成,抑制GA、MeJA、IAA的合成,对Ⅰ、Ⅳ型表皮毛发生有极显著的促进作用,对Ⅵ型表皮毛的发生有抑制作用,其中21.300 mg·L~(-1) KT对两种番茄对Ⅰ、Ⅳ、Ⅵ型表皮毛作用效果最显著。外源SA降低内源GA、MeJA、IAA含量,提高内源SA、KT含量。喷施SA对番茄Ⅰ、Ⅳ、Ⅵ型表皮毛发生有显著抑制作用,其中1.500 mg·L~(-1) SA处理抑制作用最显著。据此推测,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影响各内源激素的含量,从而调控番茄表皮毛发生。  相似文献   
7.
草地灌丛化过程中植被优势群落类型的转变会通过凋落物及根系分泌物的数量和性质差异影响土壤有机碳(SOC)组分。为探索高寒草地土壤不同活性有机碳组分对灌木侵入的响应,本研究采用Stewart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方法,将青藏高原东缘四种典型灌丛化草地以及未灌丛化草地土壤有机碳分为游离态活性有机碳(nonprotected organic carbon,Non-C)、物理保护态有机碳(physically-protected organic carbon,Phy-C)、化学保护态有机碳(chemically-protected organic carbon,Che-C)和生物化学保护态有机碳(biochemically-protected organic carbon,Bio-C),分析不同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灌木侵入对高寒草地表层土壤(0~10 cm)SOC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但不同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有所分异。高山绣线菊(Spiraea alpina)和窄叶鲜卑花(Sibiraea angustata)灌木侵入降低了土壤Non-C和Bio-C组分(P<0.05);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灌木侵入降低了土壤Non-C组分(P<0.05);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灌木侵入降低了土壤Phy-C和Che-C组分(P<0.05),而提高了土壤Bio-C组分含量(P<0.05)。(2)未灌丛化草地和灌丛化样地土壤均以Non-C组分为主,其次是稳定态有机碳库(Che-C和Bio-C),而Phy-C占比最少。(3)土壤黏粒和全氮是影响高寒灌丛化草地土壤不同活性有机碳组分的主要因素,解释度共达51.2%。高寒草地灌木侵入过程中,灌木种类对不同活性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影响不一致,灌丛化草地和未灌丛化草地土壤表层均以Non-C为主,因此在外界扰动的情况下,该地区的有机碳库可能成为碳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