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4篇
综合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
1.
五寨县地处晋西北黄土丘陵区,降水较少,气候干旱,夏季炎热,冬季寒冷。该县以农业经济为主,农民人均收入较低,剩余劳力较多。根据该县气候条件及自然地理条件,仁用杏可作为区域首选经济林树种,既可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可谓一举多得。因此,培育仁用杏优良苗木是这项新型种植产业能否成功的关键。根据五寨县发展仁用杏种植产业的成功经验,现将仁用杏育苗建园技术介绍如下,供各地参考。  相似文献   
2.
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机制是通过改变农业资源利用的强度和方向来调控农业产业—资源系统的运行路径。根据人类需求目标的差异,将耦合机制划分为单一线型耦合机制、多维链型耦合机制、网型耦合机制3种类型。结果表明:近80年来,纸坊沟流域农业产业—资源系统先后经历了单一线型耦合机制和多维链型耦合机制的调控,系统目标由单一生产粮食为主的经济效益转化为生态、经济效益并重,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态势发生重大变化。但是,目前农业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农业产业—资源系统中的碳汇功能也未转化为经济效益等。因而,需要构建新的良性耦合机制——网型耦合机制,进而实现区域农业产业—资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退耕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区域生态坏境,而增加的林草资源并未得到相关产业的有效利用,退耕区农业产业—资源系统相悖态势存在,阻碍了该区农业的发展及经济水平的提高。从农户生计策略变迁视角研究了农业产业—资源系统的变化,可揭示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机制及其作用路径,进而有效促进农业产业—资源系统的良性耦合。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对退耕区域农户生计策略与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选取退耕区典型代表流域——纸坊沟流域进行了实证。结果表明:(1)农户是农业产业—资源耦合系统的动力源,农户生计策略与系统耦合机制互制互动,农户生计策略受制于所拥有的生计资本和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机制,系统耦合机制又服务于生计策略,二者的主要驱动要素是生计资本、国家政策和农户经营理念。(2)农户生计策略包括自然型生计策略、扩张型生计策略、多样化生计策略、集约化生计策略和迁移型生计策略,纸坊沟流域先后经历了前4种生计策略。其中,自然型生计策略与系统耦合机制协同一致,其他3种生计策略与系统耦合机制总体上相协调,但局部驱动要素间出现冲突。(3)目前纸坊沟流域仍是集约化生计策略,其主要问题是大量林草资源未得到利用,资源禀赋与国家政策未达到有效耦合。因此,需考虑农户的生计策略,建立良性耦合机制,尽量将生态效益与农户的经济效益相结合,促使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农业产业—资源优化耦合。  相似文献   
4.
草莓的常规育苗、组织培养是进行草莓快速繁殖的有效途径,但不适合一般种植户对草莓进行繁殖。该文介绍快速分株育苗法,可加速优良品种的繁殖,减少生产草莓苗的投资。  相似文献   
5.
针对现阶段县南沟流域因资源利用率低导致的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运行相悖等问题,在清洁发展机制(CDM)以及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按照县南沟流域可能发展路径(3种模式,7种情景)进行了系统优化。结果表明:农业产业—资源系统优化后,经济效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在碳汇产业发展模式和生态经济系统优化耦合发展模式的6种情景即碳汇产业融入系统后,生产要素配置发生了重要改变,经济效益得到了显著提升;随着城市化、人类对美好和健康生活需求的提升,建立在特色、低碳、高产、高效下的农业产业—资源耦合系统将成为发展的趋势;相比较而言,现状发展模式优化的结果,导致生态林面积大幅度减少,不符合相关政策确定的方向,因而仅仅是理论上分析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水土保持技术选择的主要驱动要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水土保持技术选择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的现实,采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查走访以及专家咨询等方法对水土保持技术选择的生态经济学背景进行了分析,并以典型流域——安塞县纸坊沟流域为例进行了实证,初步明确了水土保持技术与相关要素的耦合关系。(1)水土保持技术因水土流失的发生而产生,区域水土保持技术的选择和应用受到当时生态治理目标、国家宏观政策、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制约;(2)纸坊沟水土保持技术的选择和应用与其水土流失治理的3个时期相对应,1973—1985年、1986—1998年、1999年之后,分别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粮食需求,流域生态系统恢复;在解决温饱和发展的基础上,促使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恢复;生态修复和生态系统功能稳步提升,所采用的水土保持技术分别为:水土保持工程技术与水土保持耕作技术为主、水土保持工程技术及水土保持生物技术为主,并实施了配套的耕作技术、生物技术为主,以工程技术和耕作技术作为补充与配套的技术体系。(3)水土保持技术的成熟度、应用难度、区域潜在实施效果等相耦合,形成了区域水土保持技术选择与应用的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7.
文中基于1753份农户调研问卷,综合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中介效应分析方法,构建农户付费制度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提升效应及影响机制,并比较不同村庄、家庭的组群差异。研究表明,农户付费制度显著提高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绩效,且对近郊村、有补贴、务工距离近的农户家庭的影响效应更显著;进一步的影响机制分析发现,农户付费制度通过个体持续管护与集体持续管护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绩效。为此,逐步在有条件地区实现农户付费制度的全覆盖,依托付费构建政府与农户的联动机制,更好地促进环境整治工作的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8.
正菜豆(Phaseolus vulgaris Linn)属豆科豆属植物,又名芸豆、四季豆,菜豆豆荚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近年来,在华北地区利用春季在冷棚内栽培菜豆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冷棚指的是只有1层塑料膜,没有厚墙及两侧山墙的塑料大棚。由于其保温效果没有暖棚好,只适合在春季气温不是太低时使用。利用塑料冷棚种植菜豆不仅产量高于露地,品质也优于露地,并且还具有土地利用率高、成本低、结构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