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2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3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常规方法提取花生网斑病菌粗毒素,对无菌水、甲醇、无水乙醇、乙酸乙酯4种溶剂及其不同浓度进行筛选,筛选出20%甲醇是溶解花生网斑病菌粗毒素的最佳溶剂;并测定花生网斑病菌粗毒素在接种4种不同抗性的健康花生叶片后0~24 h内叶片的SOD活性、MDA含量和氧离子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接种粗毒素后SOD活性则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抗性品种的SOD活性始终低于感病品种;抗性品种的MDA含量整体低于感病品种,表明抗性品种的细胞在感染后有较少的过氧化作用,即细胞损伤较少,且抗过氧化能力更强;氧离子含量无明显规律,由此可以推测,氧离子含量的变化受菌丝生长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以不同浓度贝莱斯芽孢杆菌BP-1的发酵滤液处理花生网斑病菌孢子,采用显微观察法、电导率测定法和紫外吸收法测定发酵滤液对病菌细胞膜渗透性、麦角甾醇含量、脂质过氧化程度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研究BP-1发酵滤液对花生网斑病菌孢子的抑制作用.结果 表明:BP-1发酵滤液可致花生网斑病菌孢子畸形、破裂;并可导致菌丝体内电解质泄漏,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合成受阻,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明显升高,同时显著抑制菌丝体内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3.
采用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对树莓(Rubus idaeus L.)黏菌病病原菌黏菌原质团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黏菌原质团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燕麦培养基、树莓叶粉培养基、査氏培养基、水琼脂培养基、孟加拉红培养基、玉米粉培养基8种培养基上均可生长,其中树莓叶粉培养基上生长最佳,菌落直径可达8.45 cm;最适碳源为乳糖和淀粉,最适氮源为精氨酸,最适p H为6,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培养条件为24 h连续黑暗。  相似文献   
4.
采用自然病圃检测法,分别对34种花生品种(系)进行了花生褐斑病抗性评价,以期为抗病育种及田间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花生品种间对花生褐斑病的抗性存在着显著差异,供试34个花生品种中没有对褐斑病免疫的品种,高抗品种3个,中抗品种9个,抗病品种11个,感病品种8个,高感品种3个。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翼9801等6个品种抗性较好,可进一步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暗黑链霉菌Streptomyces atratus PY-1对葡萄霜霉病菌Plasomopara viticola的抑制作用,通过扫描电镜观察PY-1发酵滤液对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的影响,检测PY-1的活性物质种类,并测定其对葡萄霜霉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PY-1发酵滤液能够导致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和孢子囊梗出现褶皱、破裂和畸形,进而使其丧失侵染功能。PY-1菌株代谢产物中包含几丁质酶、蛋白酶、嗜铁素、1-氨基环丙烷-1-羧酸脱氨酶、氰化氢、吲哚乙酸,不含纤维素酶。PY-1菌株对葡萄霜霉病具有较好的田间防效,发酵原液对葡萄霜霉病的田间中期防效可达到89.17%以上,末期防效达86.28%以上,比52.5%噁唑菌酮·霜脲氰2 000倍液的防效略低,但显著高于58%甲霜·锰锌1 000倍液的防效;PY-1菌株发酵液稀释700倍后对葡萄霜霉病的末期防效与甲霜锰锌1 000倍液防效相当。表明PY-1菌株具有研制防治葡萄霜霉病生防制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为了筛选防治花生网斑病菌的有效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2种杀菌剂原药对花生网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活性,筛选出防效较好的杀菌剂;选取不同类型的杀菌剂进行复配,并对花生网斑病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95%咯菌腈、98.6%嘧菌酯、97%咪鲜胺、95%苯醚甲环唑、95%己唑醇、95%甲基硫菌灵、97%戊唑醇对花生网斑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87%代森联与97%咪鲜胺按1:9复配时,具有增效作用,EC50值为0.673 μg/mL。室内杀菌剂毒力测定结果显示试验选取的单剂和复配药剂均对花生网斑病菌的菌丝生长具有抑制效果,该结果为花生网斑病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下一步田间防效试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沈阳地区‘香悦’葡萄褐斑病流行规律进行初步研究, 认为葡萄褐斑病发生和流行与生育期、温度和相对湿度有密切关系。经过对比分析, Logistic模型可较好地模拟沈阳地区‘香悦’葡萄褐斑病病情指数增长情况。经Logistic模型推导, 该病指数增长期时间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 逻辑斯蒂期时间为7月上旬至9月中旬, 衰退期时间为9月中旬以后, 其中指数增长期是最佳药剂防治时间; 该病指数增长期积温为0~994.2 ℃; 逻辑斯蒂期积温为994.2~3 159.2 ℃; 指数增长期累积湿度为0~3 344.03%, 逻辑斯蒂期累积湿度为3 344.03%~10 439.1%。  相似文献   
8.
 从暗黑链霉菌(Streptomyces atratus)PY-1菌株发酵液中分离鉴定抑菌活性产物,评价其对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的抑制作用,为该菌株及其产生的抑菌活性物质的应用提供依据。PY-1菌株发酵液经二氯甲烷萃取,减压浓缩获得抑菌粗提物,稳定性测定结果显示,避光条件下,15℃~65℃、pH 6~10、4℃或常温保存6个月,抑菌活性稳定。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柱层析、薄层层析和HPLC等技术,对抑菌粗提物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2种抑菌活性组分;采用ESI-MS、1H NMR、13C NMR等波谱分析技术,对活性组分进行结构鉴定,2种活性组分分别鉴定为5-乙酸环已基酰亚胺(5-acetoxycycloheximide)和环己酰亚胺(cycloheximide)。采用离体叶片法测定2种组分的抑菌活性,不同浓度(104 ng·mL-1、102 ng·mL-1、1 ng·mL-1)的5-乙酸环已基酰亚胺和环己酰亚胺对葡萄霜霉病菌的抑制作用分别为92.59%、86.30%、64.81%和97.04%、91.85%、84.07%。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暗黑链霉菌Streptomyces atratus PY-1液体摇瓶发酵条件,提高其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产量,以菌体生物量和发酵液抑制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活性为指标,采用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菌株PY-1的最适发酵培养基成分及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菌株PY-1最适发酵培养基为玉米粉50 g/L、葡萄糖5 g/L、蛋白胨5 g/L、氯化铵5 g/L、氯化钠 0.5 g/L;最佳发酵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8 ℃、培养时间5 d、初始pH 7.0、250 mL三角瓶装液量90 mL、接种量体积分数5%、摇床转速180 r/min。在最佳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下,菌株PY-1发酵液抑菌率达到99.26%,抑菌能力提高8.35%。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花生褐斑病表观侵染速率、空中分生孢子密度与气象因素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系统调查了花生褐斑病流行动态情况,并定期捕捉了空中分生孢子飞散情况,结合田间环境监测分析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花生褐斑病的季节流行曲线为典型S形曲线,病害指数增长期为花生出苗至7月上旬,逻辑斯蒂增长期为7月上旬至9月中旬,衰退期为9月中旬至花生生育期结束。整个生长季花生褐斑病的表观侵染速率呈波浪式正态分布,其变化趋势可反映不同流行时期该病害病情变化快慢。花生褐斑病菌空中分生孢子密度与各供试花生品种的病害表观侵染速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说明通过空中分生孢子密度可准确分析花生褐斑病病情变化。花生褐斑病表观侵染速率和空中分生孢子密度与当日气象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较差,仅空中分生孢子密度与当日降雨量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为-0.454*,说明较强降雨对空中孢子飞散有明显的冲刷作用。花生褐斑病表观侵染速率、空中分生孢子密度分别与前7 d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平均叶面湿润时数、累计降雨量呈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可将这些相关性较高的气象因素作为预测模型关键的输入变量,为花生褐斑病的科学管理和防治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