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3篇
  3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3篇
园艺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调查了和田主要甜瓜产区施肥现状,分析其存在问题,为甜瓜优质高效生产提供数据支撑。选择墨玉、皮山、民丰及和田4个甜瓜生产重点县区进行调查,对甜瓜栽培、肥料施用量、种植结构开展调研。调查发现,和田甜瓜主产区施肥中存在部分化肥施用过量与营养元素不平衡,有机肥施用量大但不优质等问题,建议研发适宜该区域甜瓜生产专用有机、无机复合肥,改善土壤肥力,提高该区域化肥利用率,促进甜瓜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不同磷肥类型和用量对设施辣椒产量、干物质累积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安徽设施辣椒磷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以“皖椒101”为供试作物,通过田间试验,以不施磷肥为对照(CK),设置普通磷酸二铵和聚氨酯包膜磷酸二铵2个磷肥类型,每个磷肥类型包括4个磷肥用量,分别为P2O5 30 kg/hm2(P30)、60 kg/hm2(P60)、90 kg/hm2 (P90)、120 kg/hm2(P120),共9个处理,主要研究了辣椒产量、干物质累积、磷素吸收和磷肥利用率等对不同磷肥类型和用量的响应。结果表明,施用普通磷酸二铵条件下,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辣椒产量、茎、叶、果实的干物质和磷素的累积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均以P120处理为最高;施用聚氨酯包膜磷酸二铵条件下,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辣椒产量、叶、果实的干物质和磷素的累积量呈现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均以P90处理为最高。在P30和P90条件下,施用聚氨酯包膜磷酸二铵较普通磷酸二铵显著增产10.1%和7.8%;在P30和P60条件下,与普通磷酸二铵相比,施用聚氨酯包膜磷酸二铵可分别显著增加辣椒的果实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10.1%、26.6%和6.7%、18.8%,增加果实和地上部磷素吸收13.9%、27.0%和10.6%、21.9%,提高磷肥利用率11.5%和13.8%,增加磷肥农学利用率43.7%和32.0%,提高磷肥偏生产力10.1%和9.4%。本研究条件下,聚氨酯包膜磷酸二铵能促进辣椒生长发育,提高磷素的利用率,该地区最佳包膜磷酸二铵施用量为P2O5 86.9 kg/hm2。  相似文献   
3.
通过设施大棚辣椒盆栽试验,设置不施氮肥(CK)、铵态氮与硝态氮的氮质量比分别为0:100(A0N100)、25:75(A25N75)、50:50(A50N50)、100:0(A100N0)5个处理,研究不同铵硝态氮配比对辣椒产量、养分积累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不同铵硝配比处理增加了辣椒的果实数、鲜果...  相似文献   
4.
施用不同配比生物炭对橡胶树根系生长的短期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探讨施用4种用量的生物炭对橡胶根系短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物炭用量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和pH呈增加趋势,而容重呈下降趋势;施用不同用量生物炭处理对橡胶树根重、根长、根面积和根体积的影响各异,与对照相比,生物炭低配比(1%)和高配比(10%和15%)的施用量短期内对橡胶树根鲜重、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均无显著影响,而施用配比含量为5%的生物炭处理短期内显著提高了橡胶树根鲜重、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同时,不同施用量生物炭处理的橡胶树吸收根占总根重的比例介于64.8%~76.1%之间。综上所述,施用配比含量为5%的生物炭可在短期内显著促进橡胶根系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肥西县肥料使用定点30农户一季稻生产施肥情况多年调查与统计分析,了解肥西一季稻化肥施用量、施肥品种、施肥时期及施肥方法等动态趋势,摸索水稻化肥减量增效的技术推广成效。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配方肥配施锌肥和硫肥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安徽省小麦主产区宿州的西二铺村和湖町村分别设置了农民习惯施肥(CK)处理、配方肥处理、配方肥分别配施锌肥和硫肥处理以及同时配施锌肥和硫肥处理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配方肥显著增加了小麦产量,配方肥配施锌肥和硫肥进一步增加了小麦产量,进而提高小麦经济效益;同样,配方肥配施锌肥和硫肥提高了小麦氮、磷、钾肥偏生产力,平均增幅达到35.0%、107.0%、99.1%。配方肥配施锌肥和硫肥增加了籽粒锌和硫的积累量,对籽粒锌含量有一定促进作用,对籽粒硫含量影响不明显。不同处理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及其组分、淀粉含量及其组分差异均不显著,但增施锌肥和硫肥提高了小麦籽粒的谷醇比,降低了直支比,有利于小麦品质的提高。因此,在土壤锌和硫含量较低的地区,配方肥配施锌肥和硫肥能促进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为确定不同施肥时期橡胶树专用肥中聚丙烯酰胺最佳用量及其养分释放特性,利用间歇式性土柱淋溶试验,通过模拟海南省4、6、9月的降雨量,探究不同降雨量条件下聚丙烯酰胺对橡胶树专用肥养分淋出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降雨量条件下,橡胶树专用肥氮钾累积淋出量总体上均表现为随着聚丙烯酰胺用量增加而减少;6次淋溶结束时,模拟4、6、9月降雨量条件下添加6%聚丙烯酰胺橡胶树专用肥氮累积淋出量分别占总施氮量的22.88%、50.92%、59.04%,钾累积淋出量分别占总施钾量的35.38%、69.93%、68.81%,且均显著小于未添加聚丙烯酰胺的处理。可见,在不同橡胶树施肥时期,添加聚丙烯酰胺均可有效延缓橡胶树专用肥养分释放,减少养分淋失,且当聚丙烯酰胺用量为6%时橡胶树专用肥缓释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施用缓控释氮肥是降低稻田土壤氨挥发损失的常用措施之一。将缓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配施,可以解决水稻对氮素的需求与降低氮素损失之间的矛盾。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前提下,以减少稻田氨挥发损失、提高氮肥利用效率以及降低环境污染为目的,采用大田裂区试验的方法,设置不施氮肥和施氮量分别为60(N60)、120(N120)、180(N180)、240(N240)kg·hm-2 5个施氮水平,以及氮肥一次性施用(SF)及氮肥一基二追(TF)2种施肥方式,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及运筹模式对水稻田氨挥发、氮肥利用率以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方式和施氮量对水稻田氨挥发损失量影响显著,同一施氮方式下,稻田土壤氨挥发损失量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SF各处理氨挥发损失量为14.46~23.74 kg·hm-2,TF各处理的氨挥发损失量则为23.3~47.74 kg·hm-2,SF氨挥发损失量比TF降低37.9%~50.3%;氮肥施用方式显著影响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SF和TF的最大氮肥表观利用率均出现在N180,分别为50.02%和38.68%;低施氮量(N60)和高施氮量(N240)时,TF氮肥偏生产力高于SF,而施氮量为120(N120)kg·hm-2、180(N180)kg·hm-2时,SF比TF氮肥偏生产力分别高出3.32和5.58 kg·kg-1;施氮量极显著影响水稻的氮素吸收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SF和TF的最高产量分别出现在N180和N240,且SF高于TF,两者相差465.3 kg·hm-2。缓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配施一次性施肥可以有效降低稻田氨挥发损失,同时提升氮肥表观利用率和偏生产力,且能在施氮量较低的情况下获得较高产量,在水稻氮肥管理上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配方肥对小麦产量、肥料利用率和抗倒伏性的影响,在安徽省小麦主产区设置了农民习惯处理、配方肥处理、配方肥分别配施锌肥和硫肥处理及其同时配施锌肥和硫肥的处理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相比,5个配方肥处理增加了小麦产量;配方肥配施锌和硫肥提高了小麦氮、磷、钾肥偏生产力,平均增幅达9.6%、92.6%、54.1%;配方肥配施锌和硫肥降低了小麦的株高,提高了小麦的抗倒伏指数.  相似文献   
10.
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已经启动,为确保土壤有机质测定准确度的同时,提高其测定的效率、降低其测定 的技术难度也十分必要。采用不同学者确定的相同试验时间、不同试验温度条件下的烘箱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 进行对比研究,并分析其与油浴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差异。结果表明,在 130、150、180 ℃ 3 个恒温加热条件下,150 ℃恒温条件表现出更好的精密度、准确度和重现性;通过差异显著性分析,加热温度为 150 ℃的测定值与油 浴法测得的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值差异不显著;油浴加热法测定的土壤有机质含量(x)与烘箱加热法(150 ℃,30 min)测定的土壤有机质含量(y)呈极显著正相关,回归方程为 y = 1.0106x + 0.3418(r2 = 0.999>r0.01=0.661);油 浴法测定的土壤有机质标准差为 0.14 ~ 0.68 g/kg,相对标准偏差为 0.45% ~ 6.43%,而烘箱加热法测定的土壤有 机质标准差为 0.06 ~ 0.25 g/kg,相对标准偏差为 0.17% ~ 2.25%,表明烘箱加热法(150 ℃,30 min)测定土壤有 机质比油浴法的精确度更高,重现性更好。在 30 min 恒温保温条件下,烘箱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最优保温温度为 150 ℃,可以替代油浴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并且更加准确、快捷、绿色、高效、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