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6篇
农学   26篇
基础科学   2篇
  35篇
综合类   80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由优选出的配方制成种衣剂处理大豆,与CK相比,大豆基本苗增加3.92%-12.00%,孢囊线虫株率降低12.34%-14.17%个百分点,成株数增多,小区产量增加6.97%-19.59%,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
试验研究 3种丛枝菌根真菌根内菌丝碱性磷酸酶活性与菌根共生效应的结果表明 ,3种丛枝菌根真菌对宿主植物的效应不同 ,与接种G .spp处理和未接种对照相比 ,接种G .m和G .i处理显著增加玉米地上部和根系干物质量、P浓度和吸P量 ,但后两者间无显著差异 ;而接种G .spp处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播种后 35d时接种G .m和G .i处理根内菌丝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接种G .spp处理 ,而前二者间无显著差异 ,且随生长时间的变化趋势相似 ,35d时酶活性最高 ,35~ 5 0d呈迅速下降趋势 ,至 70d时酶活性仍下降且趋于平缓。G .spp酶活性则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随生长时间的延长略有起伏。即接种不同丛枝菌根真菌时 ,根内菌丝碱性磷酸酶活性高的菌根真菌对玉米生长促进作用较大 ,可提高玉米P营养状况 ;反之则对玉米生长和P营养状况无明显促进作用 ,且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出苗后 35d时根内菌丝碱性磷酸酶活性是预测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生长效应的有效生理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了两个抗根腐病连作大豆品种生育期间根面和根际微生物区系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两个品种大豆根面细菌随生育期增加呈递减趋势,品种间无差异。合丰25(H25)的根际细菌数量随生育期呈递减趋势,绥农10号(S10)根际细菌数量从三叶期到鼓粒初期不断增加,到成熟期又急剧减少。感病品种H25根瘤重明显低于抗病品种S10。H25根面真菌和镰孢霉总数在三叶期和成熟期均高于S10,苗期是根腐病的主要发病期。总之,在连作条件下,无论抗病品种还是感病品种大豆成熟期其根面和根际细菌减少,真菌和主要病原菌(镰孢霉Fusarium)都会大量富集,表明根系分泌物对根面和根际的微生物种群有选择性地促进或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了3个抗病性不同的大豆品种在生育期内根面和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变化情况,并应用荧光计数法直接测定了根际细菌和真菌的生物量。结果表明,土体的微生物种类最丰富、根际的次之、根面的较单一。播种后从三叶期到鼓粒初期,根面和根际的可培养细菌总数随生育期逐渐增加,鼓粒初期达最大值,而成熟期则有明显的下降;大豆根际细菌生物量也存在相同的变化规律。抗病性不同的大豆品种其根面、根际可培养细菌总数存在差异;抗病品种大豆的根瘤重明显高于感病品种。种植一季后感病品种根际积累的病原生物(镰孢霉Fusarium.sp.和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glycines的胞囊数)明显高于抗病品种。说明大豆根系分泌物对微生物具有选择性的促进或抑制作用,不同大豆品种以及同一大豆品种在不同生育时期根系分泌物的组成和数量不同,从而使大豆根面及根际形成了特定的微生物区系组成。  相似文献   
5.
以新陆早1 号为材料, 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下两种种衣剂对棉花出苗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水分适度或充分供水时, 种衣剂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在本试验所设计的相对含水量为 35% ~45% 、45% ~55% 、65% ~75% 、85% ~95% 不同的水分条件下, 种衣剂处理均比对照光子在出苗率、生物量等方面有显著的提高, 尤其在干旱条件下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土壤灭菌对大豆的增产效果及其机理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溴甲烷土壤灭菌使正茬大豆增产 1 2 .6 7% ,重茬大豆增产 37.2 5% ,差异显著。增产的机理在于 :灭菌部分消除了土壤中有害生物及分泌物和分解产物的影响 ,为大豆根系生长创造了适宜的微生态环境 ,大豆出苗率高 ,病株率低 ,成株数多 ;根腐病指降低 ,根系寄生孢囊数减少 ,植株生长健壮 ,细胞分解产物及渗出物减少 ,光合作用增强 ,大豆粒多饱满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研究同期发情处理方法、繁殖状况、品种、体重等对肉牛同期发情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140头不同繁殖状况、品种、体重的肉牛,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CIDR+第10天肌注PMSG+第11天肌注PGF(埋栓Ⅰ组)、CIDR+第9天肌注PMSG+第11天肌注PGF(埋栓Ⅱ组)、肌注PGF+PMSG(PGF组)的方法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结果]3种不同处理方法相比,PGF组发情率为87.10%,埋栓Ⅰ组、Ⅱ组母牛发情率分别为97.83%、98.41%,显著高于PGF组(P<0.05);PGF组处理牛受胎率为83.87%,埋栓Ⅰ组、Ⅱ组处理牛受胎率分别为89.13%、84.13%,高于PGF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育成牛与经产牛发情时间相比,埋栓组12~24 h内出现发情症状的经产牛占比为27.27%,育成牛占比为60%,显著高于经产牛(P<0.05),2...  相似文献   
8.
由于大量能量物质的投入,使根际成为土壤微生物非常活跃的一个区域和土壤-植物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十分频繁的一个界面。微生物积极参与了这个微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物质的循环过程,并成为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组分。它们的代谢活动不但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而且也是影响土壤和大气之间气态物质交换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水稻栽培区土壤的盐、碱化日趋严重,植物体内Na+、K+浓度及Na+/K+是植物耐盐、碱性重要指标。在盐、碱胁迫条件下检测水稻苗期地上部和根部的Na+、K+浓度及Na+/K+的QTL位点,为水稻的耐盐、碱性遗传机制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优质高产水稻品种东农425与耐盐、碱水稻品种长白10为亲本构建重组自交系(RIL)为作图群体,利用102对SSR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覆盖水稻基因组约1 915.05 c 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8.77 c M;在140 mmol·L-1 Na Cl盐胁迫和0.15%Na2CO3碱胁迫处理条件下,对水稻苗期地上部和根部的Na+、K+浓度及Na+/K+等性状进行测定,利用SPSS v19.0对各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并采用QTL Ici Mapping v3.3的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进行QTL定位。【结果】盐、碱胁迫条件下,亲本及RIL群体地上部Na+、K+浓度均高于地下部Na+、K+浓度,各性状在RIL群体中基本符合正态分布,表现出典型的数量性状遗传特征,符合QTL定位要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盐、碱胁迫条件下,地上部Na+与K+及根部Na+与K+均呈极显著正相关,2种胁迫条件下的各性状相关性不显著。盐、碱胁迫条件下共检测到15个与Na+、K+浓度和Na+/K+相关的QTL,2种条件下所检测到的QTL位于不同染色体区域。在盐胁迫下共检测到5个QTL,包括1个与地上部K+浓度相关QTL,位于第8染色体的RM1308—RM281区间内,贡献率为6.83%;3个与根部Na+浓度相关QTL,位于第3和第8染色体上,其中q SRNC3-1贡献率最大,为16.41%;1个与根部K+浓度相关QTL,贡献率为3.52%;未检测到与地上部Na+浓度、Na+/K+及根部Na+/K+相关的QTL。在碱胁迫下共检测到10个QTL,包括1个与地上部Na+浓度相关的QTL,位于第2染色体的RM1347—RM48区间内,贡献率为14.41%;1个与地上部K+浓度相关QTL,位于第2染色体的RM1255—RM213区间内;3个与地上部Na+/K+相关QTL,分别位于第2、7、10染色体上,其中q ASNK2贡献率最大,为7.57%;1个与根部Na+浓度相关QTL,位于第3染色体的RM293—RM232区间内,贡献率为13.71%;2个与根部K+含量相关QTL,分别位于第1染色体的RM5—RM9和第2染色体的RM12865—RM12941区间内;2个与根部Na+/K+相关QTL,分别位于在第3和第4染色体上,其中q ARNK3贡献率较大,为10.48%。通过比较图谱发现,本研究中的大部分QTL与以往不同群体中影响耐盐、碱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在同一或相邻的染色体区域,另外在碱胁迫下所检测到的q ASKC2和q ARKC2在前人研究中未见报道,可能存在新的耐碱性位点。【结论】在盐、碱胁迫条件下,Na+、K+的吸收和运输均是平行而独立的过程,且根部对Na+和K+的吸收与向地上部运输存在不同的遗传机制;盐、碱胁迫条件下,水稻Na+、K+浓度的遗传是相互独立的。  相似文献   
10.
寒地水稻种质资源萌发期耐冷性鉴定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人工培养箱模拟低温的方法筛选出寒地水稻萌发期耐冷性鉴定的最适低温,并通过5种指标对黑龙江省76个水稻品种(系)进行了萌发期耐冷性鉴定评价。结果表明,评价寒地水稻发芽期耐冷以10℃发芽势、10℃发芽率、10℃发芽指数值和10℃发芽系数为主要指标较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