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3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3篇
  1961年   3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棉区辽闊,自北緯19—45°,南北相距25°,自东經76°—124°,东西相距48°,因此各地的地势、土壤、气候、农情以及棉花品种类型差异很大。过去曾把全国产棉地区分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特早熟、西北內陆和华南等五个类型不同的大棉区。这样划分,是为了便于綜合地区植棉問題,更好  相似文献   
2.
一 棉种退化的概况 棉种的退化,是在一个棉花品种群体中,它的纯度、产量、纤维工艺品质等主要经济性状,发生衰退的现象。我国在早期引入陆地棉以后,跟随着就发生了退化问题。 芮思娄(1921)报告,1918年我国有一县就散发出去60个品种,1919年调查中外棉花种子混杂散布全国境内共60万磅以上。作者认为当时我国境内已无纯洁种子。孙恩麘(1923)报告,东南大学农科1920年引入脱字棉,第一年种植变异株达60—70%。冯泽芳等(1923)报告,认为凡有陆地棉输入的省,都发生退化,但程度各不相同。退化棉株表现:绒短,有的甚至不如中棉,种子大都绿色,铃变小,衣分、衣指变低,叶枝多、茎红色甚淡,开铃较迟。据前山东省农科所调查,1948年引入该省的斯字2B,1953  相似文献   
3.
一个新的棉花品种,不但需具备产量高的优点,还需要有纺纱价值高的纤维品质。据1957—1961年全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的结果,我国区域化的品种,纤维长度为28—30毫米,强度在3.5—4.0克,细度为5500—6000支,断裂长度在20—23千米之  相似文献   
4.
十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随着棉花生产的迅速发展,棉田施肥不仅数量有了增加,施肥的质量有了提高,同时施肥的技术也有很大改进;特别是一九五九年农业生产大跃进,棉花施肥技术的改进和提高尤为突出。通过广泛地生产实践和大搞棉花肥料的试验研究,进一步明确了一些施  相似文献   
5.
(一)今年的棉花,因为苗期、蕾期和铃期棉田管理工作做得好,治虫也及时,生长得很好,棉株上、中、下部都结了桃,丰产是肯定的。但还有件重要的工作要做,那就是要做好收花工作。收采棉花是植棉技术中一项极为要紧的工作。收采工作做得好坏是关系到籽棉的收获量和品级。在采收籽棉工作中,如果能及时地、仔细地和分期分  相似文献   
6.
棉花的选育工作除了丰产因子以外,还必須注意几項工艺性能。在棉花品种区域試驗中进行紡紗性能試驗,根据产量、纺紗价值(纤維品質)两項因子来評定一个新品种的优良性状。本文試就棉纤維品質的考查方面谈談己见,以供棉花育种工作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第五章棉纤维的纺纱性能棉花是供人类生活需要的。使用方法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只经过弹松或其他处理后用作服絮等填充物料和药用棉花等。这种用途数量较少,尤其是其他国家,用的极少,甚至完全不用。第二种是经过纺和纤的过程才能应用。这一类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经过纺的过程即可使用,如各种纱、网纱,各种线、簾架线,各种绳和灯蕊等等;第二种是纺后再经过纤的过程才能应用,如各种布、巾、帕、毡子、单子和带子等等。世界上消费的棉花绝大部是属于这一类。  相似文献   
8.
新疆是我国引种棉花最早的地区之一,但过去玛纳斯河流域向不产棉。自一九五○年在这广阔的荒漠地区建立农场,他们以辛勤的劳动,披荆斩棘,修库筑渠,开荒造田,进行农业生产,试种棉花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9.
选育良种是提高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提早成熟、增进品质、加强抗逆性最經济而有效的措施。 建国以来,我国的棉花育种工作,在党的正确領导下,取得了不少成就。区域化的两批十八个棉花新品种已分別于一九五九和一九六一年开始在各品种的适应地区試种、示范和推广,新的良种还不断地在区域試驗和育种試驗中涌現出来。現根据以往的研究、調查、考察和鑑定的結果,对我国棉花育种的方向、目标和途径提出一些意見如  相似文献   
10.
一 一个优良的棉花品种,不但是适应性和抗逆性强的丰产品种,而且还須具备一定标准的纤維长度、强度、細度、整齐度等工艺性能。高产、优质是一个品种的遺传特性,从品种上来提高棉花的产量和品质是有确切保証的,而且不需要較多的投資,因此种植良种在提高产量和品质上是一个既有效而又經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