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6篇
综合类   3篇
农作物   2篇
  2013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突破玉米"种质瓶颈"加快新优势群的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种质基础狭窄,即玉米育种界所说的“种质瓶颈”现象已经成为我国玉米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限制因素。要解决我国玉米种质基础的脆弱性,使玉米产量尽快有所突破,必须开发利用新的种质资源。1突破“种质瓶颈”的紧迫性自从自交系间杂交种利用以来,典型的杂种优势模式就是来自于不同玉米带种质的杂交,在这种模式下,国内几十年来所形成的杂种优势群不外乎本土的四平头、旅大红骨,外引的Reid、Lancaster等有限几个。其他系统很少应用。有限的种质,相对我国复杂的玉米生态环境,多层次的生产和商业需求而言,便显得过于狭窄了。要突破这种“瓶…  相似文献   
2.
我国玉米种质资源比较丰富,但随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的更高要求,未经改良即可应用于选系的种质基础已很少.对玉米种质进行改良虽然比较费时,但重组改良后的选育效果则越来越明显.现举成功重组改良与应用三例如下:  相似文献   
3.
利用昌7-2与热带自交系CML451构建的BC1群体开花期、株高以及产量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通过复合区间作图方法共检测到与散粉期、抽丝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轴粗、穗行数8个性状相关联的QTL 26个。控制散粉期的qDTP5被定位于第5染色体上的umc1523-bnlg1660标记区间,其解释了16%表型变异;控制株高的qPH3被定位于第3染色体上的bnlg1798-bnlg1852标记区间,解释了19.9%表型变异;控制穗位高的qEH10-2被定位于第10染色体上的umc1911-bnlg594标记区间,解释了13.4%表型变异;控制穗长的qEL10-2被定位于第10染色体的bnlg1250-bnlg594区间,解释了13%表型变异;控制穗粗的qED5、控制穗轴粗的qCD5、控制穗行数的qER5均被定位于第5染色体上的bnlg1660-bnlg1208区间,分别解释了18.1%、11.3%与21.8%表型变异;qED7定位于第7染色体上的umc1154-umc1799区间,与穗粗相关,解释了21.9%表型变异。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鲁玉11、掖单4号、沈单7号等6个不同类型的玉米杂交种为材料,设置3、4.5、6、7.5和9万株/hm~2的5个密度试验,结果是不同品种间单位叶面积生产率,随密度变化而变化的幅度存在显著差异.在高产玉米杂交种选育中,可将此作为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25个常用玉米自交系的酯酶同工酶酶谱性状进行了聚类分析,可将其分为5大类。对41个组合间酶谱距离与其籽粒产量杂种优势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酶谱距离与其籽粒产量杂种优势呈显著正相关,r值为0.4583。  相似文献   
6.
热带玉米种质在美国的改良与利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拓宽玉米育种种质基础,美国对热带玉米种质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光周期敏感型热带玉米种质在温带直接利用是行不通的,改变热带玉米种质的这种光周期特性是其在温带得以利用的关键。借鉴这套改良利用方法和手段,有望使我们的玉米育种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相似文献   
7.
谷子DNA导入玉米创造变异及其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结果表明 ,谷子DNA导入玉米后 ,可引起性状变异 ,部分变异可稳定传递给后代。选出的新玉米自交系与基础系的一般配合力差异不显著 ,但植株特性发生变化 ,株型变紧凑 ,抗病性、抗倒性等增强 ,证明谷子DNA导入的方法可以用于玉米种质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9.
山东省几个玉米特异种质简介崔良国,韩志景,张树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济南250100)在玉米常规育种中,采用二环系选育方法,不失为一种快捷有效的途径。据不完全统计,当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杂交种的亲本90%左右为二环系。通过对本省生产上大面...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种植玉米历史悠久,种质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山东保存有500余份本地材料,200余份国外材料。经过多年全面的研究,挖掘出许多优异种质,并在生产上发挥了重大作用。以下列举山东省的一些优异玉米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