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3篇
农学   2篇
  13篇
综合类   8篇
园艺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筛选控释肥在小麦上的最佳施肥位置和深度,以实现小麦增产,肥料增效。设置种侧5 cm与种下的施肥位置和5 cm与10 cm的施肥深度,并将施肥位置与施肥深度交叉组合,进行盆栽与小区正交试验。控释肥种两侧5 cm和种侧5 cm+种下5 cm施用的小麦产量较高,较其他处理小麦产量提高7.16%~38.52%。控释肥种两侧5 cm和种侧5 cm+种下10 cm施用的小麦根区土壤无机态氮含量、有效磷及速效钾的含量均显著(P<0.05)高于其他处理。控释肥分层和分侧施用促进小麦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可提高氮肥利用率,并以种下种两侧5 cm和种侧5 cm+种侧10 cm施用的氮肥利用率最高,较其他处理氮肥利用率平均提高35.6%。控释肥种两侧5 cm和种侧5 cm+种下10 cm施用为小麦产量与肥料利用率较高的2种优选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2.
为了系统地阐述复合微生物菌剂在改善土壤化学性质、生物学性质和促进植物生长方面的效果及机理,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常规和灭菌条件下不同用量的微生物菌剂对棉花生长、生理代谢、根际土壤生物学特性和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复合微生物菌剂能够提高苗期棉花叶片光合色素总量,叶片和根系内抗氧化物酶(SOD、POD、CAT)活性,降低过氧化物质含量(MDA、O2·-),进而提高了棉花的光合性能和抗氧化能力;降低了土壤pH,提高了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而降低了根际土壤真菌数,同时提高了根际土壤脲酶、中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脱氢酶活性,最终提高了根际土壤有效养分和有机质含量,改善了根际微域环境,促进了棉花苗期生物量的累积和抗病性。除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外,常规复合微生物菌剂对各指标的改善效果优于灭菌复合微生物菌剂,且用量为10L/667m2时效果较明显。因此,复合微生物菌剂可通过改变土壤pH,改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数量和结构来改变土壤酶活性和有效养分含量,优化根际生长环境,增强植物抗逆性和光合能力,最终实现养地增产的效果。此外,复合微生物菌剂中的有益活菌在改土、促生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3.
植物净光合速率是植物生产的基础,是体现植物生长状况的重要生理指标。本文将小麦旗叶高光谱波段反射率进行一阶导数变换后与净光合速率(Pn)进行相关性分析确定敏感波段,分别采用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QPSR)、偏最小二乘法(PLSR)、BP神经网络法(BPNN)3种方法构建小麦旗叶的净光合速率反演模型,并对3种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将小麦旗叶的原始光谱进行一阶导数变换后与Pn进行相关性分析确定的敏感谱区集中在750~925 nm之间,确定的6个敏感波段分别是:760、761、767、814、815、889 nm;(2)基于QPSR、PLSR、BPNN3种方法以及敏感波段的反射率一阶导数构建的Pn估测模型预测精度都较高,说明用这3种方法以及敏感波段对Pn的估测是可行的,其中模型估算能力顺序为QPSR > BPNN > PLSR,说明小麦旗叶Pn的最佳高光谱分析模型为小麦叶片750~925 nm反射率一阶导数变化后的QPSR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肥料中不同氟添加量对油菜生长及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方法]采用油菜盆栽试验,通过比较不同氟添加量下的油菜产量、品质、生长特性及土壤化学性状,得到限制油菜生长的肥料氟化物阈值。[结果]肥料中添加氟对油菜生长有抑制作用,以200 mg/kg的添加量为临界值,大于此添加量油菜产量显著降低,与无氟添加量相比,油菜产量降低27.38%~37.82%;随氟添加量的增加,油菜蛋白质含量、含油量、可溶性糖含量均呈递减趋势,与无氟添加量相比,其含量显著降低的氟添加量临界值分别为300、200、100mg/kg;施氟处理的油菜根系活力降低12.04%~41.83%,差异显著,而氟添加量为300~500 mg/kg处理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降低幅度为19.09%~32.11%;当氟添加量300 mg/kg时,土壤总氟含量显著增加,并超过油菜的耐氟阈值,土壤p H提高3.56%~7.73%。[结论]肥料中氟化物含量不宜超过300 mg/kg。  相似文献   
5.
6.
为了研究腐植酸在葡萄上的应用方法,探明腐植酸等碳替代有机肥的最佳比例,连续2 a采用小区试验以纯化肥施肥模式为对照(CK处理),在农民习惯施肥(FFP处理)的基础上,设置3个腐植酸等碳替代有机肥比例:10%碳量替代(T1处理)、20%碳量替代(T2处理)、30%碳量替代(T3处理),研究其对葡萄产量、品质、土壤养分等指标的影响,采用主因素分析的方法筛选最佳的替代比例。结果表明,连续2 a T2处理的产量最高,但与T3处理无显著差异。T1、T2、T3处理单穗质量和单粒质量显著高于CK处理,但与FFP处理无显著差异;综合来看,腐植酸替代有机肥处理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维生素C含量均优于其他处理。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土壤速效钾、有机质、酸性磷酸酶与葡萄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酸性磷酸酶均与葡萄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维生素C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腐植酸等碳替代有机肥是通过调控上述土壤指标以实现葡萄增产提质;通过主因素分析可知,2019,2020年均有2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因素,2个主因素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88.864%~91.470%,且T2处理连续2...  相似文献   
7.
郭新送  丁方军  宋付朋  陈士更  葛雨明 《土壤》2016,48(5):1000-1006
通过室内自动模拟降雨系统,设置模拟降雨试验,运用土壤单质量指数(SSQI)和土壤综合质量指数(SSCI),研究了模拟降雨对3种类型土壤(棕壤、褐土与红壤)坡面养分流失及土壤质量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降雨造成了3种类型土壤坡面不同程度的氮素流失,土壤全氮指数均有所降低,并以坡下部降低最多;表下层坡面土壤全氮指数以棕壤降低最多,分别为褐土的1.33倍和1.79倍、红壤的9.28倍和3.45倍。降雨均提高了3种类型土壤坡面有效磷的含量,有效磷指数除棕壤下层坡面降低了3.98%外,其余土壤坡面升高了4.00%~47.73%,并以红壤表下层坡面的升高幅度最大。模拟降雨下,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受土壤类型影响较大,3种类型土壤中,红壤坡面的速效钾指数有较大幅度升高,褐土坡面降雨前后基本持平,而棕壤坡面有小幅降低。模拟降雨后,棕壤与褐土表下层坡面综合指数分别降低了33.62%、35.34%与22.53%、11.73%,而红壤反而升高了18.93%与7.00%。  相似文献   
8.
腐植酸复合肥对苹果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苹果大田试验,以普通复合肥为对照,研究了添加不同量活化和未活化腐植酸复合肥对苹果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活化腐植酸150kg/t(AF150)处理苹果产量较普通复合肥处理(CK)提高12.33%,较添加未活化腐植酸150kg/t(NAF150)处理提高5.85%,活化腐植酸复合肥增产效果明显。综合分析各处理土壤供应氮磷钾水平及果树吸收量,腐植酸复合肥处理优于对照,且以添加活化腐植酸150kg/t(AF150)处理表现最好。各处理对果实品质的影响差异不显著。施用腐植酸复合肥可提高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但对氮素影响不显著。腐植酸复合肥能提高土壤脲酶活性,增加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氮素的转化,可将添加150kg/t活化腐植酸的复合肥应用于本地区苹果生产。  相似文献   
9.
控释尿素配施微生物菌剂的氮肥利用率及土壤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控释尿素与微生物菌剂复配对小麦氮肥利用率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设置普通尿素、控释尿素及其与微生物菌剂配施的处理进行田间试验。通过对不同处理的小麦产量、土壤氮素含量、小麦氮肥利用率及土壤酶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控释尿素配施微生物菌剂能起到化肥减施增效的效果,在控释尿素减量20%下配施微生物菌剂不会引起小麦产量降低,而较单施全量控释尿素处理的小麦仍增产10.60%。控释尿素配施微生物菌剂的控释生物双重功效减少了土壤氮素损失,其中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分别提高了18.65%~54.17%和17.82%~51.13%,土壤颗粒有机态氮和微生物氮含量分别增加了22.64~54.35mg/kg和21.37~47.82mg/kg。控释尿素配施微生物菌剂能增加小麦氮素总累积量,并促进氮素向籽粒迁移,同时提高氮肥利用率,并以控释尿素减量20%配施微生物菌剂的氮肥利用效率最高,达到37.4%。微生物菌剂的引入对土壤酶活性提高作用较大,控释尿素配施微生物菌剂的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了9.85%~22.87%,24.79%~45.95%和9.56%~22.29%。综上,控释尿素减量20%配施微生物菌剂为小麦高产,肥料高效,土壤酶活较高的肥料施用模式。  相似文献   
10.
利用马铃薯盆栽试验,通过设置不施钾肥、普通氯化钾、30%、50%、70%以及全量(等量于普通氯化钾)包膜氯化钾的处理,研究不同用量包膜氯化钾对马铃薯产量、品质及土壤钾素供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包膜氯化钾25℃静水浸泡的钾素日均释放量约为1.2%,符合控释肥行业标准,在土埋下的钾素释放率呈"S"型,于70~90天释放率达到最大值,与马铃薯块茎形成及膨大时期相吻合,有利于产量形成;较普通氯化钾,包膜氯化钾的马铃薯增产幅度为13.92%~36.54%;包膜氯化钾全量处理的Vc含量、可溶性蛋白及淀粉含量显著高于普通氯化钾,而包膜氯化钾全量施用的马铃薯还原性糖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降低幅度为13.9%~36.2%;包膜氯化钾钾素缓慢释放,满足植株后期对钾的需求,在块茎形成期后,包膜氯化钾50%以上用量处理的植株吸钾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包膜氯化钾50%以上用量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在块茎形成期后显著高于通氯化钾,同时,土壤水溶性钾与非特殊吸附钾含量较普通氯化钾分别增加8.4%~25.1%和9.3%~36.1%,土壤钾素供应充足。综上,包膜氯化钾50%以上用量有利于提高马铃薯产量、商品薯率和品质,同时增加土壤钾素供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