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农学   4篇
  1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研究棉田化学钾肥的秸秆替代施入对棉仁含油量的影响及其生理生化基础,2012—2013年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试验站进行麦棉两熟周年秸秆还田定位试验,在棉花季设置小麦秸秆不还田(0,W0)、半量还田(4500 kg hm–2,W1)和全量还田(9000 kg hm–2,W2),在小麦季设置棉花秸秆不还田(0,C0)、半量还田(3750 kg hm–2,C1)和全量还田(7500 kg hm–2,C2),两种作物秸秆不同还田量组合后共9个秸秆还田处理,另根据秸秆折合钾肥量,于2012年棉花季开始增设2个钾肥用量处理,即150 kg K2O hm–2和300 kg K2O hm–2(K1和K2)。研究显示,在适宜氮肥(300 kg N hm–2)、磷肥(150 kg P2O5 hm–2)水平下,随着逐年秸秆还田与施钾,土壤速效氮、有效磷年际间差异均不显著,但土壤速效钾含量年际间存在显著差异;花后17 d、24 d是不同处理条件下棉仁含油量差异形成的关键时期;相较于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H)、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花后17 d、24 d的磷脂酸磷酸酯酶(PPase)的活性对棉仁油分的通径系数更大。结果表明,短期秸秆还田与单施化学钾肥均主要影响棉田土壤速效钾含量;从棉仁油分累积角度来看,秸秆还田可在很大程度上替代化学钾的施入;花后17 d、24 d棉仁钾含量是影响棉仁含油量的关键因子;秸秆还田替代化学钾肥条件下,PPase较G6PDH、PEPC对棉仁油分的影响更为关键。  相似文献   
2.
小麦秸秆还田和施钾对棉花产量与养分吸收的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长江流域麦棉两熟制条件下,以Bt转基因抗虫棉为材料,设置不同秸秆还田量(4500 kg hm–2和9000 kg hm–2,即半量还田和全量还田)与施钾量(K2O,150 kg hm-2和300 kg hm-2)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小麦秸秆还田对棉花产量和主要养分吸收累积的影响及其与化肥钾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施用氮磷肥的基础上,与对照相比,秸秆全量还田处理显著提高了铃数、铃重和皮棉产量,还田第2年和第3年产量增长率分别达143.5%和93.7%;显著提高了各生育时期尤其是吐絮期生物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延缓了棉花衰老。秸秆还田对钾吸收的促进效应大于氮磷,还田第3年棉株钾累积总量较对照增加335.1%,每生产100 kg皮棉钾吸收比例增大112.1%。秸秆全量还田处理(K2O,约折合150 kg hm–2)促进养分吸收、防止早衰及增产效应均显著大于秸秆半量还田处理,但显著低于施钾量300 kg K2O hm–2处理,与施钾量150 kg K2O hm–2处理的增产效果相当,但养分吸收量较150 kg K2O hm–2处理下降。  相似文献   
3.
试验于2009-2010年分别在江苏省棉花科技示范基地东台市(120°19' E, 32°52' N)和大丰市(120°28' E,33°12' N)进行。设置6个水平(0、150、300、375、450和600 kg hm–2)施氮量,研究土壤碱解氮浓度变化特征及对棉花生物量和氮素累积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初花后土壤碱解氮浓度的动态变化可用三次函数方程模拟,棉花生物量、氮素累积动态可用Logistic方程拟合;土壤碱解氮浓度快速下降期的平均速率、持续时间分别与棉株生物量、氮素快速累积期的最大相对累积速率、持续时间有较高的相关性;在375 kg hm–2施氮量下,土壤碱解氮浓度快速下降期具最佳平均速率和持续时间,棉株生物量和氮素快速累积期有最优的累积特征值,棉花具有最优的生物量、氮素累积特征值,棉花产量最高、综合品质最优。高施氮量和低施氮量皆不利于棉花生物量和氮素的累积。因此,适宜的施氮量及施氮运筹可调节棉花初花后土壤碱解氮浓度的动态变化,优化棉花生物量和氮素的累积以及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4.
为全面解析薏苡的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本文以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中文及外文文献来源,检索2个数据库中2000—2019年与薏苡有关的文献研究,统计分析所得文献的年代分布、学科分布、研究机构分布、关键词频次及共现情况。结果显示,国内外薏苡文献年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07年后上升幅度较明显;薏苡研究文献学科分布以医学为首,其次为农学和生物学;薏苡的研究机构主要分布在中国,高校为研究主力;国内薏苡研究的高频关键词为附子败酱散、产量等,研究热点为薏苡附子败酱散等经方的临床应用以及通过栽培措施提高薏苡产量等方面。本研究为薏苡相关领域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种植密度对转基因棉氮、磷、钾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江苏地区棉花高产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12000、21000、30000、39000、48000和57000 plant/hm2)对转基因棉湘杂棉8号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棉株氮、磷、钾养分累积吸收量均呈线性升高,而生殖器官氮、磷、钾养分累积吸收量和养分经济系数则呈抛物线函数变化,均以30000 plant/hm2密度为最高,与皮棉产量的变化趋势完全相同.种植密度对开花至盛花阶段棉株养分吸收比率的影响大于其他阶段,密度增大显著降低植株在开花~盛花阶段氮、磷、钾的吸收比例.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每生产100 kg皮棉的养分摄取量逐渐上升,但对钾的吸收比例明显下降.高密度显著降低了上、中、下不同部位果枝的氮、磷、钾养分浓度和提高了不同部位果枝的群体养分吸收量,并使果枝营养早衰,下部果枝表现尤其明显,这与铃重的果枝空间分布相吻合.  相似文献   
6.
梁婕  王辉  睢宁 《中国农学通报》2022,38(13):90-95
通过简述伞形科根茎类药用植物发生早期抽薹现象的过程,明确伞形科根茎类药用植物发生早期抽薹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推测早期抽薹与某些调控开花的基因表达能力有关。另外,认为植物体内激素合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节早期抽薹现象的发生。植物内源激素的合成、代谢、信号传导等过程特定基因发生差异性表达导致植物发生早期抽薹现象。提出可以从植物内源激素分子基因层面及激素作用机理出发,通过改变伞形科根茎类药用植物生长条件或施加外源性激素等人工手段有效抑制早薹率,这将对提高药用产量和品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益母草作为传统临床中药材,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种植,而生物碱作为益母草的指标性成分,受环境因素制约,难以控制外界因素而系统化掌握益母草生物碱合成,本文综述了活性成分生物碱积累合成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科学栽培益母草提供理论依据,充分开发利用益母草资源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