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9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1篇
  2011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和恢复系,通称为杂交稻的“三系”。不育系在繁殖田里接受保持系的花粉,繁殖不育系种子。然后,不育系在制种田里接受恢复系的花粉,产生杂交稻种子。繁殖田和制种田的父本,即保持系和恢复系都是自花授粉,自行结实留种。所以在一般情况下,通过繁殖田和制种田两个生产环节,即可完成“三系”的繁育和配制杂交稻种子的全过程。实践证明,长期连续应用繁殖田和制种田里的“三系”种子,会使配制的杂交稻纯度下降,有  相似文献   
2.
不育系的株行圃和株系圃,主要任务是鉴定和选择。而原种圃和繁殖田则要求在保证纯度的前提下尽量增加繁殖系数,即提高单位面积的繁殖产量。不育系繁殖同制种相比,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是不育系繁殖全生育期常比制种田短,季节和茬口的调节较为容易,父母本生育期基本一致,繁殖田花期不遇的风险较小。不利的是父本保持系的分蘖力不如恢复系,早发和足穗较为困难,所以繁殖田的花粉密度常比制种田低。而且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报导,异品种花粉受精结实往往比同品种花粉有更强的竞争力。目前繁殖田的产量水平常比制种田低,以上两点不利因素可能是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加上棉花品种的频繁更换,对我国原有的棉花良种繁育体系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棉花品种“多、乱、杂”的现象又日益严重起来。据某省种子公司调查,全省32个棉花原(良)种场,近年来改变生产经营方向的占80%,全省棉花三圃面积由3万多亩下降到2000多亩,原种量由125~150万公斤下降到10~15万公斤,棉种纯度也有所下降。这种状况  相似文献   
4.
在目前的新品种联合区域试验设计中,随机区组是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田间排列方法。随机区组有较大的弹性,容纳的品种可多可少,布局上比较灵活,对试验地的要求不太苛刻,通过局部控制的方法,可以控制单方向的地力差异,有比较准确的试验误差估计。而且这种设计方法实施比较简单,考察也比较方便,结果分析有固定的模式,因此应用十分广泛。但是这种设计方法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品种群体的遗传平衡,揭示了品种遗传稳定性的本质。但是群体的遗传平衡是有条件的。一旦某些条件不具备,或者发生了某种变化,群体原有的遗传平衡就会打破,并逐步建立新平衡。品种群体的生产力往往随之下降,造成品种退化。品种退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至今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比较粗浅。对于品种退化的原因,大致可以归  相似文献   
6.
自从在杂交稻育种领域中倡导两系法以来,人们自然而然地认为核不育两用系比核质互作型不育系简单,前者一系两用,后者则必需有专门的保持系。所以两系法比三系法优越的重要方面,就是省去了保持系.  相似文献   
7.
棉花自交混繁法从1984年开始试行,1989年通过技术鉴定。虽然时间不长,但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生产实践中取得了多快好省的效果,受到了试点地区种子管理部门和生产单位的一致好评,更受到广大用种农民的欢迎。江苏省六合县龙袍棉种场是第一个实施“自交混繁法”的单位,繁育的品种是泗棉2号。其后是江苏省大丰县棉花原种场,繁育的品种是抗病棉盐棉48。山东省德州地区棉花办公室、湖南省棉花研究所是引进和应用这项技术最快的单位。这些单位的初步实践表明,“自交混繁法”具有许多突出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提高品种区域试验质量,是做好品种审定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目前各地的品种区域试验,绝大多数采取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这种设计的弹性大,容纳参试品种的数目可多可少,而且可以控制单方向的地力差异,试验误差是  相似文献   
9.
为了鉴定原种场生产的原种质量,常需进行原种比较试验。过去,原种比较试验的方法和一般的品种对比试验完全一样,实际上是不甚合理的。这是因为原种和对照都是同一品种,差异不会很大。如果对照种子质量较好,差异就更小,如果采用一般的对比试验,常常不能分辨出处理的真实差异,甚至因为个别小区的误差较大,而影响到处理平均数差数的方  相似文献   
10.
第六讲杂交稻“三系”繁育技术的进展十多年来,我国杂交稻“三系”繁育技术的研究和实践,是杂交稻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上“三系”繁育课题本身的复杂性,因而国内对“三系”繁育技术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目前“三系七圃法”虽然居于主导地位,但不少同志仅从简易实用的角度来看待它,对数量性状的众数选择和配合力的间接选择并没有真正理解。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