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使在目前分散经营饲育规模不大的新蚕区,寻求一种简单易行的加温形式,乃是提高我县春蚕单产和茧质的关键。1986年起,我们先后到外地参观学习,试用了地火龙、省柴灶、靠壁龙及煤炉等加温方法。通过几年的实践摸索,在原地火龙的基础上改进简化成简易地火龙,较为简单实用,深受我县蚕农欢迎。现介绍如下: 一、结构(如图一、二)  相似文献   
2.
祝剑波 《蚕桑通报》1993,24(1):29-30,33
我县滩地桑园占总桑园面积的85.7%.近年来随着蚕桑生产经济效益的稳定和提高,蚕农普遍重视对桑园的高肥投入,特别是夏肥的施用水平逐年提高,但肥效较低.为探求我县滩地桑园夏肥的合理施用量及氮、磷、钾、饼配施的优良组合,笔者进行了本试验,兹将结果报告如下:一、试验方法1.基础情况试验于1991年6月至1992年5月在衢县高家镇高家村高土根户的滩地桑园进行,亩栽1300株7年生低干  相似文献   
3.
祝剑波 《蚕桑通报》1992,23(1):7-7,17
浙西新蚕区衢县,主体桑园为1984年冬作物布局调整时发展的5000余亩良田密植桑,由于立地条件好,栽植密度高,园中郁闭多湿,自1987年起桑白蚧危害严重。防治桑白蚧,孵化初期可用多种常用农药或碱性皂液,但因其孵化期长,加上时值蚕期,不便防治;白条白拳期间,目前公认用  相似文献   
4.
阿维·氟酰胺防治水稻二化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10%阿维.氟酰胺(稻腾)悬浮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以2龄幼虫高峰施药优于卵孵高峰至1龄幼虫期施药;在水稻二化螟2龄幼虫高峰每667 m^2用稻腾30,40 mL,施药后15 d杀虫效果为94.9%和95.3%,保苗效果为90.3%和96.5%,优于每667 m^2用20%氯虫苯甲酰胺10 mL和常用药剂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组合高效低毒农药,采取"一喷多防"方法,在单季晚稻分蘖始盛期至拔节期、孕穗后期、灌浆期开展3次混配兼治。结果表明:对二化螟保苗效果为91.8%,对稻纵卷叶螟卷叶率校正防效为84.8%~96.3%,对主害代褐飞虱校正防效为94.9%,对纹枯病株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别达86.0%、91.2%。组合用药区比农户自主防治区减少防治2次、节省防治成本36.7%,增产率3.03%,节本、增产效益1733.55元/hm2。  相似文献   
6.
苯甲·嘧菌酯不同药量对早稻纹枯病控制作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早稻每667m2用苯甲.嘧菌酯32.5%悬浮剂20、30、40mL施药2次,在第1次施药后11d对病情指数防效分别为55.4%、66.7%、67.4%,略优于噻呋酰胺处理,但差于井冈霉素处理,控病的速效性一般;第2次施药后12d对病情指数防效分别为79.0%、97.2%、97.8%,经最小显著极差法(LSR-SSR)比较,苯甲.嘧菌酯与噻呋酰胺的病情指数防效无显著差异,但与井冈霉素处理区有显著差异;控制纹枯病具有良好的持效性,并对早稻安全,且有促进青杆黄熟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不同新农药对单季晚稻褐飞虱防效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6种药剂对单季晚稻褐飞虱防治效果对比试验表明,对褐飞虱控害效果以10%烯啶虫胺水剂优于其他参试药剂,其次为10%RPA悬浮剂,校正防治效果分别达92.5%和75.4%,这2种药剂可作为当前防治褐飞虱的适用药剂。  相似文献   
8.
1987年早秋蚕期,我县重点蚕区发生了较大面积不结茧蚕,受影响蚕种占该期饲养量的82.6%,全县盒种产茧仅16.4kg。在明确症状发生规律、致害原因的前提下,我们采取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技术,取得较好效果。1988年早秋期与上年同期对比不结茧蚕下降率92.5%,发生面缩小达95.5%,盒产和总产均比上年同期增3成以上。一、致害原因剖析 1.微量农药中毒不结茧蚕的症状与农药试验杀虫双中毒基本类同。随着柑桔、小水果等园艺作物的  相似文献   
9.
10.
以不同支直链淀粉含量的原淀粉为原料,采取通电加热和水浴加热2种方式处理淀粉,用自制淀粉糊化电导率测定仪采集数据,讨论通电加热对抗性淀粉(RS)形成的影响以及抗性淀粉含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试验发现,采用不同电压通电加热糊化马铃薯淀粉的结果显示,150 V电压糊化马铃薯淀粉,产生的RS最多(8.64%);110 V电压,最终产生的RS最少(6.65%)。对于所采用的全部三种淀粉而言,通电加热后的淀粉中抗性淀粉含量均少于水浴加热处理的样品。在红薯淀粉中,抗性淀粉的减少量达到22.78%。结果表明,通电加热相比于其他加热方法,更加快速均匀。利用通电加热制备抗性淀粉能有效地改变最终抗性淀粉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