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7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25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光周期对扁豆真叶内源激素及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试验研究了不同光周期诱导对扁豆发育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6h光周期诱导显著延迟了初花期和初荚期,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初花节位随光照处理时数的增加而升高。在整个诱导过程中。SD(8h、10h)处理下真叶内的游离氨基酸含量高于LD(14h、16h)处理下的;赤霉素(GA),峰出现时间与光处理时间正相关;脱落酸(ABA)峰出现的时问与光处理时数负相关;细胞分裂素(CTK)在各处理中均呈倒“V”形趋势,其含量随光周期处理时数的增加而增加。扁豆光周期诱导过程中,真叶内各激素及同化物参与了成花诱导。SD处理能使扁豆GA形成高峰时间提前,使ABA高峰延后,而LD处理则正相反。LD处理使CTK含量高于SD处理。GA、CTK与ABA是所有影响扁豆成花的激素中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推测:相对短日植物扁豆的成花信号中多种内源激素和游离氨基酸共同起重要作用,它可能是数量性状,当这一信号高峰出现并达到一定量时,引起成花反应,进而导致花的开放。  相似文献   
2.
以东北和华北春大豆产区的11个野生大豆为材料,分析了蛋白含量与植株形态性状、荚部和籽粒性状等21个性状的相关,结果可以看出一个明显趋势:野生大豆的野生性状越典型的进化程度越低的野生大豆,其蛋白含量越高,即植株高大、分枝多、叶小、荚小、荚直、荚多、粒小、粒多的野生大豆蛋白含量高。以7个和蛋白含量相关显著或接近显著的性状对其与蛋白含量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粒大小虽与蛋白含量负相关,但它的直接效应是正的,表明选大粒可能与选高蛋白不矛盾。指明栽培大豆与野生大豆杂交后代中,选择高蛋白材料,必须克服它与细茎、多分枝、小荚等不利连锁,加强蛋白含量的实际测定和直接选择,以选育结合栽培大豆直立、杆强不倒、主茎发达的特点和野生、半野生大豆的高蛋白含量特点的优良材料。  相似文献   
3.
大豆抗胞囊线虫鉴定方法及3号小种的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
黄白双色超甜玉米华耘202的母本自交系T09-100,是库普拉和鲜甜五号杂交择优自交而得纯黄超甜玉米自交系;父本自交系T09-108,是两个纯白超甜自交杂交,择优自交纯白超甜玉米自交系,2008年秋季鉴定圃鉴定,2009年春参加品比试验,因2009年秋季进行小面积生产试验表现稳定而定名华耘202.生育期85d,株高210cm左右,穗位高60cm左右.株型半紧凑、花粉量多、受隐性基因sh2控制,甜度16、风味好,属超甜玉米.籽粒黄白双色、色差明显且有光泽、穗长20cm左右,不秃顶,行数14,每行粒数在33粒左右,单穗去壳净重在300g左右,一般产量在1.5万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UV?B辐射对大豆异黄酮合成调控的分子机理,本研究以UV?B辐射处理大豆V1期幼苗,采用HPLC和定量PCR方法分别测定处理前后各部位异黄酮含量和基因的表达,并克隆出GmUVR8光受体基因.发现UV?B辐射处理大豆V1期幼苗8 h后,叶中总异黄酮含量提高1.3倍,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分别提高15.8和16.5倍....  相似文献   
6.
大豆愈伤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培养方式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原生质体是探究植物遗传转化和基因功能的理想材料,为了高效率制备大豆原生质体及其稳定培养,以交大05-133大豆未成熟子叶诱导的愈伤组织为材料,采用正交设计,对纤维素酶、果胶酶和离析酶等酶解液成分进行分析,研究原生质体高效制备方法的酶解液配比,同时探讨不同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以确定最佳的原生质体酶解条件;通过对比在低熔点琼脂固体液滴培养与液体培养这两种不同培养方式下细胞的增值速率,以期建立高效的愈伤原生质体再生体系。结果显示,最佳酶解液配比为:2%纤维素酶+0. 1%果胶酶+1%离析酶,在该酶解液配比下酶解5 h,所得到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最高,达到(3. 976±0. 86)×10~6个·g~(-1)。用KP8培养基对原生质体进行培养,结果显示固体液滴的培养方式更适合原生质体的分裂,原生质体植板率高于液体培养,并且在25 d内分裂形成致密的细胞团。  相似文献   
7.
测定了7个菜用大豆与7个普通大豆品种未成熟鲜子粒经不同热烫时段后的硬度,并通过冷冻切片、显微技术比较了其结构上的差异性.结果表明:菜用大豆与普通大豆在种皮栅栏细胞层厚度上的差异不大,但菜用大豆栅栏细胞层密度(33.13个/mm2)显著高于普通大豆(29.50个/mm2);菜用大豆滴漏细胞层厚度(99.64μm)极显著大于普通大豆(57.94μm);而普通大豆子叶细胞层密度高于菜用大豆,且二者在内层细胞排列密度上的差异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菜用大豆硬度(平均549.3gf)明显小于普通大豆(平均608.4gf),且热烫时两种类型大豆硬度降低的规律不同,菜用大豆在热烫3~6min时,硬度降低速率(48.99gf/min)最大,此前此后较小;而普通大豆在3-6min时,硬度降低速率(11.67gf/min)最小,此前此后却较大,这可能与它们在子粒结构上的差异性有关.此研究将未成熟大豆硬度和子粒宏观结构联系起来,对菜用大豆食味品质的基础性研究与菜用大豆速冻加工前的热烫工艺研究上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扁豆密植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的种植密度对扁豆产量的影响,寻求最佳种植密度来提高扁豆产量,以‘上海交大红扁豆1号’为供试品种,采用4种种植密度处理,通过对扁豆2个采收阶段的产量测定与分析,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增产效果,为扁豆密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密度低于49995株/hm2时,扁豆产量随着扁豆种植密度的提高而增加。超过此密度后,产量开始降低。此试验中,获得最高产量的种植方式是行距2 m,株距0.2 m,种植密度49995株/hm2,与传统种植密度相比,增产了124.3%。密植后,扁豆在采收第1阶段(4月1日至6月30日)增产80.48%~272.96%,采收第2阶段(7月1日至10月15日)增产0~9.8%,扁豆增产效果第1阶段大于第2阶段。在扁豆的生产中,通过动态的合理密植,可以明显提高扁豆的产量。  相似文献   
9.
cry1Ia1基因转化大豆及抗虫性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ry1Ia1基因编码的是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的杀虫晶体蛋白(ICPs),产物对鳞翅目(Lepidoptera)和鞘翅目(Coleoptera)昆虫具有毒害作用,可防治大豆食心虫等害虫.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cry1Ia1基因转入大豆栽培品种黑农35中,并获得了5株转cry1Ia1基因的株系.PCR、Southem blotting和RT-PCR检测结果表明cry1Ia1基因已经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并稳定表达.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对转基因植株抗大豆食心虫的水平进行了初步的评价,结果表明其中的2株对大豆食心虫具有高度的抗性,2株具有中等程度的抗性,1株与对照无明显差异.cry1Ia1基因首次成功导入大豆栽培品种黑农35中并获得抗大豆食心虫的转基因植株.  相似文献   
10.
在早春大棚南瓜上,以3种有机栽培基质配方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有机栽培基质对南瓜生长发育、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大棚南瓜前期生长过程中,1号基质处理的茎秆直径与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2、3号基质处理与1号基质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进入快速生长期后,有机栽培基质处理在株高增长速度方面表现出节律性,对照在增施2次化肥后和有机栽培基质处理差异不显著.在叶面积方面,有机栽培基质处理优于对照,其中1号基质处理与对照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和2、3号基质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2、3号基质处理和对照间差异不显著.在果实品质方面,对照的N、K含量显著高于有机栽培基质处理;各处理的含P量近似;在还原糖、粗纤维含量方面,有机栽培基质处理和对照间差异不显著;在维生素C、淀粉、氨基酸、胡萝卜素、可溶性糖含量方面,1号基质处理显著高于对照;2、3号基质处理则在淀粉、胡萝卜素含量方面和对照间差异达显著水平,而在维生索C、氨基酸含量方面无显著差异;1号基质处理在维生素C、淀粉、氨基酸、胡萝卜素含量方面和2、3号基质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